王雅麗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意境論是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獨特名詞,朱承爵所著《存馀堂詩話》中寫到:“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出音聲之外,乃得真味”,清朝大家俞樾《春在堂隨筆》卷二中有云:“云棲修篁夾道,意境殊勝”,“意境”一詞在諸多文人的筆下出現(xiàn)。有人認為,意境的藝術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生命律動和韻味無窮四個方面,中國人尤為注重意境之美,意境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傳達出極美的韻味,認為意境是藝術作品的必備要素。藝術是相通的,紫砂壺相對于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而言,雖然算是后起之秀,但也是同根同源,因此,意境美在紫砂壺藝術領域同樣適用,正如知名紫砂泰斗顧景舟大師所言,“一把真正的好壺,必然形、神、氣、韻四字缺一不可”,而意境便是在形神氣韻兼?zhèn)涞幕A上產生的。現(xiàn)以紫砂壺“秋意”(見圖1)為例,淺談其獨一無二的意境美。
藝術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成功的紫砂作品是形式與內容的統(tǒng)一,兼具實用性能與鮮明的人文色彩,流露出清新自然的意趣和高雅的文化印記。紫砂壺“秋意”以秋天為創(chuàng)作題材,其身筒飽滿敦厚,重心沉穩(wěn),壺身呈扁圓,鼓腹突出,具有張力,線條一氣呵成,給人以圓融柔和的美感,仿若蘊含著無窮的生命力;壺口略微突出于壺身,圓形壺蓋與壺口嚴絲合縫、貼合緊密,子母線吻合,通轉流暢,壺蓋與壺身渾然一體,給人以飽滿的張力;流、把、鈕皆以樹干為原型,壺流為短直流,與壺身暗接,呈斜向上的45度角,壺流造型挺翹玲瓏,從壺身自然胥出、蓄勢有力,圈把與之相輔相成,提攜了整壺的氣勢,給人以生機勃勃之感,流、把表面皆飾以凸起的疤結,彰顯出樹干的茁壯有力,從壺把向壺身自然伸展貼塑而出一段枝葉,枝干纖細而有力,枝干上掛著幾片搖搖欲墜的樹葉,彰顯出秋天的蕭瑟之感;壺鈕也是模仿樹干的造型設計而成的,以橋鈕形式自然橫跨于蓋面,呈半圓形弧度,壺鈕表面的疤結清晰明顯,蓋面刻繪枝葉,葉脈清晰,刻畫精致細膩、形象生動,流露著清新自然的氣息。
眾所周知,紫砂泥有綠泥、紫泥和段泥三大類,泥料有獨特的雙氣孔結構,透氣不透水,泡茶香不渙散,有優(yōu)秀的發(fā)茶性,且久用而愈顯溫潤油亮。整壺選用原礦紫泥制成,工藝精湛、明針細致,充分體現(xiàn)出紫砂“五色土”的本質,其色澤醇厚古雅、成色穩(wěn)重,質地純、泥質細,給人以純凈淡雅的氛圍,浸潤著溫暖的色調和意味,高雅的意境呼之欲出,達到意境和意象的完美統(tǒng)一,自然雅致的氛圍令人向往。作品泥料、造型與裝飾相互搭配,造型嚴謹,又不乏自然生動之感,寫實又寫意,給人以婉轉的詩情畫意之美,引人入勝。
圖1
唐朝劉禹錫詩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納蘭性德詩云:“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李商隱在《夜雨寄北》中寫道:“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可見,秋天自古以來就是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題材,給人以無限的靈感和遐想。有人說,秋天是傷感的季節(jié)。樹木在春天開始發(fā)芽,夏天茁壯成長,秋天里枯萎或消逝。光陰似箭,時光匆匆,青春如流水,迷戀著秋天的陽光,淡淡的清涼。沒有了春天的春暖花開,沒有冬天的嚴寒深沉。秋天就是秋天,多彩的季節(jié)。最喜愛那秋天的楓葉,紅紅的,透過陽光的光線更加好看。透過鋪滿陽光的樹葉,流露著大自然的清新自然。秋天給人以思考,凡得到必有付出,要奮斗必有犧牲,就在得到與失去、奮斗與懈怠的人生過程中,感悟到生活的真諦。生活就是一個由簡單走向復雜,然后由復雜走向簡單的過程。用簡單的眼光看待生活,無欲則剛,無求則樂。簡單讓我們會恬退隱忍,簡單讓我們甘于淡泊寧靜。紫砂壺“秋意”如同一棵蒼勁古拙的老樹,經歷了冬的隱忍、春的蟄伏、夏的生長,在秋天歸于沉靜,通體簡約而有生命的張力,正如同秋天的樹木,樹葉漸漸轉黃飄落、樹枝枯敗,看似沉寂實則蘊藏著無限的生機,等待來年的生長?!俺林蹅扰锨Х^,病樹前頭萬木春”,世事無常、浮沉萬千,人生注定不會一帆風順、事事順意,但是,但凡經歷都有存在的道理,無論好壞,把心放平,享受當下,只要堅守自己的意念和精神,終會迎來豐碩的果實。
一把成功的紫砂作品,不僅具有實用性,還具有觀賞性和文化性,紫砂壺“秋意”自然古樸,充分彰顯出紫砂的本色美,造型與裝飾相輔相成,集多種花器裝飾藝術于一體,將詩意、人文的理念完美地融入到紫砂壺質樸的本色中,豐富了作品的藝術效果,帶給人美的享受,給人以無限的遐想,讓人在一壺一茗間收獲了深刻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