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之間有一種繼承和發(fā)展的關(guān)系,但是好大喜功的羅馬人往往會做得更加透徹和極致。比如說,古希臘的建筑雖然看上去宏偉壯觀,但在羅馬,建筑是只有更大沒有最大。
希臘人用水渠引水為城市噴泉做了一個范例,而羅馬人則將城市噴泉發(fā)展到了一個高度,再加上后期文藝復(fù)興時期廣修噴泉,讓羅馬成為了一座不折不扣的“泉城”。
在羅馬帝國的其他省份,也有很多古羅馬水渠遺跡至今留存,比如說法國的韋松拉羅邁訥和格拉農(nóng)城,西班牙的塞戈維亞等等。
羅馬城是倚靠著臺伯河修建的,以臺伯河的水量來說,它能夠維持一座50萬人口的大型城市生活需要。但由于古羅馬的排水渠直接連接了臺伯河的河道,因此飲用水水源時常會受到污染,于是古羅馬人大規(guī)模修建水渠,從山上的河流和湖泊中引水到羅馬,為城市提供飲用水和日常用水。與古希臘人不同的是,古羅馬人使用的引水管并不是銅制的管道,而是鉛管,因此也有一種說法是羅馬城毀于鉛中毒。
羅馬的所有大型噴泉都連接了兩條水渠,以防其中一條關(guān)閉造成噴泉無法正常使用。因此各種大型的水道也讓羅馬產(chǎn)生了一種職業(yè)—水道保佐人,專門負責羅馬水渠的暢通以及水源的干凈衛(wèi)生。不列顛總督弗羅倫蒂努斯曾經(jīng)被任命過羅馬的水道保佐人,公元98年,他曾經(jīng)寫到“羅馬共有9大水渠,39座大型紀念碑式噴泉,以及591座公共飲水處,這還不包括在貴族宮殿、私人別墅中的噴泉和水池數(shù)量。”
近年來,隨著龐貝城的發(fā)掘和復(fù)建,在一些富有人家的遺址里發(fā)掘出了不少私家噴泉。這些噴泉通常被建造于天井之中,水源仍舊是城市的公共水源,不過,一旦遇到缺水的情況,這些富人家私家噴泉的水源會立刻被切斷,以確保公民們能夠公平的使用水源。
羅馬市郊的蒂沃利有古羅馬哈德良皇帝的別墅,那里有一個大型的戲水池,池子里修建了噴泉。實際上,在哈德良別墅中,有30個單嘴噴泉、12個蓮花噴泉、10個蓄水池、6個大浴場、6個水簾洞。這里的用水并非出自蒂沃利附近,而是從遠處地勢偏高的阿尼奧河上游接引來的,借助于一條專給羅馬供水的渠道,再通過一個由水塔和分支水道構(gòu)成的復(fù)雜系統(tǒng),順暢地流向別墅的各個角落。當時的貴族在哈德良別墅之中,可以坐在水池邊的大理石座位上,然后仆人們將食物放在水中,用盤子一樣的小船為客人們送餐,樂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