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祥自古就是中國桂西南的邊防要地,友誼關則是中越邊境上最大、最重要的邊關,位于憑祥市區(qū)西南18公里處,居桂邊三關(平而關、水口關、友誼關)之首,是中國九大名關之一,也是目前的九大關中唯一一個至今仍在行使通關職能的關口。關樓下,商人來來往往,游人熙熙攘攘。
千百年來,友誼關歷經(jīng)多次更名與重建,先后取名雍雞關、雞陵關、界首關、大南關、鎮(zhèn)夷關、鎮(zhèn)南關、睦南關,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的1965年,正式更名為友誼關并沿用至今。而越方也把相對應的口岸改名為友誼口岸。中越邊境兩側,同時并存兩個“友誼”,成為中越交往的一個歷史見證。
1965年關樓改建成拱式城門和三層樓,高22米,底層為石砌隧道型拱城門,中國322國道終端便是從拱城門中間穿越而過,與越南公路相接。關樓的城墻厚實,兩邊石欄桿雕刻精細,門窗構圖精美。城門上“友誼關”三字為中國十大元帥之一的陳毅親筆題字,字體渾厚,蒼勁有力。
關樓第一層以圖片形式陳列著鎮(zhèn)南關大捷、鎮(zhèn)南關起義和紅旗插上鎮(zhèn)南關的歷史;第二層是中越高級領導人會晤室。20世紀五六十年代,周恩來總理曾兩次在這里親切會晤越南人民的領袖胡志明主席;第三層是中國九大名關展覽廳,每個關口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關樓右側為金雞山(又名右輔山),海拔596米,西南兩面為懸崖峭壁,山勢險峻,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其山頂有3個山頭,呈鼎立之勢,為守關之兵家要地,歷代均設重兵把守。登上此山可一覽中越邊境方圓數(shù)里迷人的風景。
1886年,中法戰(zhàn)爭鎮(zhèn)南關大捷后,抗法名將蘇元春為了加強中越邊境防務,特選此山營造了三座炮臺,名為鎮(zhèn)北臺、鎮(zhèn)中臺、鎮(zhèn)南臺。炮臺倚山勢而建,均以青石砌就,嚴絲合縫。這三座炮臺與憑祥境內(nèi)的三十多座大、中型炮臺遙相呼應,共同組成了保衛(wèi)中國南疆的銅墻鐵壁。
1907年12月2日,中國民主革命先驅(qū)孫中山先生在金雞山發(fā)起了震驚中外的鎮(zhèn)南關起義,他登上金雞鎮(zhèn)北炮臺并親自拉響克虜伯大炮向清軍反攻。沿著山上古老的臺階拾級而上,仿佛走進了一段塵封的歷史。
關樓北側就是著名的法式樓,是當年清政府設在憑祥“鎮(zhèn)南關”對訊分署的辦公地點。該樓建于1914年,樓房占地面積為200多平方米,由當時法國工程師所設計。其樓體結構復雜,樓邊鑲嵌的花草圖案精美,壁面塑畫高雅,猶如一尊精美的藝術珍品。如今,這里與友誼關關樓、鎮(zhèn)關炮臺、金雞山炮臺及關樓左右兩側通往左弼山和金雞山1000多米長的古道及古城墻遺跡等構成了友誼關的古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