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娟
清朝著名詩人袁枚曾言“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寫文章好比觀賞山峰那樣,喜歡奇勢送出,最忌平坦。所以,同學們不妨轉(zhuǎn)將寫人和文看成一件趣事,給它適當來點波折,看看這樣會給文章帶來什么不一樣的效果。
我們看看下面這篇美文《散步》 (作者:莫懷戚)
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母親本不愿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
如果“母親本不愿出來的”,那就不去了,這次散步就無法進行下去了。所以,作者在這里給這次散步活動安排了第一個小波折——母親本不愿出來的,然而她最終在“我”的說服下出來了。這樣一來,這次散步活動對于這個家庭來說就顯得尤為珍貴,同時也為后文“分歧”中“我”的決定做了鋪墊。.
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蔽矣喽夹α?。
如果一家人一起散步,欣賞著美景一直走下去,文章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這樣讀來也略顯無趣。所以,怍者又安排了第二個波折——
后來發(fā)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想找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愿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說:“走大路?!?/p>
這個波折就增加了這次散步活動的趣味性和深層含義,把“我”對母親的孝敬和重視體現(xiàn)出來。但是如果順著“我”說的走大路,可能大家讀著還是覺得內(nèi)容略顯平淡。于是,作者又安排了另一個小波折——
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薄@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 就是整個世界。
因為這個小波折,我們看到了一個慈愛的老人,也看到了母親對“我”的信任。于是這次散步就能圓滿了,一個慈愛的母親,一個可愛的兒子,一個賢惠的妻子,一個頗有擔當?shù)闹心耆恕拔摇?,多么和諧、幸福的一家,他們珍愛生命,熱愛生活。
所以同學們,我們寫作文的時候不妨也在事情發(fā)展的過程中增加點波折。
咱們來試試寫一篇“給媽媽買生日禮物表達對媽媽的愛”的作文。若簡單地敘述下去,那么這篇文章大體是這樣的:
媽媽的生日到了,我想給媽媽買份生日禮物。于是,我拿著錢去商場買了份禮物,回來送給媽媽。
如果我們給這個內(nèi)容加上波折,在哪里加合適呢?增加波折自然能讓文章有趣,但我們也不能一味地為了趣味性而不考慮文章中心的表達,波折要加在能夠更好地表達文章中心的地方。
所以給媽媽買禮物這件事,我們可以這樣考慮一下:
我拿著錢給媽媽買禮物,如果錢不夠呢?添加“錢不夠,我千方百計終于攢夠了錢”這個波折,是不是更能體現(xiàn)我對媽媽的愛呢9另外,給媽媽買禮物的時候,添加“我買好了,覺得不滿意,又去換了一次”這個波折,是不是也能表達我對媽媽生日的重視,從而更進一步表達我對媽媽的愛呢?
總之,我們寫文章可以給它適當來點波折,并加在能幫助文章中心表達的地方,那就更加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