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小妞
我很喜歡看的一部美劇《豪斯醫(yī)生》,每次重溫時,當然會被劇里那位怪大叔豪斯醫(yī)生俘獲芳心。但我喜歡這部劇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劇里的職場溝通方式讓我真心羨慕。
首先,大家不是“看人下菜”,而是“看事下菜”。
不管你是我的領導、還是醫(yī)院的最高掌舵人,只要你的業(yè)務出了問題、做事不對,我不會因為是你的下屬就妥協(xié)、遷就。
其次,大家不玩“你懂的”這套把戲,幾乎是直來直往,非常坦率。
已經(jīng)記不清有復少次是豪斯責罵下屬蠢、下屬們指責豪斯不考慮病人只顧自己的感受、或者沒有醫(yī)療倫理??傊褪?,認為你不對時,我心里怎么想就表達出來,一點也不尊老愛幼、藏著掖著。
最后,職場溝通上不分性別。
看這部劇時,最大感受之一就是劇里的人都是一個性別。當然,這部劇里豪斯的上司和下屬中都有女性,但不會因為她們是女性,溝通就區(qū)別對待。諷刺、嘲笑、吼叫一樣都沒落下。傳說中“對女同事講話要注意分寸”的潛規(guī)則完全沒看到。當然,女同胞們還擊起來也是很兇猛的,完全沒有“溫柔”可談。
電視劇肯定比現(xiàn)實夸張了,但我們也確實能管中窺豹看出中美在職場中溝通的差異。“中國式”職場溝通法則幾乎和上述三點相反,“套路”頗多,但共性就是讓人心累。
老板的意思,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有一些領導專屬的潛臺詞,作為員工要有基本的理解力。
你想加薪、談自己的職業(yè)規(guī)劃,講了一大通,最后領導說“我回去再考慮一下”=不同意:
你給領導提了個自己認為很重要的事兒,領導說“這事咱們晚點再說”=這個事你不要再提了:
當老板對你說“你其實很聰明、很有天賦”,請警惕:這絕不是在夸你,你可以把這句話解讀為:你怎么這么不努力/不出成果/拎不清?
上司們一般不直抒胸臆,因為相信“做人留一線,日后好相見”這個原則,也喜歡把領會自己的心思作為考量這個下屬聰明與否的標準之一。
成熟的職場人要“不動聲色”
之前看過一篇引起爭議的文章,說一位同事的父親去世了,他沒有告訴公司里的任何人,他每天照舊在上班時談笑風生,完全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不同,直到好幾天后大家才知道他父親去世了。
這篇文章讓大家站成了兩隊。一隊覺得“太不可思議”,親生父親這么重要的至親去世,居然表現(xiàn)得如此冷漠;另一隊認為,成熟的職場人就應該喜怒不形于色,這才是專業(yè)性的表現(xiàn)。
我們總喜歡把“不顯山不露水”的人看作成高人、成熟的人,這樣才能防止別人輕易猜透你的心思、或者因為自己的情緒而給他人帶來困擾。可這真的是成熟、專業(yè)的表現(xiàn)么?
臉書COO謝麗爾·桑德伯格在自己的暢銷書《另一種選擇》里曾提起,丈夫戴夫·高德伯格于2015年5月突然去世,這段經(jīng)歷讓她一度陷入了極度的悲傷和空虛。在家休整了一段時間后,她重回工作崗位,也是秉持著“專業(yè)性”態(tài)度,在同事們關切地問她“你還好么?”時,她會客氣而友好地回復道,“我還好!”“我挺好!”。
她不愿意落下每個會議,并且要在會議中積極展現(xiàn)曾經(jīng)的自己。但謝麗爾在書中坦承,在回答同事們的問候時,她的內(nèi)心其實是在咆哮“我丈夫死了、孩子沒有了爸爸,我怎么可能還好?”而且,開會時,她會不受控制哭起來。
最后,通過好友、沃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的幫助,她終于明白:不是每個人都愿意公開談論自己的不幸,每個人都有選擇在何時、在何地表達情感的權利。然而,跟別人敞開心扉聊聊,能幫助悲傷者了解自己的情緒,并且感到被理解、被關懷。經(jīng)歷過悲劇的人往往會向正在經(jīng)歷悲劇的人表達更多的同情。
所以,我們料想的“不動聲色”絕非全然正確。
“看破不說破,職場才有得做”
你一定在工作中遇到過這樣一些境況:
某位同事做了一個提案,你經(jīng)驗豐富,其實有一些意見可以提供給他幫助他改進得更好,但你擔心對方會不舒服,所以想著“算了吧”;作為公司老員工的你,非常熟悉老板的“套路”,看著他正給新來的員工“下套兒”,你選擇裝聾作啞,既沒有當面拆穿,也沒有私下提醒,你說服自己的理由也許是“日子久了他就知道了?!?/p>
“看破不說破,職場才有得做”恐怕是很多人職場文化里最重要的“溝通”法則了,雖然它的核心是需要你保持沉默。
看上去,我們的職場溝通法則兜兜轉(zhuǎn)轉(zhuǎn),要繞很多圈子,確實挺累的。但如果我們照搬美國職場人的那些溝通法則會讓自己和他人更舒服、輕松么?
試想一下,你的同事突然“歐美化”了,有了情緒也不憋著,當眾直接甩你一臉“我超級生你的氣!”,你面子上是否掛得???或者老板拿你特當一回事兒,絲毫不敷衍你、一臉誠懇聽取你的建議、傾訴,你會不會覺得他是要把你騙進傳銷組織?
所以,溝通法則這件事還是本土化一點的好。那怎么溝通才能不累又有效呢?
首先,去情緒化永遠是溝通的第一步。
《人性的弱點》里提出過一條關于溝通的真相:影響溝通效果80%是交流過程中的情緒,20%才是溝通的內(nèi)容。能在溝通中保持冷靜和理智當然是最好的,只是一旦“火苗”出現(xiàn),不妨嘗試一下這個簡單、有效的辦法:告訴對方此刻你的情緒,告訴對方產(chǎn)生這種情緒的原因,然后詢問對方的情緒如何。雙方商議可以暫停幾分鐘溝通,讓彼此恢復冷靜。
其次,確保溝通的有效性,并適時檢查是否偏離了溝通的目的。
我們是帶著目的去溝通的,所以一定確保在開頭前你的大腦是知道此次溝通的目的是為了什么,并在一開始確保對方也是清楚的。
最終,溝通允許“存異”,但每次溝通后一定要有共識誕生。
溝通必然會產(chǎn)生一些要求,比如希望接受者要成為某人、完成某事、相信某種理念等。但溝通絕不只是單方面的要求,它是雙方談判、商議、妥協(xié)、進而最終達成某項共識的過程。你們可以在溝通中把重要的、存有異議的東西記錄下來,以待下次溝通完成。但在一次溝通中,一定要有圍繞溝通目標形成共識的東西產(chǎn)生,否則無助于事件的推進。
希望我們的精力,最終都能多用在正事兒而非揣測人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