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追溯 三不粘
先在一小盆兒生雞蛋黃里加上白糖,還可以加上一點桂花鹵,和用清水調(diào)好的綠豆粉汁一起用筷子打勻了,最好是過一下籮。然后把鍋放在旺火上,燒熱了下大油,滑鍋后把余油倒出,隨即倒入攪勻的蛋黃液推炒。似糕,非糕,似羹,非羹,宛若一滴大大的金黃露珠滑落在荷葉中央。狀似凝脂,聞起來醇香撲鼻,吃到嘴里甜爽滑嫩,吃過以后唇齒留香。
——崔岱遠
文化的價值在于傳播,只有傳播的文化才有力量,不傳播的文化會死掉。
崔岱遠算得上是全媒體人,不僅出版有多部圖書作品,在《新華每日電訊》《中國之翼》等報刊開設過專欄,也是各大廣播電臺、電視臺的???,近年來還涉獵新媒體領(lǐng)域,從最早“得到”的音頻,到今日頭條的簽約作者都有所嘗試。
做到這些,崔岱遠說自己是“過三關(guān)”:
“第一關(guān),直播關(guān)。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每到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王牌節(jié)目《傳奇中國節(jié)》的直播做了三年,最多是給旅游衛(wèi)視做過的六地聯(lián)機直播。
“第二關(guān),講壇關(guān)。就是像《百家講壇》那樣一個人站在臺上講上個把鐘頭。我做的是《國史演義》,一個人站舞臺上,所有的燈打到我臉上,眼前一片白霧,連場子都看不見,還得裝作臺下滿場觀眾,跟臺下互動。
“第三關(guān),長篇連播關(guān)。指的是長篇小說連播那種的形式,我錄過90 集的連播,播的是我的《京味兒》 《京味兒食足》 《京范兒》。在中央廣播電臺古典音樂棚,兩道大鐵門一關(guān),連玻璃都沒有,一個桌子,一個臺燈,一個麥克風,一杯水,所有交流靠耳麥,約好了暗號。一個人在一間大空屋子當間兒,沒有眼見的任何交流?!?/p>
崔岱遠出版的第一本書,并不是京味兒的,而是魔幻的——《看罷西游不成精》。崔岱遠說:“《看罷西游不成精》,是寫初心與道路的書,是一本講希望與現(xiàn)實的書,還是講如何融入一個新世界的書。這第一本書完成了我青年和成年的切割?!?/p>
然后,類似的奇思妙想還有,比如他把北京文化的方方面面編寫成了一本《北京三字經(jīng)》,三字一句、好讀好記。
這本書貫穿了北京中軸線、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文化帶的諸多亮點,介紹北京的風土人情,體現(xiàn)京城的獨特神韻。這本別開生面的《北京三字經(jīng)》,可以感觸千年古都的血脈根基,展示首善之區(qū)的不朽魅力,是針對少年兒童的北京文化通俗讀本。
崔岱遠說:“創(chuàng)作這本書的初衷是寫給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生的,但是真正講起來,我發(fā)現(xiàn)其實很多大人同樣很感興趣。所以這個課在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都講過,包括國家機關(guān)和企事業(yè)單位,很多讀者都對北京文化有著巨大的興趣?!?/p>
美食片刻 菜 碼
青豆嘴兒、香椿芽兒,
焯韭菜切成段兒;
芹菜末兒、萵筍片兒,
狗牙蒜要掰兩瓣兒;
豆芽菜、去掉根兒,
頂花帶刺兒的黃瓜要切細絲兒;
心里美,切幾批兒,焯豇豆剁碎丁兒,
小水蘿卜帶綠纓兒;
辣椒麻油淋一點兒,
芥末潑到辣鼻眼兒;
炸醬面雖只一小碗,
七碗八碗是面碼兒。
——崔岱遠
崔岱遠在培養(yǎng)孩子閱讀習慣方面,很有心得。兒子從小作文成績頂呱呱,但是,兒子選擇的是理科,研究昆蟲。現(xiàn)在兒子還會對爸爸說:作文好對研究課題特別有幫助,能精準表達自己想呈現(xiàn)的思想?,F(xiàn)在的孩子們很多都被電子屏俘獲了,讀紙質(zhì)書往往需要家長催著、趕著。崔岱遠倒覺得,電子閱讀是趨勢,家長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崔岱遠:“現(xiàn)在都說恢復傳統(tǒng)文化,可誰是從竹簡上讀的《論語》?大家都是從紙質(zhì)書上讀的《論語》,甚至不是線裝書,而是現(xiàn)代印刷技術(shù)出版的書?!墩撜Z》是不是還是傳下來了?真正的文化不以載體而存在,是文化的內(nèi)容在傳承,只不過它必須需要一個載體。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可以不斷適應新的載體并以嶄新的形式呈現(xiàn)。
“人類的閱讀分成三步:讀大自然,讀文字之書,電子閱讀。實際上電子閱讀最早是電報,是靠電波傳播的摩斯碼?,F(xiàn)在達到了電子閱讀的一個高端階段,可以互動,移動互聯(lián)了。
“電子閱讀跟網(wǎng)絡小說倆概念。我個人就不贊成網(wǎng)絡文學這個概念,它不是一個正規(guī)的分類方式。如果有網(wǎng)絡文學,就應該有竹簡文學,還應該有石頭文學,所有的碑刻都算石頭文學,可有這么說的嗎?開卷有益,電子閱讀也可以讀到很多經(jīng)典。”
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構(gòu)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想想上面“美食片刻”的炸醬面菜碼,你會一股腦兒都備齊嗎?
且不說應該依據(jù)中醫(yī)的觀點講究君臣佐使、四氣五味,最簡單地說,也應該依據(jù)四季的不同注意搭配與變換。
最地道的北京滋味,不僅是這些吃食的正宗做法和吃法,甚至也不只是那些或許正在消逝的京城的字號、規(guī)矩、實誠和雅致,更有一種北京人所特有的生活態(tài)度、為人處世的方式……
美食Ending 餃子醋
北京人吃餃子一般是要蘸醋的,而且根據(jù)餡料的不同,所蘸的醋是不一樣的,這才是吃餃子的畫龍點睛之筆。比方說,吃菠菜餡餃子要蘸芥末醋,吃羊肉白菜餡餃子要蘸蒜泥醋,吃韭菜餡餃子要蘸姜末醋。冬天最常吃的豬肉白菜餡兒餃子當然是要蘸臘八兒醋,就上幾瓣翡翠一樣的臘八蒜了。不過,這頓“五更餃子”可就不能這么吃了,吃“五更餃子”只需要老陳醋加上幾滴香油就夠了。
晨曦微露,剛剛吃過“五更餃子”的北京人,走出了胡同,或是去拜年賀喜,或是去東岳廟、白云觀祈福求平安。
——崔岱遠
新的一年,就這么帶著期盼和希望開始了,北京人的心里透著敞亮。
別是一般滋味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