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魚絕對算得上是永不過時的“天王巨星”。作為幾千年來人類最渴望見到的神秘生物之一,它卻更喜歡躲在古老的詩歌和童話中,即使偶爾現(xiàn)現(xiàn)身,它帶給人類更多的也是驚嚇。
可這些絲毫都不影響人類對它的好奇。有關(guān)人魚的“八卦”,大家可都想扒一扒。
人魚故事,全球“連鎖”
世界上有那么多國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但奇怪的是,世界各地的人們都不約而同地認(rèn)為:海里生活著一種人身魚尾的生物。
名氣最響的當(dāng)屬丹麥的小美人魚。
小美人魚
出 生 地?丹麥
特? ? ?點?美麗善良
安徒生筆下的小美人魚長相甜美,擁有美妙的歌聲,而且非常善良。她應(yīng)該是世界上擁有最多粉絲的人魚了。
南海鮫人
出 生 地?中國
特? ? ?點?拿手好戲——現(xiàn)變珍珠
據(jù)《搜神記》《述異記》等古書記載,南海鮫人的眼淚能化作珍珠。有時,他們?yōu)榱藞蟠饚椭^自己的人類,會哭出一盤珍珠送給恩人。
日本人魚
在日本,有一個歷史悠久的傳說——吃了人魚肉,能長生不老。日本人魚長得像怪物,卻過著擔(dān)驚受怕的生活。我想,他應(yīng)該沒見過唐僧,但神奇的是,他倆卻有著相似的命運。
出 生 地?日本
特? ? ?點?過著擔(dān)驚受怕的生活
我一直以為長得丑就會被人類嫌棄,結(jié)果,還是沒逃過被蒸煮的命運。我絕對是家族中最悲慘的一位。
我的歌聲一定是家族里最動聽的。粉絲們都為我的歌聲著迷。
羅蕾萊
出 生 地?德國
特? ? ?點?優(yōu)美動聽的歌聲
德國的民間傳說中,有一條名叫羅蕾萊的人魚。她總是在天色昏暗的時候出現(xiàn)在萊茵河畔,唱著哀怨動人的歌曲。歌聲雖然美妙,但讓很多漁夫因此分心。最后,專注于聽歌的漁夫總會掉進河里被淹死。
阿達拉
出 生 地?西南太平洋群島
特? ? ?點?愛好“甩飛刀”
生活在西南太平洋群島上的美拉尼西亞人中流傳著關(guān)于“阿達拉”的傳說:阿達拉住在太陽里,飛過彩虹搭的橋來到了地球。他平時隱匿在海上的龍卷風(fēng)中。他的脾氣非常暴躁,動不動就“甩飛刀”——指使飛魚襲擊水手。
全世界的人們都熱衷于討論美人魚,那是不是真的有人見過這種生物呢?
我發(fā)現(xiàn)了美人魚
總有一些“人魚迷”始終相信:這個世界上肯定有人魚這種生物。但是,如果只是嘴巴上說說,肯定沒人會相信。于是,一些人神秘兮兮地找到了“證據(jù)”,并廣而告之。
最有名的“美人魚遺骸”
1842年,一位名叫格里芬的英國人向人們展示了他的一項驚人發(fā)現(xiàn)——一具保存完好的美人魚遺骸。因為這具遺骸是在太平洋島國斐濟發(fā)現(xiàn)的,所以,它被命名為“斐濟人魚”,并公開展出了整整20年。
看過斐濟人魚的人都驚呆了:它看上去怪異可怕,一張大嘴,眼睛鼓鼓的,與童話中的人魚形象相差太遠了。后來,大家才發(fā)現(xiàn),格里芬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騙子!所謂的人魚遺骸其實是小猴子的上半身和一條大魚的下半身粘合起來的。
一具非常完整的人魚化石
1991年,新加坡《聯(lián)合日報》刊登了一條新聞:有人在南斯拉夫海岸發(fā)現(xiàn)了1.2萬年前的保存得非常完整的人魚化石。
2011年,有人在澳大利亞大堡礁附近海域潛水時,拍到了一段疑似美人魚游水的視頻。視頻里,一種長著兩條長長的手臂和龐大尾鰭的生物在海底快速游過……
人們又開始興奮了:看來,真的是有人魚啊!
可這些“證據(jù)”最終都被科學(xué)界認(rèn)定為? 假 的,廣大的人魚愛好者只能一次次失望……
請叫我美人魚
科學(xué)家說:“大家不要失望,在大海里真的生活著一種‘美人魚,只是它跟童話里的人魚形象相差有點兒遠,名字叫作儒艮!”
由于長期生活在水里,我的嗅覺并不靈敏,視力也不好,幸好聽覺還不錯。
和人類一樣,我也是用肺來呼吸的。每隔2到6分鐘,我就會把鼻孔露出水面換氣。
因為我體型大,大部分時間都在休息,保持不動,所以,好多人都親昵地稱我為“慵懶的胖美人”。
朋友們勸我減肥,我只能苦笑:我已經(jīng)只吃素了呀,還要怎么減呀?海底的藻類都是一叢一叢地被我扒拉進嘴里的。
我和我的親戚海牛常常被人認(rèn)錯。其實,單看尾巴就能區(qū)分我倆啦!海牛的尾巴就像是一個大片的船槳,而我的則是中間分岔的,跟鯨的差不多。我的尾巴是不是更美呀?
海里那么多動物,科學(xué)家偏偏認(rèn)定了儒艮就是美人魚。這是為什么呢?勾出你認(rèn)為正確的答案。?(4個選項里只有1個是錯誤的)
儒艮力氣大,能以站立的姿態(tài)浮在水面上。
儒艮的乳頭位于胸部位置,當(dāng)儒艮處于哺乳期時,它的乳頭會變得更突出,就像媽媽的乳房一樣。
儒艮喜歡用前肢把小寶寶抱在胸前喂奶。遠遠看去,這幅畫面就像一個人懷抱著嬰兒立在海面。
儒艮頭大大的,像是披散著頭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