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在是我國社會變革的重要時期,而法學學科是引領變革方向的重要學科,謀求法學學科的進一步發(fā)展是必然要求,也是新時代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重要目標,而其發(fā)展的歸宿必定是現代化和科學化,而新時代的法學現代化離不開對傳統(tǒng)學科的改造升級、引領新興學科的發(fā)展方向、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而其中的基礎就是對法學基本范疇的研究,特別是要探究現代化法學以“權利為本位”建立起來的法學知識體系,在深化對法學基本范疇的認識下,達到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體系的目標,進而讓我國的法學學科在新時代的背景下走向現代化。
【關鍵詞】法學基本范疇; 現代化;法學體系
一、法學現代化是新時代下的要求
在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法學的科學化一直都是我國司法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國法學發(fā)展的永恒主題,雖然法學發(fā)展的科學化是早在1988年的長春法學基本范疇研討會就已經有過相關的探討,但是經過這三十年的發(fā)展,在新時代下對這一問題依舊是值得深思的,這是因為法學科學化的內涵及其深遠,面向也十分廣闊。
法學現代化離不開對法學基本范疇的研究,在我國早期,對法學的認識存在時代的局限性和不足,總是以階級斗爭為綱,過分強調法律的階級性,忽略了法律在保障人權方面的作用,從而導致了不少的冤假錯案的發(fā)生,伴隨著對法學基本范疇和法的價值的探索,我國逐步確立了以權利為本位的現代化法學理念,這意味著我國建立起來了一套關于什么是法的本體的理論以及法的價值論的研究方向,“權利本位論”的不斷發(fā)展與我國新時代的法治治國思路也不謀而合,都是強調要保障人權,民主與法治,促進人的自由和平等發(fā)展。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大背景下,法學學科的現代化也在不斷地實踐中得到了發(fā)展,針對我國的現實國情提出了以“權利本位論”為基礎的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概念和新方向,比如法治建設的以人為本,樹立起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確保讓人民 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這些新的概念和理論將會指引法學研究的新方向,同時也進一步促進法學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但是法學的現代化也不是一蹴而就,妄想僅僅憑借一些概念和學理性的理論就達到社會發(fā)展的理想狀態(tài)無疑是不切實際的,也是與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急功近利的思路不僅會造成法律制定的粗糙,更會造成法律在執(zhí)行上的缺少監(jiān)管,難以實現真正的正義。這就要求對法學的現代化不僅僅只是喊喊口號,而是要真正的落到實處,發(fā)揮法的指引和規(guī)范作用,要處理好法律和道德關系,法律和政策的關系,法律和改革的關系,以人民為中心,法的權威源自于人民內心的擁護,深化和拓展法學范疇的研究,進一步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法學體系,這才是法學現代化的科學合理的發(fā)展方向。
二、法學現代化的實現路徑
(一)傳統(tǒng)法學學科的轉型
我國的法學學科在長期以來的發(fā)展中已經有了相當大的進步,特別是一些基本法學科,例如憲法學、刑法學、民法學、基本上形成了各自比較完善的學科體系,但是在不斷發(fā)展的社會背景下,在新時代對依法治國和建設中國特色法治體系的要求下,我國目前的學科體系出現了知識老化,研究方法落后,觀念陳舊,面對處于社會巨大變革時期的國情,需要將學科體系升級和改造,讓其更加適應和順應時代的潮流。要著眼于中國特色,以解決中國問題為主要的研究方向,同時要立足于中國國情的基本情況進行實踐調研,面對復雜多變的實際情況,更需要我國的法學科進行深入的分析,科學的總結和歸納結論,提高對法學內涵的深刻認識,進一步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將其不斷地在研究和教學中進行穿插,逐漸的形成我國特有的法學理論和資源,而加強對法學基本范疇的研究正是重中之重,在有了對法學范疇的進一步認識,就會推動學科的優(yōu)化升級,進而不斷推進我國法學現代化的進程。
(二)促進新興學科的發(fā)展
面對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和大量的法律實踐中產生的問題,發(fā)展新興學科成為必然選擇,也是構建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的任務之一,雖然伴隨著國家的提倡和號召,最近幾年涌現了不少新興學科,比如社會治理法學、數據法學、通信法學,但是許多的新興學科的形成只是單純?yōu)榱讼鄳獓业恼?,并沒有像傳統(tǒng)學科一樣建立起完整的理論體系,甚至很多學科屬于前瞻性的猜測,實際的發(fā)展是否符合預期是較難有一個準確的預測結果。不過對于新興學科,要抱以寬容和期待,在傳統(tǒng)的法學學科中發(fā)展出一套自己的法學范疇體系,提出新的概念,例如,信息權、環(huán)境權等等,只有把新興學科的法學學科的基本內涵體系建立起來,才會讓這些學科不再是只空有其表。新興學科的發(fā)展必須也是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方法,在其研究的對象上也要如同傳統(tǒng)學科一樣有一套以權利義務為基礎的法學學科的基本范疇的理論作為學科的支撐,并且在此基礎之上,發(fā)展出屬于自己學科特色的研究方向和具體研究方法,從而形成一系列的具有原理性和想象力的命題,為新興學科提供堅實的基礎。
(三)拓展學科之間的交叉創(chuàng)新
在科技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傳統(tǒng)的法學學科面對新出現的問題往往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和滯后性,這就需要將法學學科和其他學科相互融合,比如,在信息技術時代下發(fā)展起來的電子商務,很明顯由傳統(tǒng)的民法和商法進行調整是遠遠不夠的,電商平臺和商戶還有買家之間的法律關系,相比起一般的民商事法律關系復雜而多變,同時伴隨著網絡的不斷發(fā)展,網絡空間的治理也是存在大量的漏洞,許多不法之徒憑借網絡空間的匿名性,發(fā)表大量的混淆視聽的言論,甚至通過極度偏激的觀點來顛覆國民的正確價值觀,網絡空間當然不是不法之地,需要加以治理和疏導,這就不是僅僅依靠刑法和行政法的懲戒措施就能完全杜絕的,而是需要結合社會學、人口學、政治學,從多角度來分析問題,將解決問題的措施多元化,通過這樣針對性的多學科的參與,借鑒其他學科的優(yōu)勢領域,然后再通過法律的方式把其治理對策固定下來,這樣一來可以將一個社會問題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處理,而不再是過去的“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
同時法學學科不僅僅是在解決實際問題上要結合其他學科,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也需要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特別是要學習理工科的數據化和模型化研究方法,將法學的理論研究從純文字性的片面方法轉向文字與數據結合的方法,特別是在刑法的犯罪學研究領域,通過記錄犯罪數據和建立犯罪模型以及對犯罪心理學的剖析,讓刑法的理論更富有生動性,而不再是在象牙塔里的自顧自的鉆牛角尖。
將法學和社會學、管理學、政治學、自然科學、信息技術學等學科相互融合與交叉,可以得到思維上的啟迪和成熟的學科理論,同時可以吸收其他學科優(yōu)秀的技術成果,讓法學不再受制于其局限性,而是融入社會生活,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成為一門更加貼近生活的學科。
學科之間的融合更多的體現在概念和研究方法上的交叉,法學學科作為一門社會學科,想要更好的與其他學科相融合,那么勢必要將法學的基本范疇的研究更加深入下去,將其內涵準確,透徹地表達出來,從而方便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融。而近年來的法社會學、法人類學、比較法學的蓬勃發(fā)展,都揭露了這一理念的正確性,通過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擴充法學學科的內容,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正是因為學科的互相交融才會帶來這些新興學科的進步。
三、法學現代化的未來展望
法學的現代化是基于不斷深化和拓展法學范疇研究的必然結果,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全方位和立體化以及長期性的系統(tǒng)工程,首先,要對法律和法理等法律基本問題的基礎范疇有一個深度的研究,也就是在現有基礎上,打破法律知識體系原有的各自為戰(zhàn)的局面,將其置于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理論框架之下,結合我國傳統(tǒng)的法治理念,逐漸擺脫對西方法學理論的依賴,從而形成我國特有的法學學科理論基礎,這樣才能使的我國的法律體系走出一條自己的現代化之路。然后,不斷加強對“權利本位論”的研究,權利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也是隨著社會發(fā)展而不斷變化著的,權利是現代化法學的基石,特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背景之下,如何重新認識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程序性權利和實體權利的平衡,以及權利的確認,權利的保障,權利的救濟的制度設計都是實現法學現代化會遇到的問題,這些問題究竟該如何解決,無疑需要對權利本身進行更大量的研究。最后,不斷擴展法學范疇的新概念,新的概念提出必然會促理論研究的進步,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新興事物的不斷出現也需要法學學科對其進行專業(yè)和合理的解釋,但是很多新的概念仍舊沒有得到很好地定義和回答,例如,區(qū)塊鏈法學、人工智能法學、計算機法學、信息技術法學,大部分學者對其并沒有深入的研究,反而只是用傳統(tǒng)的理論來進行定義,往往這些概念含糊不清,甚至越來越成為某些人炒作的資本,為了不讓這種情況的再次出現,就需要對法學的基本范疇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做到對概念的精準分析和科學的闡釋,讓新拓展的法學概念,成為現代化路上的一盞盞明燈。
參考文獻:
[1]張文顯.邁向科學化現代化的中國法學[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8(6).
[2]張文顯.新思想引領法治新征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依法 治國和法治建設的指導意義[J].法學研究,2017(6).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人民出版社,2017.
[4]張文顯.中國民法典的歷史方位和時代精神[J].經貿法律評論,2018(1).
作者簡介:
宋華盛(1994-),男,漢族,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生,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法律碩士(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