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茵
對學生生命意識的喚醒,是詩意語文課堂教學的典型特質(zhì)。詩意語文以詩意面對文本和生命,致力于還原語文教學的靈魂,關(guān)注人的靈魂、人類靈魂的成長,以知識為依托,幫助學生打開認識自我、提升自己、尋找生命本真的大門,使其在自由地成長中堅守本我,超越自我。
詩意語文課堂教學首先由溫和巧妙的設(shè)問激發(fā)學生自我表達意識的覺醒。
細細揣摩董一菲老師的課堂教學會發(fā)現(xiàn),詩意語文課堂教學的百花齊放自由靈動,大多由看似隨意、實則精巧的問題設(shè)計而建構(gòu)。
且看“《朝花夕拾》導讀課”的問題脈絡。
1.導讀題目:《朝花夕拾》題目較之《舊事重提》好在哪里?
2.導讀目錄:《朝花夕拾》十篇文章,你最不解最好奇最想讀的是哪一篇?為什么?
3.導讀結(jié)構(gòu):《水滸傳》環(huán)狀結(jié)構(gòu)。《朝花夕拾》這十個環(huán)我選擇讓它們緊密連接在一起。你認為十個環(huán)分開或連接,哪個更加科學?
4.導讀語言:品味幾篇文章的語言。
5.導讀作者的思想感情,藝術(shù)風格。任選一題。
(1)有人說魯迅先生的作品是醇厚的五味雜陳,結(jié)合文本談一談。(2)如果用色彩來比喻《朝花夕拾》,你會用什么顏色?(3)有人說《朝花夕拾》的主題還是“救救孩子!”你有何看法?
再看“《飛鳥集》導讀課”的設(shè)問框架。
1.你喜歡泰戈爾《飛鳥集》的名字嗎?
2.閱讀以下10則小詩,你喜歡其中的哪一則?
3.創(chuàng)造性仿寫。
夜對太陽說道:“在月亮中,你送了你的情書給我。”“我已經(jīng)在綠草上留下了我的流著淚點的回答了?!保?24則)
思考:夜給太陽寫的情書是什么?
4.1924年泰戈爾訪華,徐志摩和林徽因做翻譯,臨別徐志摩問詩哲:“您此次訪華還有什么遺憾?”泰戈爾說:“Noting,but ?my ?heart.”請同學們翻譯這個句子。
不難發(fā)現(xiàn),問題設(shè)計似平實曲,體現(xiàn)出詩意語文課堂教學的審美思維:起承轉(zhuǎn)合,曲折有致。
平起,讓學生從山麓起步,讓作家作品文化文明不再是學生眼中遙不可及的北辰星、望而卻步的空中樓閣。
曲承,以詩心詩意研讀文本,視通萬里,是宏觀性的理解與思考,體悟感受,讓課堂豐富豐盈。
深轉(zhuǎn),思接千載,理性思辨,“向課堂深處沉潛,向語言的深層處去叩問,途經(jīng)審美、思維與文化,在這四個維度中顧盼,流連”,浸潤并超越。
收合,戛然而止,引人入勝,意味深長,含蓄留白。
平以引趣,簡以鋪梯,曲以拓廣,轉(zhuǎn)以探深,合以留白。詩意語文課堂問題設(shè)計提綱挈領(lǐng)刪繁就簡,以問成思,以問生美,由易入難,以簡生繁,深入淺出,虛實相生,立足文化的根基,張揚生命的質(zhì)感,將審美與思考貫穿始終。
愛默生說一個偉大的靈魂,會強化思想和生命。詩意語文課堂教學,由問生發(fā)開去,鋪設(shè)精神生命的背景,創(chuàng)設(shè)個體自由成長的生命場。在這個生命場中,詩意之聲,正是生命自覺自省的表達。
詩意發(fā)聲,首先由誦讀開始。清朝桐城派大師姚鼐說“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誦讀,變視覺為聽覺,是將無聲的文字轉(zhuǎn)化為有聲的語言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
《花未眠》教學中,授課伊始,董老師將文化常識賦予一首詩,讓男女同學配樂朗誦。
“突然想起了川端康成/想起了《雪國 古都 千紙鶴》/都是一會深沉,一會飄渺,籠罩著虛無感的日本式愛情……”
在詩意的導語之后,音樂與誦讀聲相融相生,讓人都沉浸在這一片詩境中。一篇帶有哲學意味并不易懂的散文,讓學生頓生向往之意、親近之感。
“《紅樓夢》導讀課”中,學生帶有情感色彩的進行寶黛人物對話讀,含英咀華,使語言品位與鑒賞有了直觀直接的理解情境。
“《朝花夕拾》導讀課”是這樣結(jié)束的:
師:魯迅的《自題小像》,這是他的擔當,這是大寫的人,全班站起來讀好嗎?
師:“我以我血薦軒轅”多么宏大、高遠的人格。魯迅,永遠的孤獨者,卻因為同學們的存在,變得不再孤獨。齊讀最后一句話,讓它成為我們的座右銘,不要成為“小我”,要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生(齊聲高讀):我以我血薦軒轅。
師:謝謝同學們!下課!
在學生已經(jīng)逐漸了解作家的深沉思考,接近了作品的文心文脈時,這樣的誦讀收束蕩氣回腸,激蕩心懷。這是魯迅的心聲,亦是全體學生的心靈回響。
其次,詩意發(fā)聲,詩意語文課堂教學以詩意對話明亮學生細觀文本之眼,予以生命的關(guān)懷與引領(lǐng)。
“張愛玲的《愛》及其他”教學中有這樣兩組師生對話——
1.生:她(張愛玲)的“艷”表現(xiàn)在辭藻的華麗,比喻的大膽,新穎的用詞,具有表現(xiàn)力,正如她一身奇裝驚艷過鬧市,給人視覺以強烈的沖擊!
師:啊,強烈的沖擊這一點,我有點不同意,張愛玲在這一段話當中還有一句“我不喜歡的是大紅配大綠”,你還要說“強烈的沖擊”,這就不是張愛玲了,張愛玲要的不是強烈的沖擊,她要的是心靈的暗示,是那份獨特的艷異和荒涼。
2.生:她的艷異在作品中是虛偽中的真實,是浮華中的樸素。她在美學上不甘心做一個屈服者,她寧愿做一個征服者,她的放縱,她的跋扈,這些都體現(xiàn)了她的艷異。
師:你用的詞是非?!捌G異”的。這些詞用得非常好?!帮w揚跋扈為誰雄”,這的確曾經(jīng)是一個褒義詞,很有啟示。
在這樣的對話中,我們看到了學生“發(fā)乎內(nèi)心詩意化的解讀”,這種解讀“賦予了文字以生命,賦予張愛玲與生命”“從生命層面感悟生命”。這樣的對話中,我們亦看到董一菲老師已經(jīng)從文本走進了作者的心靈,已經(jīng)完成從生命層面上對于人物的解讀,師生雙方以對話的形式傳遞這種生命的體悟,“完成對人物心靈史的解讀”。
詩意語文教學,董老師以思想構(gòu)建,以詩情豐滿。在這里,教師學生作家作品對話交流,文字文學文化交又并行,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共振生成,生命自由呼吸,相和相融,詩意語文課堂教學實現(xiàn)了生命化的解讀,還原了語文天地的生命叩問。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寧安市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肖佳曉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