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伯雄
有一些與人民幣等值的金融債券,因為它們與人民幣有著密切的屬性關系,在錢幣收藏圈內被稱之為“準貨幣”,這點對圈子外的收藏者知曉詳情的不多。像這種類似人民幣的“準貨幣”,金融業(yè)內歸類在政府發(fā)行的金邊債券,而在屬性與其他金邊債券又有特定性。準貨幣亦稱“準通貨”,又叫“亞貨幣”或近似貨幣,是一種以貨幣計值,雖不能直接用于流通但可以隨時轉換成通貨的資產。準貨幣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但可隨時轉化為現(xiàn)實的貨幣,故對貨幣流通有很大影響,屬于金融市場中的一種潛在貨幣。與之不同的還有在特殊年代或特殊時期,由國家發(fā)行與人民幣等值的有限票證或債券,只在規(guī)定的時間、地域使用或兌換,但不能進入限定外的市場。這類與人民幣等值的有限票證或債券,從收藏或投資的角度,它們的藝術美魅力和升值潛力并不亞于人民幣。雖然它們的面值屬性是與人民幣等值,很多人對其的潛在價值和文化底蘊還未認識,就像閨房之中的姑娘尚未出嫁,屬于未經炒作的原始品種。如果你想收藏或投資這類準貨幣,那么就要先弄清它們的范圍與定義。
筆者歸納其范圍的基本定義如下:一是必須在新中國誕生以后由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地方政府或授權專業(yè)銀行發(fā)行并由這些部門、單位承兌的票券;二是本身具有法定面值的有價證券;三是必須以人民幣計值或最終可與人民幣等值兌換的債券;四是按有價證券設計、印刷、發(fā)行和管理的債券;五是在全國或限定的地區(qū)、商店和指定單位可與人民幣等值使用、兌換的。
從總體上劃分為“金融票券中的準貨幣”和“金融債券中的準貨幣”二大類,而每一類中又有若干品種,現(xiàn)介紹如下:
金融票券中的準貨幣
1.“江西臨時流通券”
1949年5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江西省會南昌。當時只隨軍帶去少量的第一套人民幣,后方印制的人民幣難以滿足需要。市場上流通的大部分還是銀元和銅板,而且當時人民幣面額較大,找零不便。為了早日占領貨幣流通市場,經人民銀行總行同意,江西省政府批準,6月30日人民銀行江西省分行發(fā)行了一組臨時流通券,面額為5元、10元和20元三種,屬于小額輔幣,發(fā)行量僅1000萬元,并規(guī)定在江西省內流通。臨時流通券在市面上僅僅流通了四個月,人民銀行總行便命令收回。
由于江西臨時流通券流通時間短,發(fā)行數額少,流通范圍窄,回收較為徹底,相應存世量也極少,目前市場價3.5萬元左右(圖1)
2.“回鄉(xiāng)兌取現(xiàn)金券”
“兌取現(xiàn)金券”是中央人民政府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在20世紀50年代向回鄉(xiāng)轉業(yè)和復員建設軍人發(fā)行的一種票券。專門用于轉業(yè)建設和復員建設軍人一次性兌取國家撥付的生產資助金。該兌取現(xiàn)金券共發(fā)行四次,每次券名均有變化。
第一次是1952年由中央人民政府財政部印制發(fā)行。券名為“回鄉(xiāng)轉業(yè)建設軍人資助糧兌換現(xiàn)金券”。面額以主糧為單位,共有5、10、50、100、300斤5種。轉業(yè)軍人持此券回原籍人民銀行按當時主糧價格兌取現(xiàn)金。兌付期規(guī)定至1953年3月31日止。
第二次是1953年,也是由中央人民政府財政部印制發(fā)行。券名為“回鄉(xiāng)轉業(yè)建設軍人資助金兌取現(xiàn)金證券”。面額以第一套人民幣為單位,共有50萬元和100萬元兩種(舊幣值折),由轉業(yè)軍人持票回原籍人民銀行兌取,兌付期截至1954年3月31日。
第三次是1954年,由中國人民銀行印制發(fā)行,券名為“回鄉(xiāng)轉業(yè)建設軍人生產資助金兌取現(xiàn)金券”,面額以第一套人民幣舊幣值為單位,共有50萬元和100萬元兩種(合新幣值分別為50元、100元),由轉業(yè)軍人持票回原籍人民銀行兌取,兌付期截至1955年3月31日。
第四次是1956年(1955年末發(fā)行),由中國人民銀行印制發(fā)行,該券名為“復員轉業(yè)建設軍人生產資助兌取現(xiàn)金券”,面額以第二套人民幣為單位,共有50元和100元兩種。
這種“回鄉(xiāng)兌取現(xiàn)金券”新票幾無,回收上交銷毀較盡,是金融票券收藏中的罕見品,連已經兌付注銷又漏銷毀或存檔流出的稀世單張價值也在數千元左右,那些在收藏品市場上見到的新票,可以稱之全是仿品。
“兌取現(xiàn)金券”有如下特點:一是發(fā)行年份跨第一、第二套人民幣發(fā)行流通期間;二是具有銀行本票性質;三是大多數已兌付,未兌的存世量稀少?!皟度‖F(xiàn)金券”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特殊政治經濟條件下的產物,對研究當時歷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珍藏價值。(圖2)
3.“期票”
中國人民銀行曾于1961年在全國約23個省份發(fā)行過一批期票。面額以1、2、5、10和50元居多,也有個別省份發(fā)行過100、200和500元大面額的期票,它與上世紀50年代在全國農村掀起的“人民公社化運動”有關。為了糾正在“運動”中的錯誤,給當時生產隊、社員的財物造成損失作退賠而發(fā)行的一種“期票”。
1958年8月,全國農村掀起了成立人民公社運動,在運動中出現(xiàn)了嚴重的“左傾”錯誤,導致發(fā)生了“一平二調”做法,因人民公社無償調用生產隊和社員個人的生產資料、勞力和其他物資,違反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等價交換和按勞分配的原則,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1961年,黨中央及時發(fā)現(xiàn)并糾正了“一平二調”錯誤。國家拿出10億元人民幣由銀行發(fā)行期票,退賠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以來平調社隊和社員個人的勞力、財物。期票采取記名式直接發(fā)給受益生產隊和社員個人。原定1961年發(fā)行,1962年兌付,期限一年,不計利息,后因國家遭受嚴重經濟困難和自然災害,經歷了“四清”和“文化大革命”運動,直至1969年下半年才全部兌付完畢。
期票是我國經濟建設歷史中“撥亂反正”的見證物,由于兌付時間長,加之銀行收兌后保管、銷毀視同現(xiàn)金,因此,它收藏的意義和價值不同凡響(圖3)。目前的市場價,視其不同的省份和存世量及品相,未兌票或已兌品的價格各異。
4.“軍用代金券”
1965年,美國發(fā)動侵略越南的戰(zhàn)爭,并威脅我國領土。應越南領導人胡志明、黎筍、范文同的請求,我國政府派出部隊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救國斗爭。為了不增加越南人民的負擔,入越的部隊一切軍需由我國供應。為了解決支付之便,保證人民幣不帶出國境(當時國家有《關于禁止國家貨幣出入境辦法》的法規(guī)),中國人民銀行受中央軍委委托于1965年4月24日印發(fā)了“軍用代金券”,并按規(guī)定發(fā)至支援越南部隊的干部戰(zhàn)土手中?!按鹑毕拊谠讲筷牭能娙朔丈缡褂?,禁止在越南市場上流通,共發(fā)行了1分、5分、1角、5角、1元、5元6種面額。1970年7月援越的任務完成后,中央命令“軍用代金券”全部兌換收回。因發(fā)行時間僅3年多,加之使用范圍限制,收回時采取軍令形式,未兌換的很少,特別是1元、5元的軍用代金券更是少見?!败娪么鹑笔侵袊嗣駸o私援助越南人民的歷史見證,所以具有很高的史料和收藏價值(圖4)。
5.“喀喇昆侖工程代金券”
在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由于中、蘇關系惡化,導致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關系緊張。為了加強中巴友誼和合作,應對蘇聯(lián)、印度的挑釁和威脅,中國政府決定修建從新疆喀什越過中巴邊境的喀喇昆侖山直通巴基斯坦北方的公路??龉こ陶麠l公路共有主橋 4座,小型橋梁70座,涵洞1700個,建設時使用了8000噸炸藥,8萬噸水泥,運送圠石3000萬立方米。根據巴基斯坦官方公布的數字,在喀喇昆侖公路建設的過程中遇難的巴方建設者有500余人,而遇難的中方建設者沒有確切數字。在巴基斯坦靠近中國邊境的小城吉爾吉特建有北國烈士陵園,埋葬著88名在喀喇昆侖公路建設中遇難的中國工程人員的遺體。當年為了保證中國勘察測量的技術人員和筑路部隊官兵的日常需要,經國務院批準,由新疆自治區(qū)人民銀行印制發(fā)行了1組限在該工程范圍內使用的“代金券”?!翱龉こ檀鹑?973年5月發(fā)行,1979年工程竣工后收回、銷毀,前后共使用6年時間。由于此工程是秘密進行,為安全保密需要,工程結束后,該券收回率比較徹底,是可遇不可求的珍稀品種(圖5)。
6.“外匯兌換券”
外匯券之所以受到垂青,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外匯券具有投資價值。外匯券在我國流通了15年后限期收回,散落在社會上的數量不多,特別是品相較佳的更是鳳毛麟角;二是外匯券具有收藏價值。外匯券采用了高質量的水印紙,券面設計精美明快,圖案均是祖國的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跡,特別是出自郭沫若之手的“中國銀行”行名題字,更使票面熠熠生輝;三是外匯券具有歷史研究價值,它是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初特定的政治、經濟條件下的產物,在一段時期中對維護和管理我國外匯流通市場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目前9張外匯券全套(面值316.60元),市場價格7000元左右,其中有一張壹角的火炬水印版市值130元左右(圖6)。
金融債券中的準貨幣
1.“人民勝利折實公債券”
“人民勝利折實公債券”共有1、10、100、和500分4種面額。債券原發(fā)行1億分,實際發(fā)行1.48億分。于1956年11月30日全部清償完畢。折實公債的發(fā)行有著嚴格的事項,規(guī)定不得代替貨幣進入市場流通,不得向銀行抵押、貼現(xiàn),不準進行債券的買賣,從而保證了公債的發(fā)行不會擴大貨幣流通量(圖7),且又保證了市場物價的相對穩(wěn)定。
由于“折實公債券”發(fā)行年代至今已過花甲,當時發(fā)行量不大且面向窄,加之是以實物來還本還息,因此深受購買者的歡迎,一般債券到期后基本上都按時兌付。因此存世量比較少,特別是高面值壹佰分和伍佰分的就更為少見,這是因為折實公債的發(fā)行,不僅有強硬的規(guī)定事項,而且對大面額有特定的發(fā)行對像,只對大中型的工商業(yè)單位,由于是公共資產到期后基本上都兌現(xiàn)了,而私人購買的小面額,多為各種原因留下來的也只是壹分,很少有拾分。多年前曾在香港某場拍賣會場上,一張壹佰分的落槌價折合人民幣達260萬元。
2.“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券”
國家經濟建設公債于1968年全部兌付完畢。因建設公債券發(fā)行是在物資較為匱乏,處在人民整體生活水平不高的年代,到期兌付比較多,留存在社會上的數量不大(圖8-1)。因物以稀為貴,甲年一項1954年(舊幣面值)到1958年的五年全套樣本,在某拍賣公司的起拍價15萬元(圖8-2),一張1957年的50元帶完整息票未兌付的新票市值也不低(圖8-3)。連當時的一張小小宣傳單,由于存世很少也值100元左右(圖8-4)。
3.“地方經濟建設公債券”
1958年4月2日,中共中央做出了《關于發(fā)行地方經濟建設公債的決定》,決定從1959年起,停止發(fā)行全國性的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各省、市、自治區(qū)在確有必要時,可以發(fā)行地方經濟建設公債,作為各地籌集資金的一種輔助手段。同時對地方公債發(fā)行的辦法、原則作了規(guī)定,發(fā)行地方公債須報中央審批,嚴格控制地方政府隨意發(fā)行。同年5月29日,國務院做出決定,重申中央決定精神,關于公債的利率、償還期等具體問題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據統(tǒng)計,在此期間發(fā)行地方公債的有黑龍江、吉林、四川、福建、江西、安徽等六個省份,發(fā)行時間前后僅為三年。地方公債印制精美,圖案代表性強,發(fā)行的范圍、數量有限,具有很高的鑒賞、收藏和研究價值(圖9)。
4.“國庫券”
十一屆三中全會及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認識到國債對經濟建設的作用,開始了又一次大規(guī)模發(fā)行國債時期。從1981年開始發(fā)行實物國庫券到1997年止,前后共17年,發(fā)行了8個品種,約2878億元。
國庫券能受到收藏愛好者的青睞,主要原因有:一是國庫券集中反映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成就,可以說是一部縮微的現(xiàn)代中國經濟建設發(fā)展史;二是國庫券是由政府發(fā)行的“金邊債券”,其信譽度與人民幣相當,是繼人民幣、外幣兌換券等之后錢幣收藏中的一個較大門類;三是國庫券的品種繁多,設計精美,內容豐富,券面設計包括了我國的工業(yè)、農業(yè)、交通運輸、國防建設、軍用題材、民用建筑、風景名勝等各個方面;四是國庫券到期兌付率高,存世量不大,尤其是高面值的更是極難尋覓。(圖10)
5.“國家建設債券”
建設債券發(fā)行時間短,數量不大,加之兌付較為徹底,特別是1987年對個人發(fā)行只有5億元,回收率極高,而未兌付進入到收藏品市場的市值均在面值的10-20倍以上。(圖11)
6.“保值公債券”
1988年我國經濟面臨著嚴峻的通貨膨脹,為穩(wěn)定貨幣中央出臺了治理經濟環(huán)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針。為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籌集經濟建設所需資金,國務院決定于1989年發(fā)行保值公債券。1988年10月18日,人民銀行、財政部等六家單位根據國務院通知精神,聯(lián)合制定并下發(fā)了《關于1989年保值公債發(fā)行工作若干具體問題的規(guī)定》。保值公債計劃發(fā)行120億元,因采用浮動利率并同時加保值貼補率,因此很受投資者歡迎,實際發(fā)行126.11億元,發(fā)行期三年,發(fā)行對象為城鄉(xiāng)職工、居民,各種基金會、保險公司、條件較好的流通領域公司等。債券面額為:20、50、100、500元四種。
保值公債設計格調一致,票面中間印有反映經濟建設的圖案、說明文字和財政部章。整套債券顏色搭配合理、協(xié)調,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目前全套的市場價近萬元。
收藏的文化經濟價值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與貨幣有同等屬性的實物類票券,包括國家和地方發(fā)行的,不完全統(tǒng)計約有近400種。收藏或投資這些票券,哪些將會成為收藏的熱門或增值較好的品種?這就要遵循于因人而異的四要:一要根據票券的本身價值,二要視存世量及個人興趣,三要看自身的經濟實力,四要決定投資運作的周期。
目前收藏品市場上的早期債券品種和軍用票證等,因物稀價高且有假貨,新手不宜參入。像外匯券、國庫券、國家建設債券和保值公債等已逾期的債券類,目前在市場上還是容易見到。另外,還有部分國家建設債券雖然還在兌付期內,但是作為過去發(fā)行的實物型債券,已經退出歷史舞臺10余年了,續(xù)后的現(xiàn)代債券都進入了電子憑證或無紙化的代碼戶頭。隨著時間的推移,實物型票券存世量將會逐年減少,由于這些都是屬于國家和地方政府發(fā)行的早中期的各類法定票券品種,它們是我國經濟建設發(fā)展史中的一個時期見證物,在當時國民整體收入水平不高的年代,發(fā)行的這些債券絕大多數都到期進行了償還兌付,其中作為收藏留著紀念或遺忘未兌的是少之又少,從收藏角度來說具有物以稀為貴、風險小的潛力。
近年來,在“準貨幣”收藏領域,大多數比較熟悉的國庫券,由于有親身認購過的經歷,把它們作為一種新的藏品進行收藏或投資,屬于一種國字號的通硬貨被集藏界稱之為藏苑新秀,因為收藏國庫券具有三個方面的優(yōu)勢:
一是設計新穎豐富。國庫券設計風格獨特,制作質量上乘,突出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和諧與統(tǒng)一。1981年至1982年,國庫券采用的是大幅橫版設計,票面四周邊框為封閉式花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采用繁體漢字印制,莊重嚴肅,背面印制了當年的“國庫券條例”。1983年至1984年,國庫券設計版式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除圖案花飾仍保留邊框封閉式形式外,全部改為豎版印制,票幅也有所縮小,背面取消了“國庫券條例”的內容,代之以花符花飾,給人以變化清新之美感。1985年后,國庫券又全部改為橫版印制,票幅尺寸規(guī)格統(tǒng)一,圖案色彩更加艷麗,整體設計更加大膽開放,背面印制也變化多端,有的印上了記息的月條格,有的印上“可作證券轉讓,不得作貨幣流通”的提示語。1991年后,國庫券票面面值不斷增大,版式設計也突破了原有封閉式花飾花符的設計老框框,進一步體現(xiàn)了改革開放、解放思想的設計理念。
二是文化底蘊厚重。其圖景包括:礦山采掘、石油勘探、機械制造、航空航天、體育場館、交通運輸、農林水利、風景名勝等,涵蓋了國家重點建設的方方面面,使人自豪,催人奮進。國庫券全部采用雕版多色套印技術印制,雕工刻制精細、手法嫻熟、線條清晰、點線均勻到位,表現(xiàn)力、穿透力和感染力都極強,而這些作品絕大部分是出于名家之手。其中,1995年發(fā)行的圖案為“布達拉宮”千元面值的國庫券,把布達拉宮建筑的宏偉氣勢、景觀層次和細部描繪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極具藝術欣賞價值,絕對屬于國庫券中之精品,完全可與人民幣的雕印水平相媲美。目前,這枚千元面值的國庫券精品在錢幣交易市場里的開價竟高達人民幣1.1萬元以上。
三是量稀質優(yōu)市值好。國庫券獨特的設計風格和精良的雕版印刷足以使人產生強烈的收藏欲望。國庫券圖案精美、用紙考究、存世稀少、時代特色鮮明,在新中國的票證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中國當代金邊債券中的“準貨幣”收藏之所以能吸引人,并成為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除了國泰民安的背景環(huán)境外,其中自有內涵獨到的樂趣,在細細品味之中,便可使人仿佛穿越了時空,遨游于歲月長河融初心與欣賞于一體,既能寄托情感,又能投資增值,這就是當代金邊債券中的“準貨幣”收藏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