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鵬
《長安十二時辰》開篇字幕把唐玄宗的“天寶”年號給寫成了“天?!薄!疤毂!笔菤v史上存在過的年號。南北朝時期北齊文宣帝高洋、西梁明帝蕭巋,還有日本的仁孝天皇,都用過“天?!弊瞿晏?。把“天寶”寫成“天保”,可能會給人時空錯亂的感覺。但這絲毫不影響歷史學(xué)博士尤其是專門研究隋唐史的歷史學(xué)博士,剛看第一集,就為這部劇獻出了自己的膝蓋。
歷史學(xué)講究的是胸懷全局,眼觀大勢。而《長安十二時辰》最讓觀眾爽得一波又一波止不住顫抖的,就是通過細節(jié),體現(xiàn)對唐代法律的忠實運用,對歷史人物的完美重塑,對大唐天寶年間朝廷政治變局的深度還原,對天寶盛世繁華之下重重危機的深深憂慮。
天寶三載,是真實歷史中的張小敬在《長安十二時辰》的虛擬時空中嶄露頭角的年頭。而張小敬的出場,就是對唐代法律和司法機關(guān)的一次完美呈現(xiàn)。被帶出死牢后,張小敬對著眼前的檀棋和門后的李必說:“我所犯之罪乃十惡之九,是不義罪。”
什么是十惡?中國有個成語叫“十惡不赦”,“十惡”就是古代性質(zhì)最為嚴重的十種罪行,在天下大赦之時也不會被赦免。“十惡”大罪從秦朝開始就有,經(jīng)過上千年的發(fā)展,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時,統(tǒng)一規(guī)定為“重罪十條”,即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惡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義,十曰內(nèi)亂。
隋朝建立后,將“叛”和“降”兩條合并為一條,增加“不睦”,成為新的十項罪名,并統(tǒng)稱為“十惡”,第一次完整概括了秦漢以來的重大罪名。唐承隋制,沿用了“十惡”大罪的分類概括,并在中華法系的代表作、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法典《唐律疏議》開篇第一卷《名例》中,就開宗明義指出,“五刑之中,十惡尤切,虧損名教,毀裂冠冕,特標篇首,以為明誡”。
“十惡”這幾項罪刑簡直人神共憤,動搖大唐核心價值觀的根基,沖擊大唐上下等級秩序,必須在律條中大寫加粗,還要向官員百姓敲黑板、劃重點——這十條紅線一條也不能碰,碰了后果很嚴重。
“十惡”大罪,一曰謀反,也就是謀危社稷,想挖大唐墻角,推翻無量頭顱無量鮮血奮斗得來的李唐政權(quán)。二曰謀大逆,毀壞皇帝的宗廟、陵寢、宮殿,妄圖挑戰(zhàn)皇帝祖宗和皇帝本人的權(quán)威。三曰謀叛,想投敵叛國,不想做大唐的人,那就做大唐的死人。這三項重罪前面都有個“謀”??刹灰】催@個“謀”字,不管你做沒做,只要你說過一兩句類似的氣話,甚至心里想一想,都要殺無赦。四曰惡逆,反了天,敢在家里毆打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叔叔伯伯嬸嬸等近親屬,他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容易嗎,生養(yǎng)了你這個小白眼狼。五曰不道,犯罪手段特別惡劣,如滅人滿門、畫個圈圈詛咒人等。六曰大不敬,偷皇帝的印信,給皇帝配錯藥,御膳房的飯沒做好,指責皇帝,對皇帝身邊人不尊重,凡是冒犯皇帝尊嚴的罪都在這里面。七曰不孝,不孝順爸媽爺奶。八曰不睦,窩里橫,外戰(zhàn)外行內(nèi)戰(zhàn)內(nèi)行,一家人之間你打我我殺你。十曰內(nèi)亂,親屬之間那些羞羞事,難以啟齒,少兒不宜。
張小敬犯下的是“九曰不義”,第九項“不義”罪,主要是百姓謀殺父母官,士兵謀殺軍官,下級謀殺長官,學(xué)生謀殺老師。妻子死了丈夫,哭得不傷心,或尸骨未寒就改嫁,也被列為“不義”。張小敬下獄之前任長安不良帥。此“長安”非彼“長安”,是京師長安下屬長安縣。“不良”是唐代各級官府中主管偵緝逮捕的小吏,又稱“不良人”,類似后來的捕快?!安涣紟洝本褪恰安涣既恕钡念^目,相當于后來的捕頭。張小敬以長安縣“不良帥”的身份犯下“不義”罪,應(yīng)該是謀殺主管刑獄的縣尉,或是長安縣父母官縣令。犯下此罪,未遂的流放兩千里;造成人身傷害的判處絞刑,一根繩子成吊死鬼;致人死亡的判處斬刑,直接砍頭。
因為犯下“不義”重罪,張小敬說“刑部和大理寺已定了斬刑,永無赦”。
相比于一些無腦歷史劇動輒只提“大理寺”如何,“刑部”如何,《長安十二時辰》將大理寺和刑部并提,簡直是良心之筆,絕對是對唐代司法審判運行機制有過深度研究。大理寺雖是唐代最高審判機關(guān),但在判案上需要和刑部互相配合。唐代中央朝廷有三大司法機關(guān),大理寺、刑部、御史臺。三大機關(guān)相互獨立,互相制約。大理寺主管審判,刑部主管復(fù)核,御史臺主管監(jiān)察。其中,御史臺因主要負責監(jiān)察全國各級官吏,只參與一些重大疑難案件的審判。張小敬區(qū)區(qū)一個“不良帥”,入不了御史臺的法眼,所犯之案基本上牽涉不到御史臺。大理寺負責審判中央朝廷百官犯罪及京師徒刑以上的案件,審核刑部轉(zhuǎn)來的地方死刑案件。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機關(guān),主管全國司法行政事務(wù),復(fù)核大理寺判決的流刑以下、州縣判決的徒刑以上案件。
張小敬犯下的是“十惡”重罪,且在京師犯案,按規(guī)定應(yīng)該先由大理寺在二十日內(nèi)審理完畢,判處死刑后將案卷材料移送刑部復(fù)核。刑部復(fù)核結(jié)果如與大理寺不同,則移交大理寺重審,重審期限不得超過十五日。當然,刑部也可以不交大理寺重審,直接作出判決。大理寺判處死刑,刑部核準后,還需奏報皇帝批準。這樣一套流程,體現(xiàn)了唐代對死刑的慎重態(tài)度。畢竟人死不能復(fù)生。
正是建立在對唐代司法審判程序深度研究的基礎(chǔ)上,《長安十二時辰》的編劇才將張小敬的死刑設(shè)定為大理寺和刑部一起決定,而不是大理寺或刑部單獨行為。
當然,此時劇中的張小敬還不知道,十一年后,他還會在“不義”罪上栽跟頭,再犯下唐律中的這一罪行。而十一年后的“不義”,和張小敬的真實歷史身份有關(guān)。
張小敬在唐代歷史上確有其人。第一集劇中曾出現(xiàn)姚汝能這個人物,此人曾任長安不遠的華陰縣尉,主管華陰縣司法事務(wù)。姚汝能后來寫了一本《安祿山事跡》,記載了安祿山的生平和安史之亂的經(jīng)過,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
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初十,安祿山在范陽起兵造反。第二年六月初九,打下潼關(guān),拿下長安門戶。六月十三,唐玄宗楊貴妃離開長安跑路。六月十四抵達馬嵬驛,護駕禁軍饑餓疲憊,怒氣沖天,要找禍國殃民的楊國忠算賬。
《安祿山事跡》明確記載,“騎士張小敬先射國忠落馬,便即梟首,屠割其尸”。
張小敬一箭將楊國忠射落下馬,然后一刀封喉斃命,砍下楊國忠腦袋,隨即將其大卸八塊。這是張小敬在唐朝真實歷史上唯一的一次大顯身手,一出手就干掉當朝宰相,比起在《長安十二時辰》里謀殺長官,更是“不義”之極。但在安史之亂的歷史進程中,張小敬這次“不義”行為,卻是“大義”之舉。畢竟大亂的爆發(fā),和楊國忠脫不了干系。
除了張小敬,《長安十二時辰》第一集登場亮相的人物,也大多都有歷史原型。李必的原型,無疑是唐朝歷史上極具傳奇色彩的李泌。此人根正苗紅,祖上李弼和李唐皇室的祖上李虎,同是當年北周八大柱國。李泌歷經(jīng)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少年時便受玄宗賞識,后進入當時還是太子的李亨東宮為官,屬于太子重要班底,后因被楊國忠排擠,隱居山林。安史之亂爆發(fā),李泌出山幫助已經(jīng)是肅宗的李亨平叛,后深藏功與名,加上李輔國一直給他穿小鞋,遂歸隱衡山。代宗時,李泌再次復(fù)出,助力代宗鏟除大老虎元載。德宗時拜相,輔佐德宗內(nèi)修政理,外結(jié)大食、回紇對抗吐蕃,苦撐危局,為風(fēng)雨飄搖中的唐王朝爭取一線喘息之機,奠定了再次中興的基礎(chǔ)。李泌的歷史形象,和李必在劇中的打扮幾乎完全一樣,他頗好神仙鬼道,很有些仙風(fēng)道骨,寄托了中國古代讀書人出山扭轉(zhuǎn)乾坤、功成神龍無形的功業(yè)情結(jié)。
李必口中的好友王宗汜,原型是玄宗朝大將王忠嗣,此人亦是太子李亨發(fā)小,先后出任隴右、朔方等地節(jié)度使,為唐朝對抗西南、西北方向的吐蕃、大食、突厥等勢力。和李必一樣,王忠嗣也屬于太子心腹,是天寶年間玄宗與太子微妙的權(quán)力爭奪戰(zhàn)中的關(guān)鍵人物。
李必的恩師何執(zhí)正的原型,就是大詩人賀知章。提到這個名字,你肯定能背出那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但在真實的歷史中,天寶二年的時候,八十多歲的賀知章生了一場大病,看透世事,給玄宗打報告要求回老家當?shù)朗?。玄宗批準后,還于天寶三載正月初五,讓百官在長安城東的長樂坡集體為賀知章送行。上元節(jié)正月十五這天,賀知章估計正吃著火鍋唱著歌,在神仙路上逍遙地向快樂出發(fā)呢。說不定還在構(gòu)思推敲“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故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哪會在朝中勞心費神、鞠躬盡瘁。賀知章逃離大唐北上的歸隱,除看破紅塵外,還有很大的可能與長安變幻莫測的朝局有關(guān)。
天寶三載,一個各路人物的命運都在發(fā)生細微卻重要轉(zhuǎn)變的年頭。雖然即使是他們本人也不知道在后來的歷史進程中能走多遠。天寶三載,一個在真實的歷史中不顯山不露水,卻又暗流涌動的年頭。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這年正月初一,唐玄宗下詔改“年”為“載”,將之前的天寶×年改為天寶×載。
閏二月的一天,流星墜落長安東南,響聲震天。長安百姓人心惶惶,到處傳說官府要活剝小孩心肝祭祀上天。朝廷連發(fā)幾道安民詔書,才勉強穩(wěn)住局勢。三月初五,唐玄宗任命平盧節(jié)度使安祿山兼任范陽節(jié)度使。
這一年,唐玄宗對楊貴妃愈發(fā)寵幸,楊家姐妹對玄宗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刑部尚書裴敦復(fù)貪贓受賄,被戶部尚書裴寬實名舉報。裴敦復(fù)送給貴妃姐姐五百兩黃金,十二月初五,唐玄宗將裴寬貶出朝廷到地方當刺史。天寶三載,玄宗已經(jīng)當了三十二年的皇帝,對政事頗感厭倦,開始準備交權(quán)。二月二十七,唐玄宗把皇太子的名字從李紹改為李亨?!昂唷?,有亨通順利之意。但李亨的接班之路絕非順風(fēng)順水。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說,長安城一百零八坊,每三百步設(shè)一望樓,望樓上武侯,皆為朔方節(jié)度使所派弩兵。而朔方節(jié)度使,就是太子的發(fā)小王忠嗣,太子心腹已經(jīng)開始接管帝都長安城防。但中國古代政治,接班人向來是當朝天子最敏感的神經(jīng)之一。在唐玄宗看來,長安城的刀把子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放心。就算是讓親兒子代管也不可靠,說不定哪天就會太阿倒持,捅向自己。當年老祖宗唐太宗就玩過這一出,唐玄宗本人對嬸嬸韋皇后、堂妹安樂公主、姑姑太平公主也搞過這一套。
天寶三載某一天,唐玄宗和高力士擺龍門陣,說“朕欲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三十二年朝乾夕惕,夙夜在公,朕累了,想歇歇了,把朝政交給李林甫去打理,你看如何?李林甫當年極力擁立武惠妃的兒子,也就是楊貴妃的前夫壽王李瑁當太子,是李亨的死對頭,兩人形同水火,在大唐已經(jīng)是公開的秘密。
唐玄宗此舉想用李林甫制衡太子,高力士不想看到朝中再起干戈,勸玄宗切莫如此?!吧喜粣偂?,玄宗立馬變臉。高力士嚇得趕緊下跪求饒,“自是不敢深言天下事矣”,從此再也不敢和唐玄宗談?wù)摮?。連高力士這樣的貼身宦官,都不敢再和唐玄宗掏心掏肺說真話,玄宗還怎么依據(jù)真實的信息作出正確的決策,天下大亂,已經(jīng)不可避免。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張小敬聽聞“巳正,大荒落”的報時之聲,說“熾盛大出,霍然而落,大荒落,眼前這繁盛啊,未必能長久”。身陷囹圄的他,也早已看破這盛世繁華背后的矛盾兇險,亂世預(yù)兆。
《長安十二時辰》的時空框架雖是虛擬的,但映射出的天寶風(fēng)云卻是真實的。
虛擬時空背后的歷史真相到底如何?唐玄宗為何突然從向太子交權(quán),轉(zhuǎn)向打壓太子?王忠嗣如何成為玄宗剪除太子羽翼的重要突破口?突厥狼衛(wèi)驚天陰謀背后,隱藏著天寶年間唐朝突厥關(guān)系什么樣的實情?
想知道這些答案,就請和我們一起繼續(xù)破解《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歷史密碼吧。(來源:人民法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