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孝珊,高楚蘭
(集美大學體育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寫照,作為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精神力量,具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特征。文化的變遷從根本上影響著事物的發(fā)展,事物要想得到良好傳承和良性發(fā)展,必須通過順應文化變遷來達成。所以本文將從文化變遷對永泰虎尊拳傳承的各要素的影響角度進行分析,希望為虎尊拳今后的傳承和發(fā)展提供一定的建議。
“文化變遷”是指文化內容和結構在量上的緩慢變化過程?!盎蛴捎诿褡迳鐣炔康陌l(fā)展,或由于不同民族間的接觸,因而引起一個民族的文化的改變”[1]。變化變遷可分為自然變遷和計劃變遷兩種。自然變遷是無意識的文化自然積累或發(fā)展的過程,很難控制,例如自然環(huán)境與地理位置的變化、地域差異、民族習俗的變化、遷徙等。計劃變遷是人們自覺地、有計劃地發(fā)展或改革文化的過程,例如社會的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教育體制改革等。從歷史總體來看,文化的變遷是隨著社會的改變而變化的,它對人的影響是漫長的、潛移默化的。
《漢語大辭典》中對“傳承”的解釋是“更替繼承”;對“模式”的解釋是“事物的標準樣式”。從社會學角度看,模式是“在某種理論思想指導下某種事物各要素之間的一種組合方式和運作流程的范式”[2]。相應產生的傳承模式是:更替繼承的一種組合方式和運作流程的范式。對傳承模式的分類,依據不同,結果不同。傳承要素是傳承模式的有機構成單元,對傳承模式的研究離不開對傳承要素的分析。傳承要素包括傳者與承者、傳承內容、傳承目的、傳承手段和傳承場域五大要素[2]。
虎尊拳從創(chuàng)編到現在經歷了幾百年的文化洗禮,深受文化精神的影響和強大的文化精神已經融為一體。傳承要素是傳承模式的有機構成單元,對傳承模式的研究離不開對傳承要素的分析。傳承要素包括傳者與承者、傳承內容、傳承目的、傳承手段和傳承場域五大要素[2]。傳承是為了更好地延續(xù),了解傳承的各要素,才能更好地理清文化變遷對傳承模式的影響。
從永泰虎尊拳創(chuàng)編之初的時代背景看,當時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決定了居住環(huán)境,居住環(huán)境決定了傳者與承者之間的關系,而傳者與承者之間的關系是延續(xù)傳承的紐帶。永泰虎尊拳由李元珠創(chuàng)編于清乾隆年間,當時的永泰縣叫永??h,永??h高大雄偉的山自西向東綿延,在河的主干兩岸形成長廊式谷地。水系支流呈網狀遍布全縣,形成眾多峽谷和串珠狀小回廊谷地。這一特殊地理環(huán)境與特殊歷史時期、特殊社會形態(tài)相結合,形成了集居住、防御、藝術于一體的中大型山嶺特色的建筑風格——莊寨式建筑風格。永泰莊寨和其他莊寨一樣,里面居住的都是同族人,他們的生活起居都在一起,擁有共同的生活習俗和家族財產,這種生活模式促使宗親傳承、家族傳承成為虎尊拳的主要傳承方式。另外,因為當時倭寇、土匪橫行,為了族人及家族財產的安全,傳者與承者都是本家族的至親男性。師徒制傳承也是虎尊拳的重要傳承方式。在近代以前,受封建價值觀念、社會習俗的影響,拜師學藝是傳統(tǒng)技藝傳承的主要方式。習武也是拜師制,想要習武的人通常會找德高望重的大師,大師同意收徒后,跪拜本門派祖師爺,再拜師敬茶,禮成后方可成為本門派弟子,接受師父授藝。師門內紀律嚴明,師徒關系明確。
永泰縣水系發(fā)達,水運繁榮,借助海上絲綢之路對外開放交往。經長時間的對外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現在的永泰已經飛速發(fā)展,居住環(huán)境已由原來的莊寨式變成了現在的高樓林立,原來的家族群居也變成了現在的家庭散居。人們都是購房居住,雖然居住得更密集,但人際關系大不如前,鄰里之間都不一定熟悉?,F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更讓人們的交流變得不是那么容易,加上教育方式的改變,虎尊拳演變出了一種新的傳承方式,那就是普通型傳承,也就是現在為大眾所熟悉的培訓班模式。班級授課是現在虎尊拳傳承主要方式之一,人們繳納費用就可以接受學習,不需要像以前一樣進行拜師,學生與老師關系淡薄,甚至許多學生走在路上都不會與老師打招呼。正是因為如此,現在很多傳承人的自我存在感較低。以往都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師徒關系,師父會擇優(yōu)收徒,而如今普遍存在的只是簡單的“授”與“受”的教學關系。正是由于普通型傳承模式的發(fā)展及人們思維模式的變遷,往日的家族傳承模式才變得不是那么重要,虎尊拳也不只是在至親男性中傳承?,F在虎尊拳的主要傳承方式是普通傳承,不分男女。
傳承內容(這里僅指技術內容)是傳承情況的具體體現,從傳承內容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拳種的發(fā)展概況,內容完整、全面的拳種發(fā)展得自然不會太差?;⒆鹑诤狭舜罅恐袊鴥?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拳理清晰完整,內容豐富多樣,除了一般拳種具備的基本功、套路、器械和對練外,虎尊拳還有氣功、暗器和點穴截脈術等獨特內容。社會發(fā)展、時代更迭是歷史大背景,社會需求的改變對不同時期的傳承內容有不同的要求,清朝時期,永泰倭寇匪患嚴重的情況和前人對武俠和武藝根深蒂固的理解,使習武之人都更注重武術的本質——技擊,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實戰(zhàn)。所以,根據當時的社會需求,虎尊拳在傳承內容上豐富多彩,包括基本功、套路、器械、對練、氣功、暗器、點穴截脈術及跌打損傷的技術技能。
但發(fā)展到了現代社會,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融合,人們思想價值觀念改變,在競技體育的沖擊下,武術為了尋找新的出路,滿足人們在新時代對武術的要求,武術在價值功能上由注重實戰(zhàn)功能轉向健身功能,在傳承內容上也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虎尊拳在傳承內容上自然也做出了一定調整。既然現代社會更注重健康的價值,那以前的暗器、點穴截脈術自然就被淹沒在了發(fā)展的浪潮中,而能為大眾所接受的基本功、套路、器械和對練則作為主要傳承內容保留了下來,只有少數已拜師的學徒學習了氣功和跌打損傷等技術技能。
一個拳種的傳承目的是其發(fā)展高度的決定因素,經濟模式的更替決定了傳承目的,科技發(fā)展決定了學習目的。為了傳承發(fā)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計劃都是以其目的為根據的。戰(zhàn)國時期永泰居民由于民族融合而成為閔越族的成員,他們是永泰的原住民?!耙鹿谀隙伞薄半S王入閩”“北宋南遷”“撥軍屯田”四次大規(guī)模南遷移民,改變了永泰的人口結構,提高了人口素質,同時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推動了永泰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在多次遷徙與封建社會中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大環(huán)境下,為了生存,永泰出現了移入民與原住民之間為了爭奪地盤而發(fā)生宗族械斗的情況,由此,武術得到整個家族的高度重視。清朝時期倭寇橫行,土匪肆虐,虎尊拳傳承之初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抗擊倭寇土匪,家族間爭奪田地、地盤及保護家族安全。這使虎尊拳這一家族事業(yè)得以傳承,也是人們學習虎尊拳的目的。
隨著自然經濟的解體,從資本主義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到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我國經過多次經濟體制改革,改變了原有的經濟模式。土地分配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土地改革使人們放棄了當初為了爭奪地盤而發(fā)生的各種斗爭,向文明生活邁進,也使生產力得到解放,經濟變得自由,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們開始追求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的雙高標準。娛樂和健身變成傳承發(fā)展的兩大主流功能,虎尊拳的傳承目的也隨之改變,保家衛(wèi)國的思想開始盛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揚本門派武藝事業(yè)成了主要的傳承目的。而科技的發(fā)展讓人們學習虎尊拳的主要目的變成了強身健體、或是家長為了改變孩子生活、娛樂方式。從傳承人處了解到,在教授的學生中,大量學生是因為家長不想讓其沉迷于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中而被送去學習虎尊拳的,還有一部分是為了強身健體,只有少數是為了興趣而選擇習武。
傳承手段是傳承的載體和方法,科學技術的應用豐富了傳承手段。封建社會人們生活簡單、民風淳樸、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使生產力水平低下,科學技術僅停留在手工階段,人們能借助的傳承工具相當有限,這限制了傳承手段的種類。清朝科舉取士,重文輕武成風,受當時政策的影響和思想的束縛,虎尊拳只能以口耳相傳和言傳身教作為主要傳承手段。
第三次工業(yè)革命后,人類進入科技時代。我國的改革開放促使社會飛速發(fā)展,科學技術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并與之息息相關。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更是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多媒體、電腦、手機等快速成為了人們得心應手的重要工具。口耳相傳、言傳身教已不能滿足人們在這個快節(jié)奏生活的社會中對效率的追求。在傳承過程中虎尊拳也將新時代的工具和媒介作為自己的傳承手段?;⒆鹑鳛楫數刈畲蟮囊粋€拳種,深受當地政府和群眾的重視。在永泰縣博物館的三樓第四篇章“村村習武風˙凜凜虎生威”中有關于虎尊拳歷史、傳說和部分傳承人簡介的詳細資料,在這一篇章的中心位置有一塊利用全新技術打造的光影視頻圖,記錄的就是虎尊拳的相關簡介和套路視頻。書本、光碟等載體現在是虎尊拳傳承的手段之一,政府宣傳、舉辦的各種武術比賽等形式都是當下傳承的重要手段。
一項運動的開展需要一定的活動場域,活動場域決定和限制運動的風格和活動范圍。自然環(huán)境的改變可以為事物的傳承提供不同的傳承場地,而傳承場地的變化可以影響其傳承模式[2]?;⒆鹑瓕儆诿耖g武藝,創(chuàng)于民間,傳于民間,也承于民間。自然環(huán)境造就了永泰獨特的莊寨建筑,使其有足夠的空間供人們習武練功。從傳承場域的性質來看,虎尊拳傳承伊始是在師傅家或者武館,家境好的學生也可請師傅上門教學。據說,當初鄭登光因家境條件好,請李元珠祖師到家中授藝。由于門派傳承要求,教學時需大門緊閉,傳承場域相對比較封閉。李昭北在拜師祖李元珠為師之前就是在門縫偷看,而后自己在放牛時習練,師祖看他癡迷武藝且是同鄉(xiāng)人才破例免費收他為徒。所以師祖李元珠最得意的兩位高徒鄭登光和李昭北都是在鄭登光家受藝習武并藝成的,藝成后李昭北在福州開館廣收門徒。
改革開放、經濟發(fā)展和自然環(huán)境的改變,使傳承場域從農村延伸到了城鎮(zhèn),教育制度、體育體制等改革則催生了大批學校、體校、武館,更加注重青少年的培養(yǎng)?;⒆鹑诩沂谒囀艿匠擎?zhèn)高樓林立的限制,被體校、少體校、武館和學校所取代,近來,“武術進校園”的號召更是加速了虎尊拳在學校的傳承?;⒆鹑谄叽硇詡鞒腥肆终聽I老師在永泰縣少體校教授虎尊拳,并整編武術操作為學生的課間操。永泰縣作為享有全國“武術之鄉(xiāng)”光榮稱號的縣城,當地政府對武術尤其是作為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虎尊拳相當重視,在虎尊拳的發(fā)源地洑口鄉(xiāng)的小學就開設了武術課,并以虎尊拳教學為主。
(1)自然環(huán)境、制度習俗、價值觀念的改變,衍生出了普通傳承方式,這種傳承方式主要是班級授課制,人數眾多。雖然這種傳承方式使傳者與承者之間的關系普遍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師徒之情向簡單的“授”與“受”的教學關系轉化,但這也擴大了虎尊拳傳承的規(guī)模,為虎尊拳的傳承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2)社會需求、經濟發(fā)展使虎尊拳在傳承內容上為虎尊拳的順利發(fā)展做出了適時調整,使其更傾向于健身功能和娛樂功能,但弱化了虎尊拳的技擊本質,丟失了其獨具特色的內容。這也使虎尊拳的神秘感和魅力有所下降,對虎尊拳的良性發(fā)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3)經濟模式更替決定傳承目的從最初的爭奪地盤、保家護院、抗擊倭寇等“野蠻”械斗,向保家衛(wèi)國、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本門派武術事業(yè)、強身健體的文明生活邁進,這是虎尊拳良性發(fā)展的表現。但傳承目的的改變也使學生的學習目的變得不那么純粹,現在真正為興趣而學虎尊拳的人甚少,多數人學習虎尊拳只是因為家長想讓小孩遠離電子產品帶來的不良影響。
(4)科技的發(fā)達、科學技術的應用豐富了虎尊拳的傳承手段。多媒體、電腦、手機等科技工具的普遍使用,在加速虎尊拳的傳承腳步,擴大其傳承范圍的同時,也使人們接觸到了更多更快捷的鍛煉方式。選擇有了多樣性,虎尊拳的選擇概率相應降低。
(5)自然環(huán)境的改變、教育制度和體育體制的改革拓展了虎尊拳的傳承場域。傳承場域從農村師傅家、徒弟家、武館延伸到了城鎮(zhèn)武館、少體校、學校等多領域。場域的拓展增大了虎尊拳傳承的機會、擴大了傳承范圍。這些改變都或多或少地為虎尊拳的良好傳承與良性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重拾以往授武學藝的規(guī)矩。在上課的場所擺放祖師爺塑像或牌位,每次上課之前先敬拜祖師爺,這可以加深傳者與承者之間的關系,嚴明本門派紀律,還可以起到監(jiān)督、正心的作用。
(2)改變器材使被丟失的特色內容如暗器、點穴截脈術以娛樂的形式進行傳承。如暗器中的飛針可將縫衣針變成竹子或木做的針,原來是為了射擊敵人頭面部,現在可以改成以射擊人體模型,并以其射擊的深度和準度作為判定標準。
(3)對習練者的學習目的加以引導,培養(yǎng)他們習練虎尊拳的興趣,加強對學習者關于虎尊拳歷史文化、名人傳記、特色內容等的教育,通過加大宣傳力度、發(fā)揮虎尊拳自身特點優(yōu)勢等,以達到和鞏固傳承目的。
(4)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和政府途徑,提高虎尊拳多樣性,豐富傳承手段。在永泰縣文化局官網的“非遺中心”欄目中放置關于虎尊拳的套路、表演視頻。鼓勵傳承人錄制教學視頻,供虎尊拳愛好者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