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
1 9 1 7年,鄧中夏離開家鄉(xiāng)湖南隨父進京,考入北京大學。在北大教授李大釗的引導和十月革命的鼓舞影響下,鄧中夏開始研究馬列主義,并積極投入當時的反帝愛國斗爭,成為學校中的積極分子。
1919年3月,鄧中夏等發(fā)起組織旨在“增進平民知識,喚起平民之自覺心”的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帶領講演團的同志到街頭演講,使群眾懂得了許多反帝反封建的道理。5月4日,鄧中夏和北大同學一起,參加了“五四運動”。在“五四運動”中,鄧中夏就和工人有過聯系。1920年11月,他到北京洋車和印刷工人中進行過組織工會活動。
1920年3月,在李大釗的領導下,鄧中夏、何孟雄、黃日葵、高尚德、羅章龍等秘密組織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0年10月,鄧中夏參加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是共產主義小組的最早成員之一。
1933年5月15日,鄧中夏在布置工作時被捕。他化名施義,稱是給人帶信的。雖屢遭嚴刑毒打,遍體鱗傷,始終沒有別的供詞。但同時被捕的人叛變出賣,暴露了鄧中夏的身份。此時鄧中夏知曉已被叛徒出賣了,但他視死如歸,把監(jiān)獄當戰(zhàn)場,英勇無畏地向敵人進行斗爭。在審問時敵人問他叫什么名字,干什么的時候,鄧中夏正氣凜然,響亮地宣稱:“鄧中夏,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政治委員。”
在獄中,鄧中夏幫助難友學理論,學黨史,進行氣節(jié)教釋育。他寫信給黨組織說:“同志們!我快到雨花臺去了,你們繼續(xù)奮斗吧!最后勝利終究是我們的?!?/p>
1933年9月21日,正在黎明前的黑夜中,敵人從獄中把鄧中夏綁了出來,法官問他:“這是你最后的悔過機會了,你還有話說嗎?”鄧中夏哈哈大笑說:“我一生未做過需要后悔的事。”接著他歷數了反動派的種種罪行,法官臉色發(fā)白,急忙下令將鄧中夏押往刑場殺害。鄧中夏犧牲時年僅39歲。
愛國教育家張伯苓的四兒子張錫祜,身材高大、相貌英俊,因為文武雙全,被大家昵稱為“南開老四”。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日軍侵略中國東北,國勢危殆,張錫祜毅然棄學離家,投軍報國,考入中央航校第三期。畢業(yè)后,他任空軍第八大隊第三十中隊隊員,駐防江西。1937年1月10日,張錫祜與未婚妻張樂民在南京訂婚,剛剛訂婚,他就接到命令要開赴戰(zhàn)場。張錫祜作為中國空軍飛行員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斗中。
1937年8月14日,淞滬會戰(zhàn)期間,張錫祜所在部隊奉命從江西吉安飛赴南京對日作戰(zhàn)。當時氣象測報不良,但與敵作戰(zhàn)迫在眉睫,張錫祜毅然冒險飛行,終因途中遭遇雷雨,座機失事,以身殉職,時年26歲。
1937年8月2日,在奉命出發(fā)前夕,張錫祜給父親張伯苓寫了一封家書。這封信僅有薄薄兩頁箋紙,卻句句慷慨深情,記錄著一個年輕生命視死如歸的愛國熱忱:“……昨日報載南開大中兩部已均為日人轟炸焚毀!慘哉……兒昨整理行裝,發(fā)現大人于四川致兒之口諭,其中有‘陣中無勇非孝也。兒雖不敏,不能奉雙親于終老,然也不敢為中華之罪人!遺臭萬年有辱我張氏之門庭!此次出征,生死早置度外,望大人勿以兒之膽量為念!望大人讀此之后不以兒之生死為念!若能凱旋而歸,自能奉雙親于故鄉(xiāng)以享天倫之樂。倘有不幸,雖負不孝之名,然為國而殉亦能慰雙親于萬一也!”
在收到兒子即將奔赴戰(zhàn)場的來信后,張伯苓曾在對南開中學學生講話中表露心緒:“前幾天我接到四兒子的來信……我不因為兒子赴前線作戰(zhàn),兇多吉少而悲傷,我反而覺得非常高興。這正是中國空軍歷史上光榮的一頁,但愿他們能把這一頁寫好?!?h3>雷鋒:他的精神永放光芒
他是苦出身的孩子,卻堅持一輩子做好事。他只活了22歲,卻成為了全民族的一個精神榜樣,他就是雷鋒。
1940年12月18日,雷鋒出生在湖南省望城縣(現長沙市望城區(qū)雷鋒鎮(zhèn))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解放前,他一家親人相繼死去。時年7歲的雷鋒成為孤兒。1950年夏,雷鋒快滿10歲時,鄉(xiāng)政府決定送這個孤兒去讀小學,學雜費和生活費全部由政府負擔。
1956年夏天,他小學畢業(yè)后在鄉(xiāng)政府當了通信員,不久被調到望城縣委當公務員,還被評為機關模范工作者。
1959年,雷鋒如愿參軍入伍。他身高只有1.54米,有點胖,娃娃臉,眉毛粗,眼睛大,體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條件。但因為他政治素質過硬,又有經驗技術,最后被破例批準入伍。他參加人民解放軍后,編入工程兵某部運輸連四班,努力鉆研技術,后任班長;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只要是對人民有利的事,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他曾多次立功,被評為節(jié)約標兵和模范共青團員,1960年11月入黨,并被選為撫順市人民代表。
從1961年開始,雷鋒經常應邀去外地作報告,他出差的機會多了,為人民服務的機會就多了,人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
他的身上,體現著時代青年們艱苦創(chuàng)業(yè)、積極進取、自強不息、奮力拼搏的奉獻精神,顧全大局、忠于職守、克己奉公、處處以國家和集體利益為重的主人翁態(tài)度,相互尊重、助人為樂、誠實守信、和諧融洽的良好社會風尚。
1962年8月15日,雷鋒不幸因公犧牲,年僅22歲。雷鋒,這個光輝的名字,在我們的心中閃爍著不滅的光輝。他那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鼓舞著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他那不可磨滅的美好形象,將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20世紀80年代,一個響亮的名字在祖國的上空回蕩。她譜寫的高昂生命之歌,震撼了億萬青年的心靈,人們從她身上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使自己的情操變得更加高尚。她就是一個時代的勵志典型——張海迪。
5歲時,張海迪就得了硬脊膜外血管瘤。此后的16年間,她先后動過4次大手術,再也不能像其他人一樣奔跑跳躍。張海迪的命運是很不幸的,可是她沒有沮喪,以頑強的毅力向命運挑戰(zhàn)。
她克服種種困難,自學了小學和中學的基本課程,閱讀了1000多冊政治、文學、醫(yī)學、外語等方面的書籍。她自學英語達到大學程度,翻譯了16萬字的英文作品和資料。她還不顧自身的病痛,用自學的醫(yī)學知識和中醫(yī)針灸技術,為群眾免費治病。她滿腔熱情地幫助周圍的青年學習、工作和進步,鼓舞他們以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為祖國做出貢獻。
張海迪從保爾?柯察金和吳運鐸的事跡中受到鼓舞,決定走文學創(chuàng)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筆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啟迪人們的心靈。她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著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性格。
1985年,張海迪拿起筆來義無反顧地投入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的創(chuàng)作之中,這一寫就是5年。由于長時間坐在輪椅上,導致她身體多處長了褥瘡,長時間用胳膊支撐身體,她的衣袖磨破了一只又一只,肘關節(jié)上的老繭掉了一層又一層,右胳膊也因長時間支撐身體導致血管變粗而殘疾。她筆耕不輟,先后完成了長篇小說《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等。
張海迪多年來還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講和書籍鼓舞著無數青少年奮發(fā)向上,她也經常去福利院、特教學校、殘疾人家庭,給這些特殊群體送去禮物和溫暖。她還積極參加殘疾人事業(yè)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呼吁全社會都來支持殘疾人事業(yè),關心幫助殘疾人,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為殘疾人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20世紀90年代,一張“我要上學”的照片讓全中國記住了那個手握鉛筆頭、眼中閃爍著求知渴望的“大眼睛女孩”。
大眼睛女孩名叫蘇明娟,出生于普通的農家,父母靠打魚、養(yǎng)蠶、養(yǎng)豬和種田、種板栗為生,一家人過著辛勞拮據、簡樸的鄉(xiāng)村生活。1991年5月,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解海龍到金寨縣采訪拍攝希望工程,跑了十幾個村莊,最后在張灣小學的課堂上發(fā)現了蘇明娟,一雙特別能代表貧困山區(qū)孩子渴望讀書的“大眼睛”攝入他的鏡頭。這張照片后來被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選為希望工程宣傳標識,時年8歲的安徽金寨女孩蘇明娟一夜成為了名人。
14歲時,蘇明娟成為共青團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會后,她被選舉為團中央候補委員。2003年,蘇明娟考入安徽大學金融管理系;2007年6月23日,她成為北京奧運會安徽賽會志愿者招募形象大使。2010年9月這位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已成銀行白領,2017年,蘇明娟當選為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
蘇明娟的逆襲之路,離不開多方的幫助,所以她很小的時候就許下愿望,希望長大后能將愛心繼續(xù)傳遞下去。蘇明娟曾說:“我們這批受到希望工程資助的孩子是非常幸運的,所以我們必須感恩,并盡自己的能力回饋社會,多做一些好事,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p>
從上初中開始,蘇明娟就將部分愛心捐款轉贈給貧困地區(qū)的小學生;上大學后她勤工儉學,將國家提供的助學款轉贈給貧困大學生。參加工作后,她將人生中的第一筆工資捐給了希望工程,之后每年定期捐款,從未間斷。此外,她參加的公益慈善活動更是數不勝數,持續(xù)通過自己的努力呼吁社會有識之士參與扶貧濟困,幫助弱勢群體。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中國青年的無私品格和青春風采。
2015年夏天,康瑜22歲。彼時,這位90后的“美女學霸”是中國人民大學的高材生,剛剛本科畢業(yè),已經順利保研。然而,就在畢業(yè)前一個月,康瑜做出一個決定:放棄人民大學的保研名額,放棄所謂穩(wěn)定的生活、光明的前途……所有的放棄,都是為了成全她的夢想——去支教。
畢業(yè)后,康瑜來到云南保山一個叫漭水的小鎮(zhèn),成了當地初中一名支教老師。山里的生活很艱苦,康瑜每次家訪都要翻山越嶺走二三十公里,腿上經常摔得青一塊紫一塊,這些康瑜都覺得沒什么。更讓康瑜感到頭疼的是,她的學生里,優(yōu)等生只是少數,更多的孩子因為父母在外務工,缺乏家庭教育,對學習并不感興趣。
2015年秋季的一天,康瑜正在上書法課。外面突然下起雨來,雨點落在窗臺上,彈到玻璃上,班上孩子都不約而同往窗外看去。康瑜突然想出一個念頭:“既然大家都喜歡下雨,那咱們索性不寫字了,聽聽這雨聲,看看這雨點,給它們寫一首小詩吧!”
那是康瑜的第一堂詩歌課,一個坐在角落的女生,寫著寫著忽然哭了??佃じ杏X,孩子們的心靈窗戶被打開了。從那之后,每逢下雨天,康瑜就會暫停講課,和學生們一起聽雨,寫詩,到了支教第二年,她已在校長和其他老師的支持下,開設了固定的“四季詩歌課”。
康瑜的詩歌課喚醒了孩子們心中對美、對知識、對外面世界的渴望。在詩歌課開了一年后,孩子們有了明顯的變化,不逃學了,違紀情況少了,后來,這個全校最頭痛的問題班級,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成績第一次超過了尖子班。
支教滿2年后,康瑜回到城市,準備出國留學。一天,她收到了學生們寄來的信件,其中一個小女孩說:“老師,我想許一個愿望,我希望有更多像我這樣的孩子,能夠在詩歌里面,找到自己?!?/p>
康瑜被“找到自己”四個字擊中了,她又任性了一次——不留學了!康瑜再次回到山里,成立了一個詩歌教育公益機構“是光”,通過開發(fā)課程及教師培訓,“是光”為全國偏遠地區(qū)3—8年級的學生提供詩歌課程。
康瑜希望,改變大眾對大山孩子的認知,不是“求知的眼睛”,不是“悲慘的命運”,而是“孩子們充滿想象力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