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光
在日常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的練習課教學存在著極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這樣的練習課變成了題海戰(zhàn)場,學生迷失于題海之中,缺乏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練習的效果也就往往不理想。如何克服這些問題,切實提高計算數(shù)學練習課的有效性?筆者以《乘法分配律練習課》教學為例介紹自己的做法。
新課后的作業(yè)是最好的前測,我們要重視作業(yè)的批改,注意從中收集信息,分析其中的問題,才能設計好練習課。
在“乘法分配律”新課教學時,我感覺學生思路還比較清晰,能理解定律的含義,會熟練地用字母公式表示。但在作業(yè)的過程中卻出現(xiàn)的比較多問題。例如:出現(xiàn)了“(40+4)×25=40×25+4=1004”等錯誤。我對這些問題進行記錄和分析,認識到學生并沒有真正地理解定律,更沒能靈活運用。根據(jù)孩子練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困惑,我認真地設計了這節(jié)練習課。
練習課應體現(xiàn)把已經(jīng)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運算公式、規(guī)則應用到不同的情境中去解決問題。因此,練習首先要重視基礎知識的理解,讓所學的新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得到鞏固與發(fā)展,形成穩(wěn)固的基本數(shù)學能力。
在“乘法分配律練習課”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們一起回顧了乘法分配律的意義,并不斷變換字母公式:(ɑ+b)×c=ɑ×c+b×c、ɑ×c+b×c=(ɑ+b)×c、(ɑ-b)×c=ɑ×c-b×c,引導學生從正反兩個不同思維方向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數(shù)學本質。然后通過判斷“哪些算式運用了乘法分配律”,引導學生結合數(shù)據(jù)特點和運算符號整體考慮,進而判斷題目是否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通過師生對話,梳理基礎知識內容的重點和脈絡,為后面具體練習的展開做好鋪墊,奠定基礎。
針對學生學習乘法分配律后在理解上存在的困難,以及乘法分配律在練習形式上的多種變式。我對課本、課堂作業(yè)本以及一些課外輔導資料上有關乘法分配律的計算題進行了整理、歸納,設計了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的練習題。
第一層次設計了基礎練習題,以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掌握為目的。如設計了“(100+2)×15”“12×35+15×12”等四道直接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的練習,并在練習中歸納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的一般思路。
第二層次設計了變式練習題,以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為目的。如設計“12×99+12”和“25×39”兩道間接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的練習。作為變式練習,與基礎練習變化較大,具體實施時是在教師指導下,師生合作完成。
第三層次設計綜合練習題,意在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簡算思路的理解,提高計算的靈活性。包含了直接和間接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的練習題。教學時,讓學生獨立完成,引導學生先辨別再計算,強化解題基本思路(看算式特征——想運算定律——簡便計算)。
第四層次設計了辨析練習,以進一步突破難點,提高解題準確率。具體是呈現(xiàn)三道題的計算過程,讓學生從正確性和簡便性兩個層面進行辨析。通過辨析,提醒學生要防止定勢思維、機械僵化地運用運算定律,進而強化學生認真觀察算式的習慣,使之做到能根據(jù)算式特點靈活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
學生在進行大量練習后仍沒有形成很好的解題技能,往往是欠缺解題后的“反思”環(huán)節(jié)。在“乘法分配律練習課”教學中,每一環(huán)節(jié)的練習后,我都組織了不同形式的“評價反思”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判斷練習結果的正誤,比較練習過程的異同,評估習題的價值與功能,指出解題的關鍵與注意點。組織評價反饋時,教師發(fā)揮組織者、指導者、引導者的作用,通過對一些題目的比較、分析,讓學生在比較中明確新知的本質,增強其辨析能力,使之在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自主探索、充分交流之中達到發(fā)展能力之目的。
由于課前進行了前測,了解了學生的基礎和存在問題,因而本課教學設計能立足基礎,根據(jù)重難點設計了多層次的有效練習;練習后注重評價反思,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化了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學生能正確熟練地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培養(yǎng)了學生的簡算意識,提高了其計算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認真觀察的習慣,提高了其思維的靈活性。綜上所述,本課教學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