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娜
閱讀是對語言的吸收,是理解語言的過程,寫作是語言的表達,是運用語言的過程。語文學科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下面筆者談談作文教學的幾種嘗試。
學生要寫好作文,教師應讓學生參與語文大課堂活動,在活動中學會觀察生活、體會生活、感受生活,從而提高寫作水平。如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習作,以“調(diào)查中的小插曲”為內(nèi)容,要求學生寫調(diào)查錯別字中遇到的一件事,反映自己在調(diào)查中的感受。在指導寫作前,我思考如何讓學生有內(nèi)容可寫,于是,我決定在班里開展一次語文大課堂實踐活動,活動以“正確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為主題。首先是調(diào)查。我讓學生在課堂上交叉閱讀作文本,找出并圈出錯別字或病句等,并在筆記本上記錄下來,分析病因,隨后與作文本的主人交談,提出意見和建議,并把交談的情況記錄下來。后來,學生各自交流自己的調(diào)查體會,談論采取怎樣的措施才能正確規(guī)范地使用語言文字,學生各抒己見,說得非常精彩。課后,我讓學生在街頭、書報、電視、網(wǎng)絡上尋找錯別字并記錄下來。充分開展語文大課堂活動后,我讓學生動筆習作,在作文課上,同學們都認真地、有內(nèi)容地寫作,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元旦前夕,學校組織開展“唱紅歌,迎新年”的合唱比賽,全體學生都參與了這場活動,我在活動后讓學生把握練筆的機會,動筆寫一寫這次活動的所見所聞所感。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內(nèi)閱讀,閱讀教學就是要讓學生通過文字來感悟作者情感,讓學生通過文章作品的精妙和蘊涵的人生哲理,體驗閱讀的快樂,激發(fā)寫作的動力。教師要善于從典型的文章中找到指導作文的切入點,讓學生多說,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空間和張揚個性的環(huán)境,引導學生大膽質(zhì)疑,暢所欲言,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和認識事物的能力,從而提高寫作能力。如在教學《永遠的歌聲》這一課,在學生充分閱讀課文后,以文章內(nèi)容、人物動作變現(xiàn)、題目理解等問題引導學生,讓學生在交流中理解課文,隨后,引導學生回憶小學時最喜歡的老師,進行小組討論和班級交流,最后讓學生以“我最喜歡的老師”為話題進行習作。在寫作時運用恰當?shù)膶懽鞣椒ú拍鼙憩F(xiàn)出作品的思想主題,掌握寫作方法不能靠空洞的講解,要借助文章理解并掌握。語文教材中安排的課文都是佳作,無論是語言文字,還是篇章結構都是學生學習的典范。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兒》這篇課文,作者抓住了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揭露了當時社會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小女孩兒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細節(jié)描寫往往能把人物描寫得更加生動、細膩、豐滿,更能打動讀者的心。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從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人物,如“雪花落在她的金黃的長頭發(fā)上,那頭發(fā)打成卷兒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麗,不過她沒注意這些”這一句,體會小女孩兒是一位美麗的小姑娘,但是她已經(jīng)顧不上美麗,眼前最需要的是溫暖、食物,是給家里掙錢。又如“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進一步烘托出小女孩兒的可憐與孤獨,引導學生體會這種寫作手法。在寫作中刻畫人物時也可以運用此種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比如寫作文《記一次拔河比賽》,可以把雙方比賽人員的神態(tài)、動作等用細節(jié)描寫的方式寫出來,這樣文章就會有血有肉。
單閱讀語文課本是不夠的,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讓學生博覽群書,廣為汲取,才能開闊視野,才有可能下筆如有神。如課后,我會讓學生閱讀“讀書角” 里的書籍,周末,鼓勵學生多去書店、圖書角讀書,還引導學生“閱讀”社會,“閱讀”生活,讓學生仔細觀察,處處留意,積累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這樣才能觸動學生的寫作動機,讓學生在無限的閱讀中去寫作。
總之,教師可以借助課內(nèi)文本的分析讓學生直觀學習寫作技巧,引導學生課外閱讀,讓他們在閱讀中“夯實基礎”,增添文化底蘊。在寫作后交流,讓他們“博采眾長”,以讀寫活動為抓手,有效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責任編輯 羅峰
責任編輯 謝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