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俊 王先裕 劉夢姣 崔馨月 趙 雄 陳 鵬 歐青青
(廣西大學農(nóng)學院,廣西南寧530001)
廣西地區(qū)氣候潮濕、降雨量多、春秋季節(jié)常見陰雨天,在這種環(huán)境下番茄晚疫病(Tomato late blight)產(chǎn)生的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極易存活并侵染植株(鄭海武和李正英,2016)。番茄晚疫病是番茄上的常見病害,直接影響果實的產(chǎn)量與品質(路世竑,2018),每年減產(chǎn)10%~20%,嚴重時可以達到80%甚至絕產(chǎn)(陳宇飛 等,2000)。番茄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侵染所引起的一種真菌性病害,在廣西地區(qū)以A1 基因型為主要存在形式,優(yōu)勢生理小種為T1,2和T1,2,3,4,5(朱桂寧 等,2007)。目前晚疫病主要通過合理調整栽培制度、使用特定的化學抑菌劑、種植含有抗性基因的品種等方式進行防治(鄭海武和李正英,2016),使用高抗晚疫病的品種是防治番茄晚疫病最為經(jīng)濟有效的措施(李明遠,2017)。
番茄對晚疫病的抗性是典型的數(shù)量遺傳性狀,由Ph-1、Ph-2、Ph-3、Ph-4、Ph-5-1 和Ph-5-2等基因位點控制(胡明瑜 等,2018),對晚疫病的遺傳抗性已被證明可以減少晚疫病田間發(fā)病率,從而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杜敏敏 等,2017)。在目前生產(chǎn)利用中,Ph-3 不僅抗多個生理小種并且在雜合狀態(tài)下也表現(xiàn)出較好的抗性,是較有優(yōu)勢的一個基因位點(張春芝,2014)。利用分子標記等方式輔助常規(guī)育種技術進行抗病材料的篩選可以節(jié)省大量時間、人工成本,更加有利于我國抗病番茄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杜敏敏 等,2017)。
本試驗通過將田間抗性鑒定與KASP(kompetitive allel-specif ic PCR)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結合運用來高效篩選出田間表現(xiàn)為抗病且具有優(yōu)良經(jīng)濟性狀的番茄材料,從而為選育抗晚疫病的番茄優(yōu)良新品種奠定一定基礎。
2018 年9 月初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武鳴定標水庫旁番茄試驗基地進行大田試驗,10 月在廣西大學農(nóng)學院園藝植物分子生物實驗室進行室內(nèi)試驗。
參試的16 份番茄材料由廣西大學農(nóng)學院番茄課題組提供,均為在連續(xù)多年發(fā)生晚疫病的試驗田中篩選收集的健康茂盛、經(jīng)多代自交純化的番茄材料。其特性來源見表1。
表1 供試番茄材料及來源
1.2.1 DNA 的提取及KASP 分子標記檢測 DNA的提取采用CTAB 法,并且參考了番茄基因組DNA 的提取方法(劉秀麗 等,2017)。稱取0.2 g左右的新鮮番茄葉片置于研缽中,加入液氮研磨至泛白粉末狀,迅速轉移適量粉末至2 mL 離心管中,加入65 ℃ CTAB 提取緩沖液,充分搖勻后置于65 ℃恒溫水浴鍋加熱40 min,冷卻至室溫后加入等體積的酚/氯仿/異戊醇,充分搖勻后10 000 r · min-1離心10 min,提取上清液加入等體積氯仿/異戊醇,充分搖勻再10 000 r · min-1離心10 min,提取上清液加入醋酸鈉以及異丙醇,混勻后放入-40 ℃冰箱靜置30 min,在4 ℃條件下10 000 r · min-1離心10 min,棄上清液用75%乙醇洗滌沉淀2 次,晾干后加入TE 溶液溶解DNA,放入-40 ℃冰箱 待用。
使用蛋白質核酸分析儀檢測DNA 質量,以OD260/OD280在1.80~2.00 之間為宜。將DNA 送至北京通州國際種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利用KASP 標記檢測SNP 位點。設計引物進行PCR 擴增,采用Douglas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和基因型確認。
1.2.2 田間抗病性鑒定 2018 年12 月進行晚疫癥田間抗病性調查,采取五點取樣法調查番茄植株田間感病狀況,每個品種大約調查40 m2。將番茄晚疫病病情分為6 個等級(康立功,2006),具體 見表2。
病情指數(shù)(DI)=∑(各級病株數(shù)×該病級值)/(調查總株數(shù)×最高級值)×100
高 抗(HR),0 ≤DI <10; 抗 病(R),10 ≤DI <30;中抗(MR),30 ≤DI <50;感?。⊿):50 ≤DI <70;高 感(HS):DI >70(康立功,2006)。
表2 番茄晚疫病病情分級標準
1.2.3 果實性狀測定 2018 年12 月,在番茄結果期每個品種隨機選擇5 株,在第3 穗果上采5~10個果實進行果實性狀測定。采用桂林量具刃具有限責任公司生產(chǎn)的0~150 mm 電子數(shù)顯卡尺測量番茄果實橫、縱徑,計算果形指數(shù);采用竹村電機制作所生產(chǎn)的硬度計測定果實硬度;采用成都泰華光學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手持式折光儀測定果實含 糖量。
1.2.4 數(shù)據(jù)分析 利用Microsoft Excel、Word 以及SPSS 20.0 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試驗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
田間調查結果顯示(表3),16 份番茄材料中對晚疫病抗性較好的有10 份,其中LF-15、LF-35、LF-41、AL-21、AL-55 的病情指數(shù)均為0,表現(xiàn)高抗,LF-23 也對晚疫病表現(xiàn)高抗,LF-5、LF-7、LF-11、AL-51 表現(xiàn)為抗病。
田間晚疫病抗病性調查數(shù)據(jù)與分子標記試驗結果基本一致。根據(jù)KASP 分子標記檢測結果(表3、圖1~4),16 份材料中有3 份材料含晚疫病純合體抗性基因Ph-3,2 份材料含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純合體抗性基因Ty-1,4 份材料含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純合體抗性基因Ty-3,10 份材料含黃萎病純合體抗性基因Ve-2,LF-15、LF-35、LF-41 等3 份材料同時含有4 種抗性基因,其中LF-35 含有的4種抗性基因皆為純合體。
表3 番茄材料田間抗性調查與KASP 分子標記結果
圖1 番茄材料晚疫病抗性基因Ph-3 的KASP 分子標記檢測結果
圖2 番茄材料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抗性基因Ty-1 的KASP 分子標記檢測結果
圖3 番茄材料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抗性基因Ty-3 的KASP 分子標記檢測結果
圖4 番茄材料黃萎病抗性基因Ve-2 的KASP 分子標記檢測結果
從表4 可以看出,16 份番茄材料中只有LF-30與AL-51 為有限生長型,其他材料皆為無限生長型;果形指數(shù)在0.79~1.03 之間,除LF-41 為高圓形外其他材料皆為扁圓形;果實硬度在0.56~0.81 kg · cm-2之間,AL-10 的硬度最高,AL-21 的硬度最低;LF-37、AL-1、AL-51 為中度裂果,LF-5、LF-66 不易裂果,其他材料無裂果現(xiàn)象;含糖量在4.0%~6.0%之間,酸甜比例合適;LF-5、LF-7、LF-35、LF-37、LF-41、AL-7、AL-51、AL-55 等8 份材料無果肩,其余材料皆有果肩。
本試驗從16 份番茄材料中篩選出3 份同時含有4 種抗性基因的材料LF-15、LF-35、LF-41,其中LF-35 的4 種抗性基因皆為純合體;這3 份材料皆為無限生長型,LF-41 為高圓形,LF-15、LF-35 為扁圓形,硬度皆在0.70 kg · cm-2以上,沒有裂果現(xiàn)象,含糖量在4.0%~5.5%之間,LF-15有果肩。3 份材料均具有十分優(yōu)良的經(jīng)濟性狀,可以為將來抗性育種篩選聚合多抗番茄材料提供更多 選擇。
本試驗使用第三代分子標記技術,利用KASP標記基于已知SNP 檢測來輔助番茄育種,大大節(jié)省了常規(guī)番茄育種的時間,提高了番茄抗病育種效率。在實踐過程中,由于第二代分子標記技術SSR 是基于凝膠條帶中的觀察,會出現(xiàn)操作觀察的錯誤,比如條帶顯色較弱或者條帶分離不完全等。與第一、二代分子標記技術不同,KASP 基因測定使用新型均相熒光檢測系統(tǒng)(Devran et al.,2016),該技術依賴于等位基因特異性單核苷酸延伸和熒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來產(chǎn)生信號,具有分布密度高、遺傳穩(wěn)定性好、二等位基因型等特點,更容易實現(xiàn)高通量和自動化檢測(劉麗華 等,2018)。本試驗田間晚疫病抗病性調查數(shù)據(jù)與分子標記試驗結果基本一致,表明KASP SNP分子標記能夠顯著提高抗病育種中抗性基因的篩 選率。
綜上所述,新開發(fā)的KASP 標記在篩選番茄育種群體時顯示出一致的結果,將為在短時間內(nèi)快速準確地分析許多樣品提供機會。然而,由于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商業(yè)番茄品種的遺傳和物理特性迅速變化,因此未來KASP 標記應該在具有不同遺傳背景的番茄中進行測試,以確定大群體中標記的效率。在該研究之后,與番茄中的其他抗性基因相關的分子標記也可以轉化為KASP 技術,應用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以及抗病新種質的培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