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曉,馮延昭
(山東煙臺鑫泰黃金礦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山東 海陽 265147)
薄礦脈是我國礦山資源重要的賦存方式之一,尤其是在一些稀有金屬的礦山的開采過程中,薄礦脈更為普遍,例如,我國的銻礦、鎢礦、銀礦及金礦等,多數(shù)情況下均以薄礦脈的方式存在,這類薄礦脈有著較為一致的特點,就是厚礦極小,薄礦較多,其在薄礦脈的走向、傾向的變化較大,通常在同一個礦區(qū)范圍內有著不同的開采方法。同時,從當前普遍采用的開采方法來看,存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較為明顯,例如,當前應用較多的淺孔留礦法,對于礦體的邊界控制難度較大,導致整個開采的貧化率和損失率較高,甚至達到了70%,同時,選擇使用的電耙的方式出礦,礦石的總體搬運難度較大,人工勞動力量較大,工作效率較低,不利于提升整個企業(yè)的生產(chǎn)效率和經(jīng)濟效益。針對當前薄礦脈開采工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全面結合礦山的實際條件,如何提升整個礦石的采出率,降低礦石的貧化率和損失率,提升開采環(huán)節(jié)的經(jīng)濟性已經(jīng)成為了薄礦脈開采過程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之一。因此,對薄礦脈開采技術方法進行分析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1-3]。
某礦的0號礦體就屬于較為典型的薄礦脈,傾斜的角度為9°,厚度在0.9m左右,礦巖整體較為穩(wěn)定,其中包含的錯位、斷層情況不是太普遍。礦石的底板巖層為絹云母板巖,總體較為堅硬,附存較為穩(wěn)定,不容易出現(xiàn)風化。頂板的巖石為長石石英硬砂巖,巖性總體較為穩(wěn)定,不易出現(xiàn)風化,沒有巖溶情況。且從礦石的總體附存情況來看,沒有出現(xiàn)較為明顯的涌水,在斷層的位置也僅有少量的裂隙水。
在設計出礦山的開采方案之前,首先需要將采場的布置和回采的順序確定出來。結合本次薄礦脈的賦存情況,設計的開采順序為從下到上,回采的具體順序為從中間到兩頭,采場的整體長度是80m,寬度為68m,開采的厚度為1.6m。
在對本礦井進行采準切割設計時,考慮到礦石出礦,礦井的通風、運輸?shù)拳h(huán)節(jié),沿著整個礦脈逆傾斜的方式布置切割上山,見圖1所示。斷面的高度×寬度為2m×2m,在整個采場的頂部位置布置回風平巷,實現(xiàn)和中段沿脈巷的連接,從而形成礦井通風系統(tǒng)。由于設計廢石與礦石分采的方式,在運輸大巷的位置布設了出礦巷道,在該巷道上打設了礦石溜井,溜井的寬度和長度為1.5m×1.5m。同時,在沿脈巷和采場布置切割巷道,為鏟運廢石和礦石及回采作業(yè)提供空間。
圖1 采場采準切割工程示意圖
在進行回采時,按照分采廢石和礦石的方式進行,將整個作業(yè)空間布置在采場中央的切割上山的位置,然后從采場的兩邊回采到整個采場的端部。首先對下部的廢石進行開采,形成整個開采的回采空間,然后再對礦石進行開采。在形成回采礦石作業(yè)面之后,兩端分別開挖礦石和廢石,在每個循環(huán)工作中,主要包含的步驟為:首先進行鑿巖,然后進行爆破,再進行通風、撬毛,最后進行出礦。
(1)鑿巖爆破施工設計。鑿巖爆破施工作為首要環(huán)節(jié),在具體施工時,本次選擇使用YT28型潛孔鑿巖機進行鑿巖,鑿巖孔設計為梅花形布置方式,深度控制在2.5m左右,孔和孔之間的距離設計在1m左右,孔和孔之間的排距設計在0.8m左右,選擇使用的巖石炸藥。在工作面進行推進時,設計采用的是倒臺階的方式進行推進,采場的高度控制在能夠滿足機械和人工作業(yè)即可,主要控制在2.5m之下,控制爆破廢石的工作面在礦石的作業(yè)面前部10m左右,從而確保爆破廢石、回采礦石均有各自的工作面,這對于降低礦石的貧化率是非常有幫助的。
(2)采場通風和撬毛設計。本次設計的采場通風的方式為,從沿脈運輸巷中進入新鮮風流,風流首先到達采場作業(yè)面,然后到通風上山,過了通風上山之后到回采平巷,最后到達回風大巷。在進行了鑿巖爆破之后,控制在50min的時間對作業(yè)面進行通風,實現(xiàn)對工作面空氣的有效清洗。在完成了落礦之后,將爆破帶來的炮煙全部排出干凈,之后技術人員才能進入到采場,到達采場之后,需要對整個采場的頂板、底板等進行全面的檢查,將其中存在的浮石全部清理干凈,防止其給施工技術人員帶來意外傷害。此外,對于施工過程中,遇到的斷層等其他地質原因導致的礦巖破碎的問題,本次設計采用木立柱的對其進行臨時性支護,確保其穩(wěn)定性。
(3)采場搬運設計。首先是進行廢石清理,在開采的初期,底板的出現(xiàn)的廢石選擇使用穿孔爆破的方式,使用鏟運機進行全部清除,進入到工作面之后,將廢石全部清運到相鄰的采場中。在形成了礦石開采空間之后,對于廢石應當留有一小部分,并將這些廢石放置到采場的頂端,主要目的是將這些廢石和混凝土攪拌的方式形成砌體柱,實現(xiàn)對采場圍巖的較好支撐。其次是對礦石出礦,在暴落了礦石之后,選擇使用鏟運機將礦石運輸?shù)搅锞奈恢?,之后?jīng)過運輸大巷進行運輸,最終到達礦石場。
(4)礦壓管理設計。留存部分采下底板小尺寸廢石,堆砌點柱或連續(xù)礦柱,支撐上下盤圍巖,用來較長時間維護采空區(qū)。對發(fā)生的應力集中部位適當加大堆砌廢石點柱的尺寸。當采場走向較長時,在采場中央可堆砌連續(xù)廢石礦柱。
本次對薄礦脈的開采,取得了較好的開采效果,其礦石的回采率達到了96%,礦石出現(xiàn)的貧化率在5%左右,采場的生產(chǎn)能力達到了每天240噸,同時,現(xiàn)場未出現(xiàn)一例安全事故,取得了較好的開采綜合效益。
首先,本次設計的開采方法對于薄礦脈開采較為適用,較好的提升了本次薄礦脈開采的機械化水平。其次,對于廢石和礦石選擇使用機械化的方式將兩者進行分離,總體的機械化程度較高,施工人員的總體工作效率也較高。第三,在對水泥和廢石進行攪拌時,選擇使用的是機械化的方式進行攪拌,堆砌成的人工點柱,實現(xiàn)了對礦壓的有效管理與控制。第四,將開采得到的廢石全部在附近的開采結束的采場進行堆放,實現(xiàn)了廢石不出隆的效果,不需要在地面在建立廢石堆場,不僅節(jié)省了地面的空間,同時也降低了廢石來回進行運輸?shù)某杀?,提升了薄礦脈開采工作的安全性,同時這也有利于減低開采活動給整個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了負面影響。
綜上分析,在對薄礦脈進行開采時,其開采技術方法相對于傳統(tǒng)的開采工藝有著較大的不同,同時由于其開采場所的特殊性,傳統(tǒng)的機械設備在具體使用過程中有著較大的限制,因此,這就需要薄礦脈開采時,應當全面從薄礦脈開采的實際地質條件出發(fā),并結合現(xiàn)有的開采技術條件,從提升整個礦石的采出率,降低其貧化率的角度出發(fā),設計出符合薄礦脈實際開采條件的開采技術方案。同時,在滿足了經(jīng)濟性和技術性的條件下,還應當注意提升開采過程中的安全性,特別是在爆破作業(yè)的過程中,對于爆破參數(shù)的選擇,應當留有充足的富裕系數(shù),確保各個現(xiàn)場施工人員的施工的安全性,對于開采得到的廢石也應當結合現(xiàn)場條件,多方比對設計出較好的廢石處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