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眾多詩歌中,說理詩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詩人表達自身觀點和想法的重要載體。概括來說,說理詩即是詩人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述、議論,把自己在生活中的頓悟或者對事理的觀察和體會訴諸詩歌。這類詩歌多以社會現(xiàn)象、人生百態(tài)、生命感悟及自然萬物等為主題,或觀察入微、闡述真理;或剖析心態(tài),警示后人;或議論人生,凸顯價值,這類詩歌往往意境開闊、空靈,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讀之讓人受益匪淺。用詩歌來說理,除了要有豐富的情感外,還必須具備形象的描繪、生動的敘述、精煉含蓄的語言。說理詩要求既要發(fā)議論講道理,又不能直白空洞,才能既說了理又是詩。
回車駕言邁
◎[漢]佚 名
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
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
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
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
《回車駕言邁》是《古詩十九首》之一。這是一首通過對客觀景物的榮枯更替描寫來抒發(fā)因人生短暫,所以“立身”宜早、應以“榮名”為寶的說理詩;同時也是一位雖有建樹但又并不十分得意的士子抒寫人生感悟和自勵自警的詩。全詩共十二句,可分作兩層。前六句為笫一層,敘事寫景,引發(fā)出詩人對人生的聯(lián)想和感慨;后六句為第二層,詩人繼續(xù)抒發(fā)自己對人生的議論和感慨。此詩情文并茂,富含哲理,藝術風格質樸自然,行文如行云流水,但又不淺露,而是余味曲包,耐人尋味。
這是一首哲理性的雜詩,但讀來非但不覺枯索,反而感到富有情韻。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詩人的思索切近生活,令人感覺自然可親,與后來玄言詩之過度抽象異趣。在四個層次的思索中,能感到詩人由抑而揚,由揚又抑,再抑而再揚的感情節(jié)奏變化;另一方面,這位詩人已開始接近詩歌之境主于美的層次,在景物的建構、情景的交融上,達到了前人所未有的新境地。
前出塞九首(其六)
◎[唐]杜 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詩人慷慨陳詞,表達了什么樣的看法?
參考答案:詩人慷慨陳詞,直抒胸臆,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呼聲。他認為,擁強兵只為守邊,赴邊不為殺伐。不論是為制敵而“射馬”,還是擁強兵而“擒王”,都應以“制侵陵”為底線,不能亂動干戈,更不應以黷武為能事,侵犯異邦,同時流露出對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
1.排比。詩的前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數(shù)家珍,宛若總結戰(zhàn)斗經(jīng)驗,很像是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zhàn)歌訣,頗富韻致,饒有理趣,深得議論要領。
2.先揚后抑。前四句詩以通俗而富有哲理的謠諺體開始,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后四句卻寫如何節(jié)制武功,力避殺伐,逼出“止戈為武”的主旨。全詩先行輔筆,后行主筆,輔筆與主筆之間,看似掠轉,實是順接,看似矛盾,實為辯證。
詠史二首(其二)
◎[唐]李商隱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珍珠始是車。
遠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遇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全詩闡釋了什么樣的道理?
參考答案:全詩運用了大量的典故,縱觀歷史上繁榮而政治清明的國家,說明了勤儉能使國家昌盛,而奢侈腐敗會使國家滅亡的道理,揭示了一切政權成敗的關鍵。
1.開門見山。本詩首聯(lián)就開宗明義地提出了觀點“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詩人以獨特的視角,對中國文明歷史進行了最凝練的總結,千百年來警示、激勵著人們不斷摸索國家興盛、民族復興的前進道路。
2.用典,舉例論證。本詩后六句,了了42字,用典五次,包括“琥珀枕”“珍珠飾車”“青海馬”“蜀山蛇”“南薰曲”等,用大量的史實來證明首聯(lián)的觀點。
3.思想性與藝術性臻于和諧統(tǒng)一。本詩不僅以古況今,充分反映出進步的歷史觀,而且借古諷今,含蓄地表現(xiàn)出現(xiàn)實主義傾向。同時還借題寄慨,委婉地表達了對現(xiàn)實狀況的不滿和對晚唐朝廷江河日下的擔憂和失望。
怪 石
◎[宋]黃 庶
山阿有人著薜荔,廷下縛虎眠莓苔。
手磨心語知許事,曾見漢唐池館來。
1.本詩出語怪、設想奇,通篇突出了一個“怪”字,請結合全詩作分析。
參考答案:詩歌前兩句突出描寫石“怪”,寫怪石的形狀怪異,如山鬼,似伏虎。后兩句虛寫怪石能言,像一位歷史的見證人,經(jīng)歷過千百年的盛衰,目擊前朝池館的興廢,有了通靈怪異之感。
2.試比較分析李賀的詩句“芙蓉泣露香蘭笑”與本詩“手磨心語知許事”句中關鍵動詞在表現(xiàn)手法上的相同之處。
參考答案:兩句都運用了擬人(移情于物)的手法。李賀的詩句是正面(直接)寫樂聲(或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而以“香蘭笑”表現(xiàn)琴聲的歡快)。黃詩中的“知”字好似怪石有了神異之能,能通人語,能言自己的閱歷和見識。
1.夸張。詩人愛石成癖,對這塊石頭太珍愛了,以至于能從中看出如此奇妙的景象:山巒之上,似有美女穿著用木蓮葉綴成的衣裙,亭亭玉立;院落的階下,一只懶貓酣睡在草坪上。前兩句勾畫出怪石之怪,是石中極品。
2.聯(lián)想與想象。后兩句寫詩人對怪石的癡迷。手磨,即手摩,輕輕地撫摩;心語,在心中和石頭對話。這塊石頭一定閱世已久,可能是黃家世傳的,也可能是詩人購買得來的——想來那表面經(jīng)過太多人的撫摸,早已是光潔圓潤、古色古香。所以,作者揣測,這石頭肯定在漢唐帝王家呆過,親眼見過皇家的許多故事吧。
梅 花
◎[南宋]陳 亮
蔬枝橫玉瘦,小萼點珠光。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
欲傳春消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東君正主張。
[注]陳亮:南宋詞人,一生主張抗金,反對投降,有著強烈的愛國精神。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東君:司春之神。
這首詩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參考答案:寄寓了詩人對梅花高潔、堅韌品格的由衷贊美之情,對抗金的勝利充滿了必勝信心的愛國之情,以及讓梅花及其品格永留世間的美好愿望。
在詩中,詩人贊美梅花傳遞春的消息,不怕冰雪埋藏的精神,雖然從外形看,梅花“瘦”而“小”,并且先開的只有“一朵”,但卻能看出它所具有的力量,這能令人產(chǎn)生許多聯(lián)想。
全詩托物喻己、托物言志,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打擊、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己;頌揚梅花堅貞不屈的精神,用頌贊梅花的口表達對投降派的強烈譴責,寄托自己一生力主抗戰(zhàn)、反對投降的愛國主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