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常
我小時候,離我家不遠的一棵樹下真的栓著一個傻子。他整天赤身裸體,只要有人路過,他就哇哇怪叫,婦女們都不敢從那走。當然我們孩子都不怕他,不但不怕,還經(jīng)常去挑逗他,甚至用土塊打他。后來他就死了,至今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死的。一個傻子的死不足為奇,沒人去深究他死亡的原因,大人們都如此,更不必說孩子們了。
幾十年過去了,傻子的形象一直存在于我的腦海里。我就想,一個傻子活下去應該很簡單,他的生命力甚至比正常人都旺盛,只要有一口吃的,他就能夠在這世界上生存下去。但這必須有個前提,就是得有人照顧他。傻子都沒有自理能力,誰來照顧他呢?誰負有這樣的責任呢?當然首選是他的親人。這樣想來,就忽然意識到,其實傻子是親人的一種負擔,是一個包袱。這就注定傻子的生存條件其實是很脆弱的。
這篇小說的題目是傻子之死,但在我心里卻是一個問句,誰殺死了傻子?當然這疑問是安子心中提出來的。他是個孩子,他也許會以為兇手是傻子的弟弟或妹妹,也許會以為是傻子的娘,甚至會以為是自己在神志不清的時候親自下了毒手。但他絕不會知道這世界上還有一種絕望,絕望不但能殺死傻子,還能殺死傻子的娘。
悲憫情懷是文學存在的理由,作家必須要具備悲憫情懷,要對普通凡人和現(xiàn)實人生具有深刻的理解和體恤。多年之后,我寫下了這篇小說,權當是對童年時那個傻子的一點微不足道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