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孝光,陳立冬,李志強,鄧彬彬,楊傳清
(1.江蘇省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蘇 揚州 225127;2.張家港市長江防洪工程管理處,江蘇 蘇州 215600)
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不合理的施肥是造成農(nóng)業(yè)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秸稈還田條件下的水肥耦合不僅解決了秸稈的資源化利用,減少因秸稈焚燒對環(huán)境的污染,同時可以減少總氮流失和提高氮素利用水平?,F(xiàn)有研究基本探明了秸稈還田對作物生長、產(chǎn)量形成的影響[1- 3]以及改良土壤的重要作用[4- 5],得到了秸稈還田結合實地氮肥管理可提高氮收獲指數(shù)、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農(nóng)學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生產(chǎn)力的結論[6],同時認為小麥秸稈還田可明顯的減穗、改善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質(zhì)以及提高氮肥利用率,水稻氮肥的利用效率受不同灌溉模式及氮肥水平的影響較大[7- 9],在優(yōu)化肥料施用的處理下,可提高氮肥的偏生產(chǎn)力、利用率和農(nóng)學效率等指標[10]。
本文通過盆栽試驗,研究秸稈還田條件下水肥耦合對總氮流失和氮素利用的影響,尋找最佳的水肥耦合方案,為合理制定農(nóng)業(yè)灌溉制度、施肥方案提供參考依據(jù),進而達到節(jié)省水肥、減少農(nóng)業(yè)活動對環(huán)境的污染、改善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目的。
盆栽試驗位于揚州大學農(nóng)水試驗場人工栽培室,試驗場地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qū),多年平均溫度為14.8℃、日照時數(shù)2140h、降水量1020mm、無霜期220d。試驗土壤為沙壤土,其中土壤中有機質(zhì)含量為1.12%,速效磷含量為8.513mg/kg,總磷含量為0.775g/kg,堿解氮含量為14.274mg/kg,總氮含量為0.526g/kg,土壤肥力中等,供試水稻品種為揚梗9538。
盆栽試驗采用塑料圓桶,圓桶上口直徑為35cm、桶底直徑為25cm、桶高30cm。試驗塑料桶底部安設16mm直徑水平透水管道排水,排水管包裹透水土工布,上鋪10~20mm厚細沙,裝滿試驗土壤。排水出口固定于桶壁,并安裝塑料球閥用于排水控制。
試驗設3個試驗因子,分別為還田秸稈、土壤水分和施氮量。其中施N(純氮)水平為324、270、216kg/hm2;秸稈還田量S水平為0、4200、6000kg/hm2;水分脅迫W水平為分蘗后期水分脅迫、分蘗后期和結實后期水分脅迫、正常水分處理。選用L9(34)正交組合,具體正交情況如下表1,共9個處理,各處理3次重復,對照1組。
試驗管理措施除水分、養(yǎng)分、秸稈還田措施外,其它與普通大田農(nóng)業(yè)管理保持一致。對照區(qū)不施肥,其他處理相同。6月中旬插秧,至10月上、中旬收割。
試驗施肥比例采用基肥(40%)、分蘗肥(20%)、拔節(jié)肥(40%),將土壤與基肥混勻后裝入試驗桶內(nèi),稍加壓實;接著進行灌水泡土,持續(xù)時間為3d;然后按每盆3株,將秧田內(nèi)秧苗移栽至試驗桶內(nèi),所有處理根據(jù)實際要求,均用相同的磷、鉀肥做底肥。運用快速測定儀在水稻生產(chǎn)期間測定土壤含水量,同時按照試驗設計要求進行控制灌水。試驗方案見表1。
表1 試驗方案(盆栽)
為探明在秸稈還田條件下,水肥耦合對氮素利用和總氮流失的影響,本次試驗主要針對秸稈總氮含量、試驗后土壤總氮含量和水樣總氮含量以及產(chǎn)量進行了測定。
其中秸稈總氮含量采用H2SO4-H2O2-靛酚藍比色法測定,土壤總氮含量采用開氏消煮-靛酚藍比色法測定,盆栽測桶排水總氮含量采用過硫酸鉀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取樣時間為8月15日、8月18日、8月25日、9月18日)。
2.1.1秸稈還田水肥耦合對氮素利用率的影響
(1)對植株氮素積累的影響
試驗結果見表2,可以看出在施肥量和秸稈還田量保持不變的前提下,隨著水分脅迫程度的增加,水稻單位植株總氮含量也隨之增加(W2>W1>W3),根據(jù)試驗結果分析,輕微的水分脅迫有助于水稻植株氮素的積累,但是在灌水量過多時,可能會抑制水稻氮素的積累,主要原因是土壤水分較多時,不利于氣體更新,抑制了水稻根呼吸,降低根系活性,抑制氮素的吸收。表2影響分析可以看出,施肥量的適度提高對水稻單位植株氮素積累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增幅效果不明顯。根據(jù)試驗結果顯示,在組合S1N1W2情況下,水稻單位植株總氮含量達到最高。
通過方差分析見表3可知,水稻單位植株氮素積累量與秸稈還田量、施肥量和水分控制相關性不顯著。
表2 不同因素對水稻單位植株總氮含量的影響
表3 不同因素對水稻單位植株總氮含量影響的方差分析
注:方差分析中P<0.05為顯著水平、P>0.05為不顯著水平、P<0.01為極顯著水平,下同。
(2)對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響
在合理的肥料施用范圍內(nèi),隨著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呈現(xiàn)增加趨勢,但當施肥量超過一定范圍時(270kg/hm2),水稻的氮素吸收利用率呈現(xiàn)出下降的趨勢,由此可見,施肥量的適度增加有利于提高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率,見表4。秸稈還田對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當秸稈還田量超過4200kg/hm2后,水稻氮肥的吸收利用效率增長較慢,原因是過量秸稈還田后,在微生物作用下大量的氮素用于秸稈的腐解,導致土壤中氮素下降,從而降低水稻植株對氮素的吸收利用。可見秸稈還田技術有利于水稻氮素的積累,適當?shù)慕斩掃€田量有利于提高生產(chǎn)效率。適度的水分脅迫對水稻氮肥吸收利用有提高作用,過度的水分脅迫則不利于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的提高。
表4 不同因素對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響
根據(jù)方差分析見表5,水稻的氮肥吸收利用率與秸稈還田量、施肥量呈極顯著相關關系,與水分控制呈顯著相關關系,由此可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率受秸稈還田量、施肥量和水分控制影響較大。在實際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合理有效的運用灌溉措施、耕作方式及植物營養(yǎng)措施可提高肥料的吸收利用。試驗結果表明,水稻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在處理秸稈還田量(6000kg/hm2S3)、施肥量(270kg/hm2N2)、水分控制(分蘗后期水分脅迫W1)組合下達到最高。
表5 不同因素對氮肥吸收利用率影響的方差分析
2.1.2秸稈還田水肥耦合對氮素利用率的影響
根據(jù)影響分析見表6可知,水稻氮肥農(nóng)學利用率在適度的水分脅迫下可提高,但是在水分脅迫嚴重時,則抑制氮肥農(nóng)學利用率的提高。在適度的施肥范圍內(nèi),隨著施肥量的增加,水稻氮素的農(nóng)學利用率呈增加趨勢,但是當施純氮超過一定范圍時(270kg/hm2),水稻氮肥的農(nóng)學利用率出現(xiàn)下降,且幅度較大。適度的秸稈還田對水稻氮肥農(nóng)學利用率的提高有促進作用,但是當秸稈還田量超過4200kg/hm2時,水稻氮肥的農(nóng)學利用效率呈下降趨勢,這是因還田秸稈量過大時,在秸稈腐殖質(zhì)化過程中微生物需消耗過量氮素,產(chǎn)生“微生物掘氮效應”。試驗結果表明,在組合S2N2W1條件下,氮肥的農(nóng)學利用率比較高。各因素對氮肥農(nóng)學利用率影響的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見表7,施肥量、秸稈還田、水分控制對氮肥農(nóng)學利用率作用顯著。
表6 不同因素對氮肥農(nóng)學利用率的影響
表7 不同因素對氮肥農(nóng)學利用率影響的方差分析
2.1.3秸稈還田下水肥耦合對氮肥偏生產(chǎn)力的影響
根據(jù)影響分析結果見表8可知,氮肥偏生產(chǎn)力隨著施肥量的增加呈現(xiàn)下降趨勢,且施肥量越大,下降趨勢越明顯,呈現(xiàn)極顯著水平,同時可以看出,適當?shù)慕档头柿系氖┯昧?,可以有效的提高產(chǎn)量與施肥的經(jīng)濟效益。另外,根據(jù)水分控制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水分脅迫程度降低,可提高氮肥的偏生產(chǎn)力,而秸稈還田與氮肥偏生產(chǎn)力的相關性不顯著見表9。在S2N3W3處理下,氮肥偏生產(chǎn)力達到最高,且肥料投入和產(chǎn)出比達到最高。
表8 不同因素對氮肥偏生產(chǎn)力的影響
表9 不同因素對氮肥偏生產(chǎn)力影響的方差分析
2.1.4秸稈還田下水肥耦合對土壤總氮含量的影響
見表10氮肥施用量從216kg/hm2增加到324kg/hm2時,可有效提高土壤的總氮含量。土壤的總氮含量隨秸稈還田量增加而提高,可是影響并不顯著,但秸稈可通過腐爛、降解等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農(nóng)田土壤的有機質(zhì)含量,提升了土壤的肥力。在合理的水分管理范圍內(nèi),充分的灌溉條件下,有利于秸稈腐殖質(zhì)化與土壤總氮含量的提高。通過方差分析見表11,土壤總氮含量與水分控制和施肥量相關性呈現(xiàn)顯著水平,而與秸稈還田的相關性不顯著。
在處理秸稈還田量(6000kg/hm2S3)、施肥量(324kg/hm2N1)、水分控制(正常處理W3)組合下,土壤中總氮含量最高,說明高量施肥、高量秸稈還、充分供水條件下,有利于土壤總氮的積累,從而提高土壤的肥力。
表10 不同因素對土壤總氮含量的影響
表11 不同因素對土壤總氮含量影響的方差分析
對測桶排水定期取樣的水質(zhì)測定結果表明,不同因素水平對總氮流失影響排序為:施N量,N3>N1>N2;秸稈還田量,S1>S3>S2;水分控制,W3>W1>W2。在無秸稈還田條件下,土壤中總氮的排出量受植物吸收及植物固氮能力影響,肥料施用以后,土壤中總氮含量明顯增加,依據(jù)前期排水測量結果顯示,水體中總氮含量也隨之增加,隨著水稻生長的需要,土壤中氮素被植物吸收,排入水體中總氮含量也相應降低,在后期的排水總氮檢測中,由于植物吸收氮素含量的減少,同時隨著土壤總氮的釋放,水體中總氮含量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上升,最終水體中總氮含量將穩(wěn)定在一定范圍內(nèi)。土壤總氮流失量變化呈先多后少的趨勢,并逐漸趨于平穩(wěn)。
根據(jù)影響分析見表12,在秸稈還田量(0kg/hm2S1)、施肥量(216kg/hm2N3)、水分控制(正常處理W3)組合下,試驗水樣總氮含量最高,而在處理秸稈還田量(4200kg/hm2S2)、施肥量(270kg/hm2N2)、水分控制(分蘗后期、結實后期水分脅迫W2)組合處理下,水樣中總氮含量達到最低,分析認為在保持中等施肥量、部分秸稈還田以及分蘗后期、結實后期水分脅迫條件下,氮素的利用相對較高,且水體的總氮含量也相對較低。
表12 不同因素對水樣總氮含量的影響
(1)在合理的施肥范圍內(nèi),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隨著施肥量和秸稈還田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時輕度的水分脅迫有利用水稻氮肥吸收利用;在秸稈全量還田下,土壤總氮含量達到最高;中等秸稈還田量及施肥量水平、分蘗后期及結實后期適當水分脅迫有利于減少土壤總氮流失量。
(2)綜合考慮氮肥利用率和土壤總氮流失,中等秸稈還田量、施肥量(270kg/hm2)和分蘗后期水分脅迫組合為秸稈還田下的水稻最佳水肥耦合方案。研究對從源頭控制氮肥面源污染,實現(xiàn)水稻生產(chǎn)的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和區(qū)域水環(huán)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3)由于本試驗是屬于盆栽試驗,試驗結論受空間和土壤類型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應進一步考慮在田間進行試驗對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