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地礦第二綜合物探大隊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16)
研究區(qū)位于雅魯藏布江構造縫合帶中段,拉薩-林芝巖漿巖帶南側,該構造帶是一條發(fā)育在喜馬拉雅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兩板塊強烈碰撞的縫合線構造單元,由雅魯藏布江蛇綠巖帶及南、北兩側不同時代、不同性質的區(qū)域性大斷裂以及它們所衍生的巖石組成,東起南迦巴瓦地區(qū),西止拉達克,長約2000km,呈東西向沿雅魯藏布江谷地分布[1]。
研究區(qū)內出露地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tǒng)、上白堊系澤當群、三疊系上統(tǒng)以及三疊系中統(tǒng)羅布莎蛇綠巖群等地層。構造活動的多期性也造成了巖漿活動多期性的特點,但以燕山晚期-喜山早期侵入的基性超基性巖體為主,分布在主干斷裂的兩側巖體的巖石類型以斜輝輝橄巖、橄欖巖、蛇紋石化橄欖巖為主[2]。
區(qū)內鉻鐵礦成礦條件良好。研究區(qū)內巖漿巖主要為燕山晚期的基性、超基性巖,如黃褐色強蛇紋石化斜輝輝橄巖、斜輝輝橄巖、含純橄巖異離體以及墨綠色全蛇紋石化斜輝輝橄巖、含輝石巖、純橄巖異離體。
1:5萬航磁異常圖顯示研究區(qū)北部及東部中段為低磁異常區(qū),異常為負值;東部北端及中部中段、西部北端為強磁異常區(qū);西部中段為零值區(qū)。其中低值異常區(qū)磁異常強度為-500nT~-1000nT,強磁異常區(qū)磁異常值為500nT。異常走向整體呈東西向或北西向,正負異常幅值相差較明顯,這些特征說明本區(qū)地層磁性變化較大,異常區(qū)域相對集中。航磁異常主要由基性、超基性巖引起。
電性參數(shù)的統(tǒng)計按照地層、巖(礦)石進行分類統(tǒng)計,以算術平均值進行統(tǒng)計整理,統(tǒng)計結果見表1。
表1 巖(礦)石電性參數(shù)統(tǒng)計表
激電測深定量解釋使用RES2DINV軟件,該軟件是一款具有自動反演功能的二維電阻率和激電解釋軟件,其原理是利用等效電阻率法反演視極化率測深曲線。
研究區(qū)地勢主體呈V字型溝谷東西向展布,其中南北走向、北西走向的山脊呈雞爪分布在主山梁上,西部高山峻嶺、溝壑縱橫,最高海拔4600多米,向東逐漸降低,相對高差800多米,全區(qū)巖石風化強烈、比較破碎。
全區(qū)激電場值自西向東呈現(xiàn)由高到低漸變的趨勢,視極化率高值主要集中在研究區(qū)西部和中部,主異常走向呈東西向,局部異常發(fā)育,且較凌亂。研究區(qū)東部和北部為視極化率值最低區(qū),西部和中北部為視極化率值最高區(qū),最高值和最低值相差約10%。從激電場走向、形態(tài)及幅值變化可以看出,存在明顯的分區(qū)特征,依據(jù)區(qū)內的激電異常的形態(tài)、異常軸向、異常的范圍大小,及視極化率等值線梯級帶的走向,將研究區(qū)激電異常分背景區(qū)和異常區(qū)(見圖5),背景區(qū)包括北部高阻低極化率區(qū)(Ⅱ區(qū)),東部低阻低極化區(qū)(Ⅳ區(qū));異常區(qū)包括西部低阻高極化異常區(qū)(Ⅰ區(qū));中部中低阻中高極化率異常區(qū)(Ⅲ區(qū))。
圖1 163線測深曲線類型圖
全區(qū)以視極化率10%為異常下限,可圈出兩個主要異常帶,分布于研究區(qū)的西部和中北部。其中西部異常范圍較大,異常呈北東向、東西向展布,面積約為0.3km2,為了解釋方便,將該異常分為三個小異常區(qū),分別編號為DHJ1、DHJ2、DHJ3;中部異常帶多由點狀異常組成,整體呈東西走向,編號為DHJ4。異常分布見圖5。
DHJ2異常位于Ⅰ區(qū)中部,呈北東向條帶狀展布,長約500m,寬約250m,視極化率最高值為17.71%,位于165線的134、140號點,視電阻率低于研究區(qū)平均值,異常呈低阻高極化特征。
從163線測深曲線類型圖(圖1)中可以看出:測深曲線均為G型曲線,具有明顯的分層性,視極化率曲線在AB/2=50m處開始上揚,視電阻率曲線變化與其相反,即視極化率高處視電阻率低,視極化率低處視電阻率高。
對163線140號測深曲線通過切線法計算可得(見圖2),極化體頂端埋深約為50m,其余5個測深點依此方法,得到極化體頂端埋深數(shù)據(jù),成圖見圖3。
圖2 163線140號點激電測深曲線圖
圖3 163線激電測深推斷解釋圖
通過對測深斷面的反演(見圖4)有兩個極化體的存在,一個極化體位于124號點附近,顯示不太明顯,推測其頂端埋深在60m左右;另一個極化體中心位于144號點附近,頂端埋深預計在40m左右。
圖4 163線激電測深反演圖
DHJ4異常位于Ⅲ區(qū)北部,由多個點狀異常組成,東西向條帶狀展布,視極化率最高值為20.22%,位于275線的148號點,視電阻率低于200Ω·Μ,異常呈低阻高極化特征。
Ⅲ區(qū)DHJ4號激電異常呈條帶狀北西西向展布,南北兩側為F9、F10號斷層,其上分布有C8、C9、C10號強磁異常,重力將其劃為Ⅳ號找礦遠景區(qū),該處地層為燕山晚期、上白堊澤當群。通過野外實際的地質路線觀測在該處附近發(fā)現(xiàn)多個鉻鐵及銅鎳礦點。
通過野外實際的觀察和采集到的物性標本來判斷,引起強激電效應的異常源主要有含磁鐵礦的蛇紋巖、銅鎳等多金屬礦,其中發(fā)育有黃鐵礦化,致使激電異常背景值偏高。
據(jù)上述資料判斷Ⅲ區(qū)DHJ4號激電異常應為礦致異常。
Ⅰ區(qū)DHJ1號激電異常的西南部位于磁測推斷的Ⅰ類找礦靶區(qū)C19號磁異常中,該磁異常呈橢圓狀東西向展布,對應重力推斷解釋的成礦遠景區(qū)Ⅰ。在布格重力異常圖、剩余異常圖上表現(xiàn)為重力高異常圈閉,布格異常圖上主要為重力梯級帶同向扭曲,且形成1個異常圈閉,剩余異常圖上形成2個異常圈閉,軸向呈近東南北向。F1斷層呈北西走向控制著DHJ1和DHJ2號激電異常,在DHJ1號激電異常的西南部發(fā)現(xiàn)有鉻鐵礦點存在。
Ⅰ區(qū)DHJ3號激電異常位于磁測推斷的找礦靶區(qū)2、3,分布有C20、21、22號磁異常,重力推斷的找礦遠景區(qū)Ⅱ,對應地層為燕山晚期、晚三疊世
圖5 推斷解釋圖
根據(jù)由已知推測未知的原則,Ⅰ區(qū)三個異常源性質很可能與Ⅲ區(qū)DHJ4號激電異常相同,解釋推斷見圖5。
通過對常規(guī)電法勘探中的中間梯度和激電測深法的方法組合、參數(shù)裝置的合理選擇,結合地質、重磁等資料,圈定了4個異常區(qū),為礦區(qū)開展下部鉆探工作提供了參考資料。通過激電異常在研究區(qū)新發(fā)現(xiàn)鉻鐵、銅鎳礦化點若干。激電法在直接尋找鉻鐵礦方面效果不明顯,可以通過其伴生的黃鐵礦等多金屬引起的激電異常來間接找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