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 作者供圖李玫瑾,1958年出生,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現(xiàn)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
劉亞婷
>>李玫瑾教授 作者供圖
李玫瑾,1958年出生,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現(xiàn)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由此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她是老師,也是犯罪心理學專家。她就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
她,被譽為“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她,是中央電視臺、鳳凰衛(wèi)視等多家媒體的???,擁有千萬為她傾倒的粉絲;她,是學生心目中的“女神”,在她的選修課上從來都是座無虛席。作為一名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篤信勤奮和努力,用她的博學、敬業(yè)和強大的人格魅力收獲了校內外無數(shù)粉絲,成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名師代表之一。
生于1958年的李玫瑾,現(xiàn)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二級警監(jiān)。她還擔任著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心理學會法律心理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會員、全國家庭教育學會特聘專家。
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主持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公安部部級項目,參與中央政法委課題研究,還主持或參與其他部委的研究課題,學術成果頗豐。在過去的20年里,她主持翻譯了國外最新版的犯罪心理學專業(yè)著作3本,自己撰寫學術著作1本,編寫教材2本,參與其他著作撰寫多本,發(fā)表論文上百篇。
在考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以下簡稱“公大”)之前,許多學生就久仰李教授的大名,無論是在CNKI學術、百度學術等搜索引擎,在微博、知乎等熱門軟件;還是在今日說法、鳳凰世紀大講堂、鏘鏘三人行等各大平臺,都能對李教授的生平有所了解。不僅能看到李教授對學術的認真態(tài)度和對社會熱點問題的積極思考,也能看到李教授為了犯罪心理學的發(fā)展傾盡的心血。而只有當我親眼看到她滿頭灰白發(fā)站在講臺上時,才不禁心底一顫。雖然也總有熟識她的人關切地提醒她去收拾一下,但李教授卻坦然接受這來得突兀卻又不失本真的歲月沉淀。即便鶴發(fā)銀絲與世俗眼光不相符,但她依舊在俗世活得自然與灑脫。李教授曾經(jīng)說過:這個世界一個人所遇到的都是因果,誰都不怪,誰都不求,得之不喜,失之不驚。任性只為一份自由,自由會伴隨著孤獨,孤獨雖然冷寂,但是,自品涼意更利于思考。
>>李玫瑾教授受邀參加《開講啦》中國首檔青年電視公開課 作者供圖
>>李玫瑾教授參加鳳凰世紀大講堂 作者供圖
我想許多公大學生和筆者一樣,談起李玫瑾教授,便不自覺地心生敬仰,定會覺得其豐富的人生閱歷及廣博的知識積累讓她成就了現(xiàn)在的“輝煌”。而她本人卻坦言自己從未輝煌過。
談到她的經(jīng)歷,李教授笑稱自己只是位學者,在工作的前三十年里,沒得過什么獎。李教授是77級大學生,于1982年年初畢業(yè),當時是第一批在公安大學從教、也是第一批走上課堂的教師,可評上“教授”職稱時,卻比晚來學校兩三年的老師還要晚上幾年。
李教授甚至認為自己是不幸的,當社會熱點問題被聚焦,她被媒體邀請對案件進行犯罪心理分析。分析過后,經(jīng)常引起網(wǎng)上的非議和拍磚。古話有“事不過三”,但她卻有過四次這樣的經(jīng)歷。當她自認為已經(jīng)是“臭名昭著”,難以翻身、無法正名時,卻又有人將她的一次公益講座視頻《青少年心理問題及對策》傳到網(wǎng)絡上。于是,她關于成長心理和養(yǎng)育的講座視頻被人不斷翻出,還被做成各種短視頻在各大平臺頻繁播放。于是,近兩年她又成了“網(wǎng)紅”。為此,她開始一整年的斷電,不去任何媒體錄節(jié)目,但她的視頻至今卻仍在微博、頭條、抖音各大平臺上“閃回”。她自嘲道:我的人生如過山車,跌宕起伏。但我還是我,只是在公眾眼里的我有高低不同、褒貶不一罷了。
但說到要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幸事或不幸事,李教授直言只要“腳踩地面”就好。也就是說要腳踏實地做事,認認真真做人。不因人貶而自卑,不因人捧而自傲。李教授常常教導學生:任何事都不能好高騖遠。她曾說:“人生好比‘上路開車’,你不能老看遠處,必須先看近處,遠處看一眼就足夠了,近處才是最重要的。換句話說,你不能老盯著一個大目標,如果實現(xiàn)不了你就會感到沮喪。相反,你著眼于一個一個小目標,每當小目標實現(xiàn)的時候,那么你就會感到愉悅了?!?/p>
李教授總是會努力講好她的每一堂課,她的每一篇文章都要讓自己滿意后才會拿出來傳授給學生。她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當我們把每一件瑣碎的事情都能做到極致,日積月累,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已經(jīng)超過別人,收獲很多了。這時,不管別人怎么看你,也不管外界怎么評價你,你的充實就是你內心力量的來源。相反,如果事事都敷衍,那么我們最終會一無所獲。
李教授也曾遇到挫折,但她每次都告訴自己必須要堅持。李教授是個特別愛跟自己較勁的人,她自嘲地稱這是個“壞毛病”。就比如她做調查問卷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每當她把數(shù)據(jù)交給別人統(tǒng)計的時候,等她再拿回來抽查,總有出錯的地方,最后她覺得只有她自己做才會放心。也有很多人說把這些工作交給她帶的研究生去做,再改一改就行了,但她覺得不是這么回事,從數(shù)據(jù)處理到資料查閱,如果自己沒有經(jīng)歷這個過程,就很難把控它的質量。
李教授的原話表達得更加真切:不論是搞學術還是任何其他的事,都跟做飯一樣。你希望飯菜達到一個什么樣的味道,你就得掌握它的火候,油鹽醬醋都要親自把握,而不是叫別人去放油鹽醬醋。所以她做事的原則就是“事必躬親”,把眼前事情做好,這樣就會讓她感到快樂。她自謙地說:我沒有什么遠大的目標,也沒有強求自己明確我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高度。就好像我琢磨的一篇論文寫好了,等我回過頭再去讀它,不覺得有遺憾,那我就心滿意足了。
李玫瑾教授“腳踩地面”“事必躬親”的原則并不是空穴來風。正值書生意氣時,她遭遇“文革”,輟學在家,根本沒有機會去學習。李教授回憶道:“文革”前三年,絕大多數(shù)的中小學都在停課,那時我剛入小學。除了參加挖防空洞、下鄉(xiāng)勞動外,就是參加宣傳隊跳舞。因為當時年紀太小,干體力活兒還是很累的,但我覺得很幸運。正是這幾年的“鍛煉”成就了我健康的體魄和堅忍的意志力。體力之苦所練就的意志力,使我后來無論再遇到各種壓力,內心都非常平靜。
>>李玫瑾教授 作者供圖
恢復高考那年,李教授在其母親的鼓勵和堅持下考了大學,并順利地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錄取。剛上大學的時候,李教授是走讀生,當時大家普遍都是騎車。李教授談起騎車時最深刻的感受是:當你鉚足了勁兒騎你會超過很多人,但你稍微松懈就會被別人趕超。那么,你就保持一個速度,走自己的路,不要去管別人。到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走得越長,能跟上你的人就越少。換句話說,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
李教授此次重新踏入校園,迎來了她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她當時并沒有想過自己要成為一位桃李萬千的老師,也沒有想過自己要成為犯罪心理學方面的專家。她只有認真地想過,大學這幾年要怎么學,要學成什么樣。她總覺得早年對知識虧空了太多,以至于大學四年沒有浪費每一天學習的寶貴時間。
她用了兩種閱讀方法,填補對知識的空缺。其一是通讀各種史書。從中國通史、歐洲歷史、美國簡史到科學史、思想史、美術史和哲學史等等??v觀歷史,李教授直言,在拓寬視野的同時,好像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輪廓也已在眼前。其二是閱讀名人傳記。李教授在大量閱讀名人傳記后發(fā)現(xiàn),一個著名人物就是一段精彩的歷史記載。當她讀丘吉爾和戴高樂,對二戰(zhàn)有了更深的了解;當她讀尼赫魯、甘地,對宗教與政治的關系有了更深的了解;當她讀林肯,對美國南北戰(zhàn)爭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多地還有《居里夫人傳》《康德傳》等等,通過品讀各種名人傳記,李玫瑾教授深刻地明白,獻身科學或從事研究的人應該恪守什么,應該如何做人。
>>李玫瑾教授2017年暑期調研 作者供圖
在大學的四年學習中,李教授也遇到多位好老師。他們的授課、他們治學的態(tài)度甚至他們指導論文時的幾句話,都對李教授影響至今。其中,尤其是李教授通過馬克思、恩格斯,“結識”了影響她后來研究問題思維方式的哲學大咖黑格爾;通過黑格爾的哲學史觀,讓她知道了時間思維比空間思維更難,但也更重要。2015年,李玫瑾教授在央視《開講啦》節(jié)目中所述“用哲學眼光看世界”,其中的許多觀點都來自大學學習的心得。
1982年畢業(yè)后,李玫瑾教授決定從事犯罪心理學這個專業(yè)。當時,國內對這個專業(yè)的研究尚為空白。在1982年到1992年的十年間,李教授通過自己不斷聽課、查資料,慢慢把這門課的知識體系建立起來,并在日后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逐漸完善這一體系。
1992年后,李教授下到基層。在基層的這段時間,又是她的一個轉變節(jié)點。當時李教授思索著她所研究的內容,如何才能夠讓基層民警派上用場。于是,在后來的教學和撰寫論文中,她都偏重于從偵查人員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李教授第一次接觸實際案件,還是在2002年。當時,因為心理畫像的興起,李教授也曾被社會媒體所報道。這讓她有了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對疑難案件的犯罪心理分析中,將自己所具備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加以驗證。
李教授回憶道:“正是之前二十多年教學積累,才讓我有介入實案的資本,讓犯罪心理學的研究體現(xiàn)其價值。讓我感受最深的也是將這二十年的積累學以致用,為社會盡到了自己的綿薄之力。所以,我經(jīng)常跟同學講,大學或者研究生階段,師傅只是領進門,修行到什么程度還是要看你自己,如何能不懈地努力?!?/p>
李教授的課,讓同學們感到畏懼的同時,也感到刺激。她的課不像約定俗成的那樣,老師站在三尺講臺上,授業(yè)解惑,學生孜孜不倦,認真聽講。李教授通常是讓學生們提前預習下一課的課堂內容,并搜集資料,從自己感興趣的研究角度整理好發(fā)言提綱。而她,總是坐在第一排的位置,悉心并認真地對這些“初生牛犢”不太堅實的專業(yè)知識進行提問與點評。盡管懼怕回答不了李教授的提問,盡管窘迫當時無人解圍的處境,但同學們欣然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因為大家知道,最終收獲最多的人是自己。
李教授曾經(jīng)說過,老師雖然是授業(yè)解惑這樣一個角色,但學生也同樣能讓老師成熟、成長?!安徽撌茄芯可€是本科生,我都特別希望在課堂上能把‘我來教’變成同學們‘特想學’的一個過程。而絕大多數(shù)同學都是想學的,只是他們不知道怎樣去學。于是,就需要我們作為老師激發(fā)他們自己去主動、去探索、去嘗試。盡管在這個嘗試過程中,同學們會很稚嫩、會不成熟,但這就是他們研究的開始。”
“當我在他們這個知識形成的過程中來談他們的問題,來質疑他們,他們就更能接受,也更能印象深刻。而作為老師,我就能了解到他們對知識的掌握達到了一個怎樣的水平,他們的努力到了一個怎樣的程度,接著我就可以在這個水平和程度上來引導他們,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師生是一個教學互長的體驗,學生也會讓我受到很多的啟發(fā)?!崩蠲佃淌谌缡钦f。
筆者很慶幸,也很幸運,能在讀研期間聽李教授講課。課上的問題探討、思想碰撞,讓我不斷地接近犯罪心理學,也讓我不斷地認識世界、認識自己。李教授曾殷切地叮囑過她的學生們:人生很快,尤其是到我這個年齡,三十多年一晃而過。而你們走在人生的路上,我認為最開始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但是,你們肯定不甘心于只解決生存問題,所以理想這個東西不要丟失,你們既要解決現(xiàn)實問題,也要經(jīng)常問問自己,你的理想還在嗎?當一個人在生活當中,既有現(xiàn)實生存能力,又有一份理想追求,人生才不會變得庸俗。
潤物無聲,才是最好的教育。李玫瑾教授在點滴間,將一份“思想的光芒”根植在了她每一位學生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