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靈
又到一站了。
坐在前面的那位老奶奶搖搖晃晃地站起身,我這才看清楚她:一雙疲憊的眼睛,臉色看起來有些暗沉,頭發(fā)灰白,亂蓬蓬雞窩似的。她顫顫悠悠地走向車門,手里還提著一袋藥——那虛弱的身體,似乎連風都禁受不起。
正當我為老奶奶擔憂,擔憂她該如何下車時,一位四十歲左右的大叔快速跑到司機身旁。在對司機耳語了幾句后,大叔片刻不耽擱地跑到老奶奶身邊。他微微俯身,接過老奶奶手中的袋子,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攙扶著她下車??吹嚼夏棠谭判牡匕咽纸唤o自己,大叔的臉上浮現(xiàn)出了笑意??吹竭@一幕,我不由想起了爸爸和奶奶——每當奶奶需要幫助時,爸爸不正和大叔一樣,趕緊上前,笑著伸出手嗎?
看到這幅“母慈子孝圖”,我被這對母子之間的溫情深深感動了。
就在這時,始料未及的事情發(fā)生了:
下車后,母子倆并沒有像我想象的一樣,有說有笑一同回家。老奶奶轉(zhuǎn)過頭,看向大叔的眼神里竟流露出感激,還不停地向他道謝:“謝謝你,小伙子!沒有你,我還不知道該怎么下車呢!哎呀,我該怎么報答你呢?”而大叔則是客氣一番,把藥袋遞還給老奶奶之后,又急匆匆地跑上了車。
天??!這位大叔和老奶奶竟然互不相識!
為什么大叔對一個陌生的老人可以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而離老奶奶最近的我,僅僅只是替她捏一把汗,卻沒想起來自己可以走上前,伸出手,幫她一把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我缺乏時刻站在他人角度考慮問題的意識。以后,我要把大叔當成榜樣,像他那樣,做一個時刻為他人著想的人,在他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勇敢上前,伸出自己的手,為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指導老師 鐘華奇)
點評
寫作是對身邊世界的審視與體驗。小作者善于在生活中細膩地觀察,開篇素描式的外貌描寫,凸顯出老奶奶身體虛弱的特點,讓人產(chǎn)生想要幫助她的沖動;接著,又通過一連串動作描寫,把大叔的助人過程,勾勒成一幅令人感動的畫面,關(guān)于爸爸和奶奶的聯(lián)想,更讓這幅“母慈子孝圖”變得真實可信;隨后情節(jié)來了個大反轉(zhuǎn),讓人感受到人間的溫情——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情節(jié)步步推進,一波三折。
寫作也是讓人靜下來反思自我的過程。大叔的助人行為深深打動了小作者,促使小作者與自己的內(nèi)心展開對話,從而認識到自己應該站在他人角度考慮問題,時刻為他人著想。結(jié)尾充滿了正能量,不但是文章主題的點睛,更是小作者思想的升華。一件平平常常的小事,在小作者的筆下卻散發(fā)出一縷清新的芳香。
(點評人:李吉銀,揚州大學教科院附屬楊廟小學校長,江蘇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