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德龍
【摘 要】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有數(shù)量巨大的新聞轟炸著受眾的眼睛、耳朵。作為廣播新聞,如何先聲奪人,讓聽眾感興趣、愿意聽并記得住,是廣播新聞從業(yè)者的必修課。
【關鍵詞】廣播新聞? ?談話式體裁? ?先聲奪人? ?群眾語言
廣播新聞,顧名思義,是使用廣播這一大眾傳播媒介傳播的新聞作品,廣播新聞的寫作既受到新聞寫作的普遍規(guī)律的影響,又受到廣播媒介特點的制約。廣播新聞要為聽而寫,只有“說的好聽”,才能牢牢地吸引住聽眾。那么,廣播新聞如何做到說的好聽呢?以下是筆者的幾點思考:
一、充分了解廣播媒介的特性
廣播新聞最大的優(yōu)勢收聽方便,覆蓋的聽眾范圍和層次比較廣泛,司機在駕車時聽廣播,上班族在路上聽廣播,學生在吃飯時聽廣播……這種“半收聽”狀態(tài)是廣播的優(yōu)點,同時也是缺點。聽眾對廣播里播放的內(nèi)容常常一聽而過、印象不深,如何在稍縱即逝的條件下,讓聽眾對稍稍復雜或者枯燥的新聞信息留下印象,是廣播人不斷追求的目標。作為廣播新聞的寫作者更應該明確,自己寫出來的每個字,都不是要被看的,而是要被聽的,因此,廣播新聞要符合聲音傳播規(guī)律,也要符合聽眾的收聽習慣。
二、充分利用廣播媒介的特性
1.廣播新聞要讓人聽得懂。美國廣播新聞研究者馬克·霍爾說:“當你寫新聞報道時,要記住你是在為一個處于半收聽狀態(tài)中,具有9歲孩子那樣程度的聽眾而寫的。”美國新聞學教授查爾尼說:“談話式的體裁就是廣播新聞工作者的努力方向,它要求把新近發(fā)生的重要事件,有些事件還是非常復雜的,在最短時間內(nèi)以最不拘形式、最簡潔和日常談話的方式表達出來……應該把廣播稿寫的像日常談話一樣的自然?!边@就是說廣播新聞應該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2.廣播新聞要讓人聽得舒服。另外,廣播新聞要求稿件要聲調響亮,和諧優(yōu)美。廣播新聞寫作中,盡可能使用開口音,同時要注意多用雙音詞,例如在寫作中遇到“已”可以寫作“已經(jīng)”,“并”可以寫作“并且”,可以讓聽眾在收聽過程中聽得更加清楚。同時,要注意區(qū)分同音詞,比如最常見的例子,“在這次抽檢的兒童服裝中,200件樣品全部合格”。“全部”和“全不”為同音,卻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意思,諸如此類的還有“切記”和“切忌”、“致癌”和“治癌”、“向前看”和“向錢看”等,這些問題,在寫作過程中應當注意。
另外,視覺和聽覺是有區(qū)別的,句子的長短,看和聽的感覺不一樣,有些長句子閱讀時或許感覺不太明顯,但讀出來就比較拗口,收聽時就更加的別扭。比如做會議報道時,報紙上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類似“全國30多個?。ㄊ校本┐髮W、清華大學等46所高校,中科院及部署85所科研機構及6000多家企業(yè),共2000多項科學研究成果齊聚進行展示和交易……”這段話實際上是有幾個分句組成的長句,不加標點也有50字,這么長的句子如果廣播新聞不加以修改,聽眾會聽得非常難受。
廣播是“說”給人“聽”的,廣播新聞稿就是要在“說”和 “聽”上做文章,既要讓說的人覺得“順口”,更要讓聽的人覺得“順耳”。葉圣陶說,寫完廣播稿后,“自己好好念一遍,就是自己來檢驗一下,寫下來的那些語言上不上口,順不順耳……要是不怎么上口,不怎么順耳,必然是語言有毛病,就得修改……修改成什么樣兒才了事呢?到自己滿意,認為上口順耳為止?!?/p>
3.廣播新聞要讓聽眾容易融入。廣播新聞需要通過合理運用音響營造出生動的畫面感和強烈的現(xiàn)場感,在音響的幫助下,完成對新聞內(nèi)容的補充和完善,并有效凸顯出新聞內(nèi)容中的環(huán)境氣氛。通常情況下,群眾的語言是鮮活生動、幽默風趣的,我們的廣播新聞稿要多用群眾語言,使聽眾產(chǎn)生一種聽鄰居聊天的感覺,愿意融入。比如在廣播新聞專題《三進五臺溝》中使用了大量的對話素材、群眾語言,增加了報道的可聽性。
作品文稿摘錄:
【錄音壓混淡入——老崔在你們家嗎?找好幾家沒找著?!浺魤夯斓觥?/p>
推開門一看,他正叼著煙頭、瞇著眼睛專注地洗牌,根本沒意識到媳婦來了。
【錄音壓混淡入——程大姐:我看你凈輸了,走。家走,別玩了。李書記讓咱種葡萄、讓咱養(yǎng)雞,回家咱干活去,不能玩這玩意了。干活去,走。
崔春和:干啥活?我不干。人家點飄、輸錢呢,我還贏錢呢。
程大姐:走吧,拉倒吧,回家走?!浺魤夯斓觥?/p>
靠媳婦生拉硬拽,“麻將王”算是離開麻將桌,很不情愿地進了李紅岡的葡萄種植培訓班。
4.廣播新聞要巧妙運用音響素材。廣播是聲音的藝術,通過合理恰當?shù)氖褂靡繇懀瑸槁牨姞I造“身臨其境”的氛圍,有利于廣播新聞的傳播。在廣播新聞中,除了使用現(xiàn)場音響、采訪對象同期聲外,還有一個重要素材就是用音響表達情緒,烘托氛圍。同樣以作品《三進五臺溝》為例,在二進五臺溝采訪時,記者有這樣的描述:
作品文稿摘錄:
2015年10月中旬,我第二次來到五臺溝。十個月不見,這里變化不小。我又見證了五臺溝村新的村標石落成,村標石立在老光棍程恩喜總蹲著的那個土坡上,三米多高的黃色花崗巖上刻著“五臺溝村”四個大紅字,很有氣勢!
在進行這段講述的同時,記者使用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鑼鼓喧天的秧歌聲來烘托氛圍,使聽眾更好地感受到村里的變化,增加了作品的鮮活感、立體感和畫面感。
三、結語
總之,廣播新聞稿不能板著面孔說話,要增強語言的親和力、感染力,把聽眾當親人、當朋友,用親切、隨和、自然的口吻與之交流,這樣才能讓廣播新聞越來越好聽。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集團(臺))
【參考文獻】
孟建/祁林 《廣播電視新聞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