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鶴
最近出了一本書叫《上海六千年》,言外之意是上海很老了,但上海如果跟人家比老好像不行。你有六千年,人家有一萬年,周口店發(fā)現的“北京人”有多老?北京豈不是有幾十萬年了?所以比老,對上海意義不大。
上海的最大特點是新,一旦比新,上海則一騎絕塵。
從歷史上來看,“上?!边@個詞出現得非常晚,現在能夠查到關于上海最早的記錄,是北宋初期1023年?!端螘酚涊d了北宋政府在嘉興設置了包括青龍務、華亭務和上海務等在內的17個鹽酒專賣機構。
從中我們得知,在北宋天圣元年時,就有上海這個聚落存在了,還可以在這里收稅。靖康之難后,北宋滅亡,中國發(fā)生第三次由北到南的移民大浪潮,過去江南人比較少,但經過三次大移民,江南人口多了起來。至南宋末年,上海人多到要設鎮(zhèn),這標志著上海城市初步形成。建鎮(zhèn)以后,上海迅速聚攏起人氣,商業(yè)繁榮使得它成為華亭縣東北方的大鎮(zhèn)。1290年松江府知府認為華亭縣人口很多,有必要分設一個新縣,次年元朝政府批準上海這個地方設縣,到1292年上??h就正式從華亭劃了出來。
到嘉慶年間,因為上海的地理優(yōu)勢,航運發(fā)達,當時有“江南之通津,東南之都會”之稱。上海位處兩個“丁”字型的交匯處:一是海岸和長江組成的“丁”字,長江入海,上海就在“丁”字口上;二是長江與黃浦江組成的“丁”字。地大物博雖談不上,但是作為海運和江運的重要港口,上海的確很重要。
過去西洋人來到上海轉一圈,回去寫書,把上海的過去稱作小漁村,來彰顯他們的到來對上海的影響。其實不然,上海從來不是一個小漁村。
從上海務、上海鎮(zhèn)到上??h,整個上海慢慢發(fā)展,有過和中國其他縣城發(fā)展道路相同的經歷,但鴉片戰(zhàn)爭后的開埠,使上海的城市形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首先是城外有城,這一點非常重要。1843年,英美法諸國在還是縣級單位的上海北面設起租界,雖說租界是位于這個縣里頭的,但卻完全不在其行政管理范圍之內。這種城外之城所呈現的是全新近代化城市的形態(tài),這個形態(tài)在我國過去任何一個地方都從未出現過。這種上海城市形態(tài)的轉型,一方面表現為城市繁華地帶由上海老城及城外的東南,轉至城市的北郊和西郊;另一方面表現為城市的生活方式由純粹的中式轉向中西合璧,以至某些方面完全西化。此后,上海繁華地區(qū)不但從1840年發(fā)生了轉移,而且新型繁華地帶面積遠遠超過傳統(tǒng)地帶的規(guī)模,成為全中國最大的新型繁華地域。
1860年以后,上海的城市近代化已具規(guī)模,無論中國人還是西洋人的觀察都是如此。提出“絲綢之路”概念的地質學家李?;舴遥啻蝸淼缴虾?,對此作出過一個簡短的比較:“七年以后來到上海,馬路比我上次來好得多了,鋪上石頭并有了陰溝,所以不像從前那么臟了,外灘擴展過了,還有石墻,很多新房子建造起來了,還有英國俱樂部,還有一條通往徐家匯的路,把跑馬場也換了地方?!边@說明上海一直在發(fā)生變遷,這種變遷雖然不是上海特有,而是沿海原來缺少城市景觀的地方,比如廈門、大連、青島等地的共同趨向,但是只有上海由于自然地理與人文環(huán)境的優(yōu)越而發(fā)展得最為迅速,而且城市規(guī)模也是最大的。
有西洋人當時感嘆說:“上海與廣州甚至香港是那么的不同,在廣州我看到的是幾乎未被觸動過中世紀的中國,在香港是被中國化滲透的英國殖民地,在這兒,我們擁有的是一個在中國人自己土地上的歐洲的貿易和工業(yè)城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