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簡
莊子曰:“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可見造物主幻化的自然是可以柔化我們心的。鋼筋水泥世界的嘈雜讓我們內(nèi)心的焦躁不安漸成了這個世界不可揮之即去的夢魘。沒有什么比平靜而溫柔的自然更加有力量。好像雷雨后的天空總是格外明朗,每一株草,每一棵樹,依然搖曳生姿,笑而不語。
有時候靜寂讓人愉悅,有時壓迫你的心緒。而我們的心靈孤單的時候多,靜默的時候少。那排遣不掉的欲想總在心頭纏繞,心情也在這起起落落中失卻平常。心中的成熟,演繹著情感的悲涼。為了追逐心中的平靜,喜歡在深沉的暮色下,獨享一個人寫作的寧靜,喜歡在舒緩的音樂中,放松緊繃的神經(jīng)。喜歡落日里蟬聲齊奏給心靈帶來安靜的感覺,喜歡看悲情的電影, 喜歡獨享憂傷的文字,喜歡有關(guān)凄美的一切故事,喜歡用憂傷的文字來描繪寧靜和孤獨。
隱歸 55cm×75cm 2019年 曹簡
空山 125cm×75cm 2017年 曹簡
內(nèi)心映照下的藍(lán)天往往會浮動著歡愉的白云,浮躁的內(nèi)心也逐漸被清新所占據(jù),如同清泉淌過一般,生命在自然的觸摸下,與萬物之靈契合;瞬間,那平靜的清泉開始在心底默默流淌。于我,自然是冥想萬物的源。在風(fēng)中飄蕩的白云、花鳥、細(xì)雪,能讓我慢慢忘卻思緒,觸碰到心里某種奇妙狀態(tài),有意識地去忘卻意識。于心托付給自然遂而隱身,隱心,隱我。
生活在城市里的我常常覺得自己是一片流云,找不到一方可供孤獨排遣、心靈停留的天空。溫柔的自然,或者說是萬物靈的本源,便是治愈心靈傷口的靈丹妙藥。心往與之契合,自然便是你的全世界,隨心所有,心念一動便可遨游各處,美妙而又惋然。
到底什么帶來的愉悅感更容易筑成棲心的角落?很多人可能不樂意向外交際,也不善于表達(dá),在如今鋼筋水泥的世界里,能找到讓自己平靜下來的東西很少,山野雪川的靜默在我眼中可以療傷,溪流新雪的寂然可以交談,我想在寂靜的山巒新雪間找到最真實的自我,于是把心托付給自然。
我們常常把人比喻成一株樹,樹根扎在泥土里,枝葉伸在陽光下。向下,向上,生命并行不悖。枝繁葉茂下根深扎無垠之中,光合作用讓它們不會消失其中,而是以它們?nèi)康纳θプ非蟪蔀楠氁粺o二。向上,是茂盛的歲月,向下,是生長的痕跡。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精神之下便會生長出最堅不可摧、粗壯有力的樹。
我們常常懼怕孤獨可能就是因為自心不夠平靜,所以常常被它所役。當(dāng)你一直堅忍著直到戰(zhàn)勝它們的時候,奇妙的是平靜會變成了力量的泉。而這種轉(zhuǎn)變除了自己精神上的之外,也是時常吹進(jìn)心底最溫柔的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