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李白暮年身世經歷之自我記憶重構考論
        ——以《經亂離后憶舊游書懷》中相關記述的讀解為中心

        2019-08-02 08:25:28
        關鍵詞:記憶

        肅宗乾元二年春末,李白在流放夜郎赴貶所途中于夔州奉節(jié)遇赦,旋即還江陵,嗣后東至江夏,《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簡稱《經亂離后憶舊游書懷》)一詩即是年秋至江夏后所作。這首詩較特殊也很重要,就其大者而言,有兩點特別顯著:一是李白詩歌抒情色彩濃厚,偏于敘事者少,而此詩卻以詳述自我身世經歷見長。二是這篇作品作于李白去世前三年,是其暮年的往事追憶,對于全面了解他的平生志趣與暮年心態(tài)頗有價值。但細讀此詩則會發(fā)現(xiàn),其中所述重要事件與李白此前詩歌中的相關記述有所參差。這種記述不一致的情形,是由于李白記憶上的前后模糊之誤,還是其有意為之的記憶重構?筆者以為,弄清其原因對于認識李白之個性與品格極為重要。本文即以《經亂離后憶舊游書懷》中的相關記述為中心,著重圍繞李白對兩個重要事件的自我記憶展開討論,分析李白長流遇赦歸來時的特殊情境、心態(tài)及其記憶重構的形成原因。

        一、《經亂離后憶舊游書懷》的敘事內容及其與相關詩之敘述參差問題

        肅宗乾元二年秋李白至江夏后,與當?shù)毓賳T多有往還?!督泚y離后憶舊游書懷》所贈對象韋良宰,是其所交游的當?shù)毓賳T中級別最高的一位,他以地方最高長官兼舊友的身份,招待流貶歸來的詩人,使李白頗多感慨與感動。[注]李白流貶的遭際,使他對于交道之反復無常感觸甚深。同年所作《贈南平太守之遙二首》其一中曾有 “一朝謝病游江海,疇昔相知幾人在?前門長揖后門關,今日結交明日改”的慨嘆。本詩中也有“掃蕩六合清,仍為負霜草。日月無偏照,何由訴蒼昊?良牧稱神明,深仁恤交道”語,可見韋良宰對李白的禮遇,使其銘感至深。在經歷了因“附逆”系獄、雪枉釋囚以及長流夜郎、半道遇赦的遭際后,或許深感于人生起落,李白自覺有必要對生平經歷做一次總結,特別是對自己在相關重大事件中的活動與作為做出必要的說明,以消除時人乃至后世可能產生的誤解與誤會。這首詩作之所以會表現(xiàn)出與其他作品不同的面貌,原因或即在此。

        《經亂離后憶舊游書懷》是李白詩集中現(xiàn)存篇幅最長的作品,其內容又關涉李白一生行事與遭際,因此后世學者圍繞詩中之主要關節(jié)亦多有詮釋。自明人朱諫《李詩選注》,下及當代朱金城與瞿蛻園之《李白集校注》、安旗主編之《李白全集編年注釋》、詹锳主編之《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郁賢皓之《李白全集校注》等主要注本,皆于此詩分段論析,對所涉及之重要關節(jié)有較為詳細的詮解。清代的《唐宋詩醇》中有評述云:

        此篇歷敘交游始末,而白生平蹤跡略見于此?!笆碌接闹荨币欢?,蓋白自被放后,北游燕趙,觀聽形勢,知祿山之叛,尾大不掉之害,欲言不能,述之猶覺痛切。至于潼關失守,江陵煽亂,與白之為璘所脅,受累遠謫,無不明如指掌。結尾一段,慮廟堂之無人,憂將帥之不一,而賊之不得速平,與前遙相照應。[注]詹锳:《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第1691頁。

        其所矚目者為從璘入幕、北上幽州與流貶放還后憂心國事三節(jié),并據(jù)詩中所敘對李白之作為做了正面的積極評論。不過,考慮到此詩敘述李白身世經歷的整體性,我們有必要對詩中敘事加以完整概括??v觀全詩,圍繞李白身世與經歷的敘說主要有五端:1.謫仙人身世與平生志向。2.名動天下、奉詔入京與悵然別離。3.北上幽州,知祿山之將反,嘆報效之無門。4.李璘東巡,迫脅入幕;長流夜郎,負霜含冤。5.遇赦東還,再逢舊交;憂心時局,冀蒙見用。

        當然,對以上五端,李白用筆之繁簡、顯隱有所不同。大致而言,第1至4項為述往事,第5項為敘今情(當下事)。其中,追述往事的第1、2項,時人對李白的體認與李白自己的敘寫無大出入,可以看做寫實性的記述;第5項為當時情景,沒有必要也不可能進行虛構。惟有第3、4項,由于涉及詩人當代之重大而特殊的事件,且事件之前后李白皆有相關作品存留,兩相對讀,其敘事之間未免有所參差與不合,難免引致人們的困惑乃至褒貶是非之論,而這似亦難以其記憶上的前后模糊之誤而簡單視之,故以下專就詩中所述“北上幽州”與“從璘入幕”二事展開論析。

        二、“北上幽州”經歷之記憶重構及其原因

        李白的幽州之行,自天寶十載秋于開封渡河北上時計,至天寶十一載春返歸梁園,前后歷時約半年左右。這是自玄宗“賜金放還”后,李白希望在政治上重新振起而進行的又一次重要活動,也是李白一生經歷中極重要的事件之一。關于這次北上之行的最初動機及希望達到的目標,《經亂離后憶舊游書懷》一詩未曾敘及,只是記述了其至幽州后之所見,并預感安祿山將謀叛亂以及由此產生的焦慮與無奈。詩中于此是這樣記述的:

        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羅星。君王棄北海,掃地借長鯨。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傾。心知不得語,卻欲棲蓬氵贏。彎瓠懼天狼,挾矢不敢張。攬?zhí)辄S金臺,呼天哭昭王。無人貴駿骨,綠耳空騰驤。樂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蹉跎不得意,驅馬還貴鄉(xiāng)。

        對于這段描寫,朱諫在《李詩選注》中有如此解說:“十月而至幽州,值祿山之謀叛,戈鋋森列猶如星羅,勢甚可畏。夫祿山者,乃羯胡之小丑,天子授以三鎮(zhèn)節(jié)度,委任非人,是乃朝廷自棄其北海之地,以范陽平盧河東幅員要害,而委于犬羊之手也。故彼得以呈危恃強,憑陵華夏,撼動山川,無敢御者。其包藏禍心,日已久矣。我雖知之,自分疏遠,莫陳一語,將欲隱去,棲于蓬萊、瀛海之間,以避其亂,猶恐未能也。夫祿山者,乃天狼之妖星,天下之所共疾者。我欲彎弓以射之,挾矢在手,猶不敢張,力不足而情有所畏也。所望賢才共靖此難,乃攬?zhí)橛邳S金之臺,呼天而哭昭王,昭王不可復作,賢材不可復致矣。設使樂毅再生,亦將高蹈而遠去,孰肯為之用哉!故吾之忠情,徒彌切切,無所補也。時不我知,旅寓蹉跎,失意而返,復自幽州歸于江夏(按,應是過貴鄉(xiāng)),再聽弦歌。”[注]詹锳:《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第1674-1675頁。后世注家的解釋,大致亦與此差別不大。由此分析來看,當李白到幽州看到安祿山戈鋋星羅、勢摧燕然之景象,似已清楚地認識到安祿山將謀叛亂,并為此焦慮不安,欲求報效,卻因力有未逮,情有所畏,只得驅馬返歸。

        揆情而論,安祿山陰蓄異志以至圖謀作亂,其間似有一個發(fā)展過程?!顿Y治通鑒》“天寶十載”中記載云:“祿山既兼領三鎮(zhèn),賞罰己出,日益驕恣。自以曩時不拜太子,見上春秋高,頗內懼,又見武備墮弛,有輕中國心??啄抗賴狼f、掌書記高尚因為之解圖讖,勸之作亂?!笨梢姳藭r安祿山已“有輕中國心”,部下嚴莊、高尚乃勸之作亂,其事尚在萌蘗中。而“天寶十四載”中又記載云:“安祿山專制三道,陰蓄異志,殆將十年,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駕后作亂。會楊國忠與祿山不相悅,屢言祿山且反,上不聽;國忠數(shù)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于上。祿山由是決意遽反,獨與孔目官太仆嚴莊、掌書記屯田員外郎高尚、將軍阿史那承慶密謀,自余將佐皆莫之知,但怪其自八月以來,屢饗士卒,秣馬厲兵而已?!盵注]《資治通鑒》卷二一六、二一七,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6905、6934頁。由此可見安祿山行事之詭秘,畢竟反叛作亂乃大逆之罪,以安祿山之狡黠,不可能不隱秘其事。其反叛之謀僅核心成員嚴莊、高尚與阿史那承慶預聞之,故對于八月以來的屢次饗軍,眾將佐也因不明就里而頗感困惑。安祿山起兵在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其在八月尚能如此詭秘其事,李白于天寶十載十月到達幽州時,或可看到幽州戈鋋星羅、祿山氣焰煊赫,但他是否就真的能明確判斷安祿山將有起兵反叛之舉呢?

        李白的《經亂離后憶舊游書懷》作于安祿山叛亂發(fā)生四年之后,他在詩中對此事的記述,是真實地反映了其當初的感受與判斷,還是根據(jù)時下作亂已成事實而做出的新表述呢?如果李白真的于幽州之行即已明察安祿山將起兵叛亂,并為之憂心如焚,那么他高度的政治敏感就不能不令人深感欽佩,反之,若李白對此事的敘述是事后對自我記憶的重構,則有必要弄清其重構記憶的原因。對此,我們可以將李白北上之行前后的相關詩歌做比較考察與分析。

        北上幽州之前,李白曾作有涉及其北上動因的作品。其一為《贈何七判官昌浩》:

        有時忽惆悵,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嘯咤,思欲解世紛。心隨長風去,吹散萬里云。羞作濟南生,九十誦古文。不然拂劍起,沙漠收奇勛。老死阡陌間,因何揚清芬。夫子今管樂,英才冠三軍。終與同出處,豈將沮溺群?

        另一為《留別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前一詩中,首八句可謂是李白當時生活與心理狀態(tài)的真實寫照。自天寶三載春出京以后,李白政治失意,一直處于閑散、落寞而又心有未甘狀態(tài),他常以逐臣自比,冀望有朝一日重獲君王之顧盼。天寶四載,他在《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一詩中表達了自己對朝廷的白發(fā)丹心之誠與受到棄置的幽怨:“長安宮闕九天上,此地曾經為近臣。一朝復一夕,發(fā)白心不改。屈平憔悴滯江潭,亭伯流離放遼海。折翮翻飛隨轉蓬,聞弦虛墜下霜空。圣朝久棄青云士,他日誰憐張長公?!碧鞂毼遢d,其《魯中送二從弟赴舉之西京》又有詩句云:“魯客向西笑,君門若夢中。霜凋逐臣發(fā),日憶明光宮?!北砺冻鰸庵氐闹鸪紤訇I之情。出京以來,他希冀擺脫政治困境的欲望日趨強烈,“夜分匡坐”“平明嘯咤”等語,正反映了他此時內心的焦慮,自覺惟有拂劍而起、收功邊塞或可尋找到新的出路。后一首中,他以姜尚、李斯釣周獵秦為喻,說明其北上之行,抱負甚大。詩末反用荊軻易水別離之事典,更襯托出其此行的豪邁。當然詩中“且探虎穴向沙漠”句,卻也頗令人疑其此行別有深意在。

        但是,李白幽州歸來后,在天寶十二載作有兩首詩也涉及其幽州之行事,即《江上答崔宣州》和《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前詩有“謬忝燕臺召,而陪郭隗蹤”句,或以為所述即指受安祿山之召赴幽州事,但由于對此詩之系年,學界尚有不同的認識,兩句之意諸家解讀也有分歧,[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第2728-2729頁)于此詩末【備考】下列王琦《年譜》、安旗《李白全集編年校注》、安旗及薛天緯《李白年譜》、薛天緯《李白幽州之行探》、楊明《讀李小識》、郁賢皓《李白洛陽行蹤新探》、丁立群《李白〈江上答崔宣城〉詩試解》等諸家對此詩的不同理解,可參看。故可暫置之。后詩較長,其中涉及幽州之行,有如下詩句:

        懷恩欲報主,投佩向北燕。彎弓綠弦開,滿月不憚堅。閑騎駿馬獵,一射兩虎穿。回旋若流光,轉背落雙鳶。胡虜三嘆息,兼知五兵權。鎗鎗突云將,卻掩我之妍。多逢剿絕兒,先著祖生鞭。據(jù)鞍空矍鑠,壯志竟誰宣?蹉跎復來歸,憂恨坐相煎。

        “懷恩欲報主,投佩向北燕”句表明此次北上幽燕,是為了報效主上之恩。如何報效,或可作兩種理解。一是李白已聞知安祿山有謀反異志而欲親入虎穴,一探虛實,上奏朝廷,消弭禍亂于未發(fā)。二是幽燕為東北邊防重地,李白欲深入其地出奇謀、靖邊塞,建殊勛,即《自廣平乘醉走馬六十里至邯鄲登城樓覽古書懷》詩中所謂“方陳五耳策,一使胡塵清”。

        從唐代歷史看,奚、契丹與唐之關系前后屢有反復,東北邊境之不安定由來已久。初唐時,曾有營州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歸城州刺史孫萬榮等之反叛,時武則天先后兩次派大軍討伐不克,后因奚人的反叛,孫萬榮敗死,其亂乃平。開元后期,又有邊將輕啟邊釁,先勝后敗且掩其敗跡而冒功,后被朝廷發(fā)現(xiàn),高適《燕歌行》詩序曾敘及此事。而就在李白天寶十載動身北上之前的八月,安祿山曾攻討契丹,結果敗績,其本人僅得身免。[注]《資治通鑒》卷二一六“天寶十載”中有記載(第6908-6909頁):八月,“安祿山將三道兵六萬以討契丹,以奚騎二千為向導。過平盧千余里,至土護真水,遇雨。祿山引兵晝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帳,契丹大駭。時久雨,弓弩筋膠皆弛,大將何思德言于祿山曰:‘吾兵雖多,遠來疲敝,實不可用,不如按甲息兵以臨之,不過三日,虜必降?!撋脚麛刂?,思德請前驅效死。思德貌類祿山,虜爭擊,殺之,勇氣增倍。奚復叛,與契丹合,夾擊唐兵,殺傷殆盡。射祿山,中鞍,折冠簪,失履,獨與麾下二十騎走;會夜,追騎解,得入師州?!奖R守將史定方將精兵二千救祿山,契丹引去,祿山乃得免。至平盧,麾下皆亡,不知所出”。綜合當時唐之邊疆形勢看,西北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邊將,自天寶以來多奏捷報,而東北邊情則未能寧靖。特別是自安祿山為東北邊將以來,屢啟邊釁,每多敗失。這類東北邊情之相關消息,當時必有所傳播,高適詩序所及可為一證,料想李白當時對此亦必有所耳聞。如果結合李白動身北上之前安祿山在東北的敗績,以及李白前詩中所謂“不然拂劍起,沙漠收奇勛”“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的描述,則其“懷恩欲報主,投佩向北燕”之意,當以“出奇謀、靖邊塞,建殊勛”為近事實。由此再看其“彎弓綠弦開”至“兼知五兵權”等詩句對自己武功、韜略的描寫也就容易理解了。但其在邊疆展現(xiàn)的高強武藝,卻被“突云將”所遮掩,又被“剿絕兒”占先,故最后發(fā)出了“壯志竟誰宣”的慨嘆。從詩中李白所述其在幽燕邊地的表現(xiàn),似很難看出他當時已對安祿山之反叛有明確的判定,否則在明確感受到安祿山的反叛圖謀后,他又何必在邊地展示武藝,并對“突云將”“剿絕兒”的遮掩、占先感到痛惜呢?

        那么,數(shù)年之后在寫作《經亂離后憶舊游書懷》時,李白對其幽州之行關于安祿山之事的記憶和表述何以會出現(xiàn)不同?以情理論,“安史之亂”發(fā)生后,與安祿山相關的一切活動已廣為公眾所關注,此時社會公眾對安祿山的認知業(yè)已形成一種群體性的集體記憶。文化記憶理論認為,就人的記憶而言,個人記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盡管‘擁有’記憶的仍然是個人,但這種記憶是受集體影響的,……特別是我們的經歷本身就是以他人為參照物的,是在一個既定的、關于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的社會框架中獲取的,因為,‘沒有感知也就沒有回憶’”,“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利用參照框架來記錄和尋回記憶,記憶不可能存在于這個框架之外”。[注]揚·阿斯曼:《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金壽福、黃曉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28頁。李白記憶的這種前后變化,當與其個人記憶要受到集體記憶框架的影響有關。在叛亂爆發(fā),特別是公眾對安祿山其人的集體記憶已經形成之后,李白對于當年“北上幽州”的記憶難免會受到這種社會集體記憶的影響,故而在他晚年回顧這段經歷時,其自我記憶隨之有意或無意被改寫,形成其在此詩中對這一重要經歷的記憶重構。

        三、“從璘入幕”經歷記憶重構解析

        “從璘入幕”是李白生平中又一次重要的政治活動,并由此引發(fā)其一連串悲劇遭遇與人生苦難,對李白暮年的影響甚大。由于肅宗朝對李璘東巡事件的定性以及社會輿論對李璘的否定,使得李白在回憶這一經歷時處于非常尷尬的境地,此前他已因此一經歷而系獄、流放,此時當他遇赦東歸再次出現(xiàn)在公共場所時,他的這一重大經歷就不能不為眾人所關心,而他本人也不能不對此有所表白。應該說,這種表白有著特定的情境,我們先看他在《經亂離后憶舊游書懷》中所作的敘述:

        二圣出游豫,兩京遂丘墟。帝子許專征,秉旄控強楚。節(jié)制非桓文,軍師擁熊虎。人心失去就,賊勢騰風雨。惟君固房陵,誠節(jié)冠終古。仆臥香爐頂,餐霞漱瑤泉。門開九江轉,枕下五湖連。半夜水軍來,尋陽滿旌旃??彰m自誤,迫脅上樓船。徒賜五百金,棄之若浮煙。辭官不受賞,翻謫夜郎天。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掃蕩六合清,仍為負霜草。日月無偏照,何由訴蒼昊?

        詩中這一段于“從璘入幕”之顛末原委敘述得比較完整,其中有幾個關節(jié)點值得特別關注。一是李白對于李璘及其東巡之事的態(tài)度。二是他對于自己參加李璘幕府始末的敘述。三是他對于受到流放處理的感受與認識。

        李璘東巡起兵之初,肅宗曾敕令其歸覲于蜀,李璘不從,肅宗乃布置力量圍剿,最終為淮南節(jié)度使高適、淮南西道節(jié)度使來瑱、江東節(jié)度使韋陟所剿滅。李璘兵敗后,《新唐書·李璘傳》記載肅宗“以(璘)少所自鞠,不宣其罪”,但實際上是以謀亂之罪對李璘及其僚屬做出認定與處理的。[注]《新唐書》卷八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612頁?!杜f唐書》卷十一《代宗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69頁)載:寶應元年五月,“丁酉……故庶人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并宜復封號。棣王琰、永王璘并與昭雪”??芍C宗朝對李璘及其東巡是做出有罪認定的。由此也導致了社會輿論對李璘在政治評價上的貶斥,比如杜甫對李白從璘后的遭遇非常同情,但對于李璘則不假辭色。[注]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中在敘及李白從璘事時,有“蘇武先還漢,黃公豈事秦。楚筵辭醴日,梁獄上書辰”的詩句,在為李白開脫的同時,對李璘則持貶斥的態(tài)度。李白在李璘兵敗后乃至陷入杜甫于《不見》詩中所謂“世人皆欲殺”的險惡局面,由此也可見當時社會輿論對于李璘東巡的態(tài)度與傾向。但李白對于李璘的態(tài)度,尤其是其在詩歌中的表述,卻值得玩味。他在詩中首先說明在長安失陷、二帝出游的背景下,李璘是“帝子許專征,秉旄控強楚”,也就是說李璘作為上皇之子,是受命于玄宗而享有“專征”權力的,其秉節(jié)旄、控楚地都具有合法性。這說明,李白對李璘及其東巡的態(tài)度與時議是有差異的,而他的這一認知及表述,也有著其前后的一貫性。在李璘兵敗之初朝廷尚未為其定性之前,李白于逃亡途中所作詩歌也曾涉及李璘東巡事。其《南奔書懷》一詩中曾有如下的描述:

        欃槍掃河洛,直割鴻溝半。歷數(shù)方未遷,云雷慮多難。天人秉旄鉞,虎竹光藩翰?!鲗幼嬕?,王師忽離叛?!媳紕⌒腔穑笨軣o涯畔。

        這里“欃槍掃河洛”四句對時局背景的揭示,不是和“二圣出游豫,兩京遂丘墟”相似嗎?“天人秉旄鉞,虎竹光藩翰”與“帝子許專征,秉旄控強楚”以及“主將動讒疑,王師忽離叛”與“節(jié)制非桓文,軍師擁熊虎”之間,不也有著前后的一致性嗎?

        “仆臥香爐頂”以下四句,敘述李白入幕前隱于廬山事,也是完完全全的事實,這有其《贈王判官時余隱居廬山屏風疊》詩可證。但“半夜水軍來”以下八句陳述入幕經過以及入幕之后事,則與其此前相關詩歌的敘述有所參差了。李白參與李璘幕府,確曾受李璘幕下的游說,但是否出于脅迫,似可討論。首先,李白在入幕前與妻宗氏作別,寫有《別內赴征三首》詩,其一云:“王命三征去未還,明朝別離出吳關。白玉高樓看不見,相見須上望夫山。”又,其《與賈少公書》亦有“王命崇重,大總元戎,辟書三至,人輕禮重”語,則李白入幕之前,李璘曾有過多次的邀聘。《舊唐書》李璘本傳載其任四道節(jié)度采訪等使與江陵郡大都督后,“召募士將數(shù)萬人,恣情補署”,[注]《舊唐書》卷一○七《李璘傳》,第3264頁。故他在起兵東巡之際邀請?zhí)煜旅咳肽灰詨崖晞?,并對李白辟書三至,也并非不可想象。但“半夜水軍來,尋陽滿旌旃??彰m自誤,迫脅上樓船”,似乎是李璘引兵東下至潯陽時,忽然想到廬山隱居的李白,遂脅迫其入于幕府,這與其此前的敘述就不一致了。在李白入幕前,韋子春曾作為李璘的說客,上廬山力邀李白,為此李白寫下了《贈韋秘書子春》一詩,其末尾寫道:“氣同萬里合,訪我來瓊都。披云睹青天,捫虱話良圖。留侯將綺里,出處未云殊。終與安社稷,功成去五湖?!睆闹锌梢钥闯?,李白之下山入幕,應是受到了韋子春為其所話“良圖”的鼓舞,并因此觸動其“安社稷”的人生理想而做出的人生抉擇,這與所謂“脅迫上樓船”的敘述也是有出入的。此外,李白是否受到李璘五百金的賞賜,已無可考究,但其入幕之后參與了當時東巡幕府的一些活動,則是事實。他曾在幕府侍宴,有《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在水軍宴韋司馬樓船觀妓》等詩。在《南奔書懷》中,也有“侍筆黃金臺,傳觴青玉案”的描述。特別是其《永王東巡歌十一首》,更造成了與他所表白的當時與李璘取不合作態(tài)度的困窘。

        “辭官不受賞”以下,敘述了李白由于參與李璘幕府而長流夜郎事。李璘兵敗,為皇甫侁殺于傳舍,其子瑒亦死于亂兵。由于李璘東巡事瞬間已平息,對于肅宗之皇位并沒有造成影響,但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重要關頭發(fā)生的這件手足相殘之事,其社會影響卻是很大的,如何處理李璘及其僚屬,也自然成為社會的關注點之一。李白是名揚天下的大詩人,其參與李璘幕府,本出于“安社稷”的目的,用他《南奔書懷》中的話說是“感遇明主恩,頗高祖逖言。過江誓流水,志欲清中原”,現(xiàn)在被處以長流之嚴遣,且這種處罰又是發(fā)生在兩京收復、二帝回鑾、舉國歡慶之時,這怎能不使他產生“日月無偏照,何由訴蒼昊”的悲嘆。其實,李白的冤屈,無論在當時還是后代,人們都有所認識。比如,追慕李白的魏顥當時即已指出:“宗室有潭者,白陷焉。謫居夜郎,罪不至此,屢經昭洗,朝廷忍白為長沙、汨羅之儔,……吾觀白之文義,有濟代命,然千鈞之弩,魏王大瓠,用之有時。議者奈何以白有叔夜之短,倘黃祖過禰,晉帝罪阮,古無其賢?!盵注]魏顥:《李翰林集序》,安旗:《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第1833頁。宋人蔡啟也說:“太白豈從人為亂者哉?蓋其學本出縱橫,以氣俠自任,當中原擾攘時,欲藉之以立奇功耳。故其《東巡歌》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凈胡沙’之句。至其卒章乃云:‘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亦可見其志矣。大抵才高意廣如孔北海之徒,固未必有成功,而知人料事,尤其所難。議者或責以璘之猖獗,而欲仰之以立事,不能如孔巢父、蕭穎士察于未萌,斯可矣,若其志亦可哀已?!盵注]蔡啟:《蔡寬夫詩話》,金濤聲、朱文彩:《李白資料匯編》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156頁。李白被處以長流,顯然是以其作為“謀亂”分子而予以懲罰的,在肅宗已作出這樣判定的情況下,恐很難有時人敢于公開為之剖白了。在李白長流夜郎方遇赦歸來之際,李璘案仍是當時重要而敏感的話題,他只有謹慎而策略地說明其入幕本非主動,或可為其冤做退一步的辯解,但其實李白之冤并不在此,而在于肅宗處理李璘事件時的虛偽與定罪的虛妄,[注]關于李白因“從璘入幕”引致的系獄、流放之冤,拙文《“從璘入幕”罪案與李白暮年的冤憤》(《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曾有分析闡釋。這應該不僅是李白心中明白的,也是時人雖知而不敢公開議論的。

        李璘東巡敗亡后,“從璘入幕”已成為李白心中的創(chuàng)痛,在流放歸來之際回憶這段經歷,無異于重撕尚未痊愈的舊傷。但是在寫作《經亂離后憶舊游書懷》時,他的這段經歷又是難以回避的,作為著名詩人,李白長流夜郎是為當時社會所關注的大事,而其原因即本于“從璘入幕”事,因此在地方太守設宴款待的場合,李白必須對當時人們的關注有所回應。他在詩中所敘,在抱冤的同時,復期表白自己的無辜與道義的無虧,故其對于李璘本人的態(tài)度,前后有所堅持,而對于入幕的過程,受集體記憶的框架影響,以及或當出于政治安全意識,乃有所改寫與重構。

        四、記憶重構與李白的政治追求及其精神品格

        李白的一生,對于參與現(xiàn)實政治有著強烈的熱望,“北上幽州”與“從璘入幕”是其政治生涯中兩次最為重要的活動。對于這兩次活動,李白在事發(fā)前后不同的作品中表述參差,這曾引起人們的疑惑乃至非議。尤其是“從璘入幕”事,不僅曾導致了李白政治上的災難,也給后世讀者認識李白其人其詩帶來了困惑。一些讀者竭力彌合其中的鑿枘不諧,如明人許學夷即說:“太白之從永王璘,出于迫脅,東坡嘗辯之矣。其《憶舊書懷》詩云:‘半夜水軍來,尋陽滿旌旃。空名適自誤,迫脅上樓船。徒賜五百金,棄之若浮云。辭官不受賞,翻謫夜郎天’是也?;蛞蕴住队劳鯑|巡歌》為累?!稏|巡歌》十一首,第九首昔人辯其為偽,其他篇篇規(guī)諷,無一語許其僭竊,乃以為太白累也?!盵注]許學夷:《詩源辯體》,杜維沫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第208頁。清人潘德輿也說:“按太白于永王璘一案,千古物議之所叢集;詩以教人忠孝為先,此事不辨,亦安用詩圣為哉?……白后為《宋中丞自薦表》云:‘避地廬山,遇永王東巡脅行,中道奔走?!帧稇浥f游書懷》詩云:‘仆臥香爐頂,餐霞漱流泉。半夜水軍來,尋陽滿旌旃??彰m自誤,迫脅上樓船。徒賜五百金,棄之如浮云。辭官不受賞,翻謫夜郎天?!蛎{而來,逃而去,辭官棄金,未汗爵賞,白之行跡,可以昭告天下矣?!^太白《永王東巡歌》曰:‘二帝巡游俱未還,五陵松柏使人哀?!衷疲骸巷L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翘字毖詵|下之非,而勸以西上勤王,擁衛(wèi)二帝,與永王如冰炭之不相入。迫脅之困,逃去之勇,均于此可見。而淺者非加以詆訶,則為之文飾,蒙冤不洗,而徒日誦其詩,以為神品,又何賴有此知音哉?為之三嘆。”[注]潘德輿:《養(yǎng)一齋李杜詩話》,郭紹虞選編:《清詩話續(xù)編》,富壽蓀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177-2179頁。但也有人從李白的識見乃至人品角度提出了批評,如明人瞿佑《歸田詩話》云:“老杜詩識君臣上下,……太白作《上皇西巡歌》《永王東巡歌》,略無上下之分。二公雖齊名,見趣不同如此?!盵注]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xù)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236頁。而蘇轍語更尖刻:“李太白詩類其為人,駿發(fā)豪放,華而不實。好事喜名,而不知義理之所在也?!劳鯇⒏`據(jù)江淮,白起而從之不疑,遂以放死。今觀其詩,固然。唐詩人李、杜稱首,今其詩皆在。杜有好義之心,白所不及也?!盵注]金濤聲、朱文彩:《李白資料匯編》上冊,第171頁。由此可見,合理闡釋李白《經亂離后憶舊游書懷》中有關其身世經歷的自我記憶與此前詩歌記述上的參差,對于正確地認識李白其人其詩至為重要。

        李白“北上幽州”與“從璘入幕”之自我記憶的變化與重構,上文已從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關系的角度,略作解說。其實,除了上述因素外,李白對此兩段經歷的記憶重構,還與其暮年渴望報效國家的政治熱情與企望有很大關系。

        后世常將《經亂離后憶舊游書懷》一詩與杜甫《北征》相提并論,但又從敘事的角度為李白敘述“失真”而感到遺憾,以為在這一點上,李白不及杜甫敘事具有“詩史”品格。實際上,這是沒有看到二詩在目的與功用上的區(qū)別。清人陳僅曾以“文體”之別論二者不同云:“太白《經亂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詩,書體也;少陵《北征》詩,記體也?!盵注]陳僅:《竹林答問》,《清詩話續(xù)編》,第2229頁。如就不同文體的功用而言,“夫書者,舒也,舒布其言而陳之簡牘也”;“記者,紀事之文也”。[注]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第128、145頁。從這一點來看,李白這首詩雖多敘事,但其目的卻在于陳情,尤其詩的末尾部分敘交誼、憂時局,更是全詩的結穴處:

        良牧稱神明,深仁恤交道。一忝青云客,三登黃鶴樓。顧慚禰處士,虛對鸚鵡洲?![君荊山作,江鮑堪動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逸興橫素襟,無時不招尋。朱門擁虎士,列戟何森森。剪鑿竹石開,縈流漲清深。登樓坐水閣,吐論多英音。片辭貴白璧,一諾輕黃金。謂我不愧君,青鳥明丹心。五色云間鵲,飛鳴天上來。傳聞赦書至,卻放夜郎回。暖氣變寒谷,炎煙無死灰。君登鳳池去,勿棄賈生才。桀犬尚吠堯,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旌旆夾西山,黃河當中流。連雞不得進,飲馬空夷猶。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頭。

        “君登鳳凰池,勿棄賈生才”之句表明,遇赦方歸的李白,心中還抱著再受朝廷重用的期望,他希望韋良宰這位將登鳳池的舊友,能夠歸朝薦賢,使他能如遭貶的賈誼那樣重入宣室。而李白之所以希望得到重用,如其詩中所言,乃因時局尚是“桀犬尚吠堯,匈奴笑千秋”,致其憂心國事而至于“中夜四五嘆”,正是希圖自己能對朝政有所補益,他在回溯往事時以天才的自負重塑了理性的自我政治形象,表明自己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更是本著“安社稷”之心而入李璘幕府。李白之報國熱忱,于此可見。

        因此,李白在《經亂離后憶舊游書懷》中圍繞“北上幽州”與“從璘入幕”二事之經歷的記憶重構,是有著特殊的原因的。李白雖經長流之冤,但遇赦歸來,報國之赤誠未改,為了實現(xiàn)其報國之愿望,他在回憶自己身世經歷時,有意無意之中對某些記憶做出改造與重構。對于當時的李白而言,回顧既往,記錄前塵,實在是一種令人尷尬的往事追憶。千載之下審視這一問題,我們自應顧及當時特殊的情境,對李白的自我身世記憶之重構,給予充分的理解并做出公正的評價。

        猜你喜歡
        記憶
        記憶的永恒
        記憶樹
        在水一方 相城的非遺記憶
        華人時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44
        夏天的記憶
        穿越四十年的高考記憶
        華人時刊(2017年13期)2017-11-09 05:38:52
        記憶中的他們
        端午記憶
        絲綢之路(2016年9期)2016-05-14 14:36:33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記憶翻新
        海外文摘(2016年4期)2016-04-15 22:28:55
        亚洲免费av第一区第二区|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夜色| 国产AV秘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天堂av社区久久| 少妇高潮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2021| 乱子伦视频在线看| 国产日韩欧美亚洲精品中字| 亚洲色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牛仔裤人妻痴汉电车中文字幕| 桃色一区一区三区蜜桃视频| 色欲欲www成人网站| 大地资源在线播放观看mv| 亚洲精品国产老熟女久久| 国产av一区二区日夜精品剧情| 老熟女富婆激情刺激对白| 超碰cao已满18进入离开官网|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聊天app| 欧美日韩在线免费看| 秀人网嫩模李梓熙大尺度| 精品人妻69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亚洲日韩成人无码|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中国老太婆bb无套内射| 美女大量吞精在线观看456| 久久国产精品岛国搬运工| 在线免费观看蜜桃视频| 久久久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久久| 久久香蕉成人免费大片| 极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强d乱码中文字幕熟女免费|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蜜桃| 亚洲AV日韩AV无码A一区|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 在厨房被c到高潮a毛片奶水| 人妻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40分钟永久免费又黄又粗|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剧情| 久久黄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