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傳統(tǒng)花鳥畫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尤其是明代中晚期,形成了以邊文進、呂紀為代表的院體工筆畫,以徐渭、陳淳為代表的水墨寫意畫,以周之冕為代表的“勾花點葉”小寫意畫三大體系。其中,水墨寫意畫和“勾花點葉”小寫意畫對后世影響深遠。
周之冕在《杏花錦雞圖》畫中自題:“萬歷壬寅秋暮寫,汝南周之冕。”鈐“周之冕印”白文方印?!叭f歷壬寅”即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由此可斷,此作為畫家晚期作品。在畫面中,畫家表現(xiàn)了繁花似錦的春天。山石間,一株蒼古的杏樹挺拔向上,老干虬曲、彎直交錯,一樹杏花開得正艷。古杏旁,數(shù)枝紫色辛夷花昂首怒放,與對面數(shù)枝嫵媚盛開的鮮紅山茶花遙相呼應,將杏樹映襯得古拙爛漫。山坡上,兩株蝴蝶花伸展著綠葉,沐浴在春天的微風中。山石上下,一對錦雞感受著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雌錦雞憩于山石之上,望著燦爛的杏花。雄錦雞立于古杏樹與山茶花之間,回首翹尾,目視舒美的蝴蝶花,沉浸在五彩繽紛的世界里。
在周之冕的繪畫中,“勾花點葉”法體現(xiàn)了其繪畫審美路徑。明代姜紹書說:“吳郡自沈啟南(沈周)之后無如陳道復(陳淳)、陸叔平(陸治),然道復妙而不真,叔平真而不妙,周之冕能兼撮二子之長?!标惔尽㈥懼味际敲鞔嫾?,陳淳善寫意畫,陸治善工筆畫。在姜紹書看來,陳淳的寫意畫頗具妙趣,但不太真實;而陸治的工筆畫太過真實,而缺少妙趣;周之冕則取兩者之長,進而融會貫通。也就是說,周之冕“勾花點葉”法的形成是借鑒了陳淳和陸治的畫法。其實,在“真”“妙”之間,周之冕更多取向于繪畫的“生意”。對花鳥畫創(chuàng)作來說,“生意”就是要表現(xiàn)花鳥世界的勃勃生機和內(nèi)在的生命活力。為追求繪畫的“生意”,周之冕對“家畜各種禽鳥,詳其飲啄飛止,故動筆有生意”(《嘉慶蘇州府志·畫史會要》)。他在家里養(yǎng)了許多花和鳥禽,仔細觀察它們的各種形態(tài)。因此,花鳥在他的筆下被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此幅《杏花錦雞圖》正是其寫生所得,在畫法上是典型的“勾花點葉”法。
這幅《杏花錦雞圖》是周之冕的成熟之作。在寫意畫法上,此作不同于林良、徐渭、陳淳的水墨大寫意,而是趨向于設(shè)色;在工筆畫法上,又區(qū)別于邊文進、呂紀、陸治的院體細致畫法,趨向于粗放;在寫意和工筆之間,又能有機協(xié)調(diào)線、色、墨等元素,使其相互交融,形成和諧的主體。圖中杏花、茶花、辛夷花、蝴蝶花等以墨線勾出,再施染色彩。花葉除蝴蝶花用墨線雙鉤外,皆以寫意畫法繪出,然后再用墨線勾葉筋,唯野花用沒骨法表現(xiàn)。畫中杏樹樹干先以粗筆勾勒,后進行擦染,山石、土坡同樣先勾后染。一對錦雞以工筆畫法繪成,顯得朱腹白羽、神態(tài)可掬。整個畫面下實上虛,筆法簡練,色墨和諧,盡管蒼古的杏樹占據(jù)了大半個畫面,但不顯沉悶。錦雞的朱腹、紅腿、白羽在群花中顯得非常醒目,增添了畫面的靈動感。
祥和如意是周之冕最愛表達的思想情懷,其傳世作品大多反映的是這類主題。他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熟悉平民百姓對祥和如意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他的作品表現(xiàn)出雅俗共賞的審美意蘊,以此迎合普通百姓追求和諧與平安的美好愿望?!缎踊ㄥ\雞圖》所表現(xiàn)的主題正是“吉祥如意”?!凹笔恰半u”的諧音,“杏”是“興”的諧音,吉祥興旺也是當時人們的美好期望。
《初刻拍案驚奇》中有這樣的描寫:“引進幾重門戶,里頭房室甚是幽靜清雅。但見明窗凈幾,錦帳文茵。庭前有數(shù)種盒花,座內(nèi)有幾張素椅。壁間紙畫周之冕,桌上砂壺時大彬。窄小蝸居,雖非富貴王侯宅;清閑螺徑,也異尋常百姓家……”可見,當時普通人家壁間懸掛周之冕的作品已成時尚。
《杏花錦雞圖》明.周之冕 絹本設(shè)色 157.8cm×83.5cm 蘇州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