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琛
古人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古人最早觀察到的天體,莫過于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了,故古人將這七顆天體稱為“七曜”或“七政”。在西方,與之相對應(yīng)的則是有關(guān)星期的命名,如星期天為日曜日,星期一為月曜日等。
“七曜”中最重要的是“日”。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以“日”與人類的生活休戚相關(guān)。中國從夏代起就設(shè)立了占日之官,名曰羲和。甲骨文中已有關(guān)于太陽黑子及日食的記載。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代對“日”的認識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曾出現(xiàn)過由“十日并出”到“十日代出”的神話。據(jù)《淮南子》記載,相傳堯之時十個太陽一起跑了出來,曬得草木、莊稼都枯焦了,野獸也到處為害,而民無所食。于是后羿射落了九個太陽,人們的生活才得以安定下來。這是上古時代的人們對天氣炎熱原因的一種推測。上古確實有一段時期天氣炎熱并爆發(fā)了洪水,于是后世便有了“后羿射日”及“鯀禹治水”的神話。繼“十日并出”之后是“十日代出”?!渡胶=?jīng)》記載:“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意思是說,十個太陽都居住在扶桑樹上,它們不是一起出來,而是依次而行,一天一個,輪流值日。這種說法雖然仍帶有明顯的神話色彩,但成為中國古代“天干”概念的由來。古人以十日為一旬,并給每天的太陽取一個不同的名字,這便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天干了。
“月”又稱月亮或太陰,是亮度僅次于太陽的天體。一提月亮,人們便會想到“嫦娥奔月”的傳說,中國發(fā)射的月亮探測器也以“嫦娥”命名。其說最早見于《淮南子》:“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托身于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眾鸺存隙?。因為嫦娥有“偷竊”行為,所以古人便讓她入月后化為蟾蜍。但蟾蜍的形象實在太丑陋了,故自晉代以后蟾蜍又變成了玉兔,唐代開始又讓月中生桂,吳剛伐之。而嫦娥也已獨立出現(xiàn),并成為月宮中一個與玉兔和吳剛為鄰的美麗而寂寞的女子。與“十日”神話相似,《山海經(jīng)》中也有月神常儀(又作常羲、常義)生十二月之說,也是每夜出來一個,于是后人便分別為它們?nèi)∶?、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便是十二地支的由來。實際上月亮只有一個,是地球的衛(wèi)星,它本身不能發(fā)光,靠反射太陽的光以照亮地球的夜空。隨著人類登上月球,今天的人們對月球已不再感到神秘了。
金星是僅次于日、月的第三顆最亮的天體。因其光色銀白,亮度很強,故又稱明星、太白?!对娊?jīng)》中“子興視夜,明星有燦”“昏以為期,明星煌煌”,所說的便是金星。又因為此星黎明時分見于東方,黃昏時分見于西方,故又稱“啟明”“長庚”?!对娊?jīng)》中所說的“東有啟明,西有長庚”,便是指金星。
木星古名歲星,或簡稱“歲”。此星約12年(實為11.8622年)繞太陽一周,故在戰(zhàn)國時期曾被用來紀年,即所謂“歲星紀年法”。其大致的方法是將木星所行經(jīng)的星空區(qū)域劃為12份,各命以名,人們便根據(jù)木星每年所處的位置來確定年份。木星的體積很大,約為地球的1300倍。1995年,一顆彗星與木星相撞,在木星上留下的痕跡足有地球那么大。
水星一名辰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小而又距離太陽最近的一顆行星。由于離太陽近,所以其光芒常被陽光所淹沒,只有在日出前50分鐘或日落后50分鐘才能清楚地觀察到。因此,先秦典籍中談到天象時所說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恒星中的定星(即營室)。
火星古名熒惑,因其隱現(xiàn)不定,令人迷惑故也?!妒酚洝分械摹盎鸱甘亟恰薄盁苫笫小币约啊墩摵狻分械摹盁苫笫匦摹?,皆指火星。但在許多情況下,古代文獻中的“火”卻是指恒星中的“大火”,亦即心宿。如《詩經(jīng)·七月》之“七月流火”,其中的“火”即指大火星,此星在夏歷的五月黃昏時分出現(xiàn)在天空正南,六七月份就開始偏西了。故“七月流火”的意思是說:自七月份開始,隨著大火星的西移,天氣已開始轉(zhuǎn)涼了。
土星古名鎮(zhèn)星或填星,約28年(實為29.45年)繞太陽一周,似每年在鎮(zhèn)守或填充二十八宿中的一宿,故而得名?!妒酚洝匪f的“太歲在甲寅,鎮(zhèn)星在東壁”以及“歷斗之會以定填星之位”,都是指土星。土星的大小僅次于木星,且有一圈美麗的光環(huán)圍繞,是很容易識別的。
以上是對“七曜”的簡單介紹。了解一下“七曜”,不但可以增長古代天文學(xué)的知識,而且對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也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