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英俊
山東省寧津縣人民醫(yī)院內(nèi)五科,山東寧津 253400
腦卒中包括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腦卒中是由腦血管循環(huán)障礙和大腦半球或腦干中持續(xù)的局灶性功能缺陷引起的,早期實施康復治療和鍛煉是降低腦卒中患者致殘率的關鍵所在[1-2]。該研究納入該院100例2017年2月—2018年6月腦卒中患者。分析了超早期介入康復對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報道如下。
納入該院100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組,其中,對照組年齡 43~78 歲,平均(55.17±4.43)歲。肌力分級 I級 36 例,Ⅱ級14例。男30例、女20例。腦梗死34例,腦出血16例;觀察組年齡 43~6歲,平均(55.56±4.89)歲。 肌力分級 I級35例,Ⅱ級15例。男29例、女21例。腦梗死35例,腦出血15例。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所選病例經(jīng)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時間介入康復治療,常規(guī)在1周后進行康復鍛煉。
觀察組則采取超早期介入康復。在發(fā)病后24 h內(nèi)進行康復鍛煉。①家庭和患者健康教育。由于中風的發(fā)作是突然和嚴重的,對中風患者的治療和預后知之甚少,這加劇了中風患者的焦慮。醫(yī)務人員應詳細說明卒中患者的疾病相關知識,治療方法和康復方法,以便卒中患者能夠了解康復干預措施和具體程序,以提高卒中依從性和治療信心。②患者的情緒管理。中風的一般情節(jié)是突然的。中風患者面臨突然的打擊,容易出現(xiàn)焦慮,恐懼,抑郁等負面情緒。醫(yī)務人員應注意中風患者的主要情緒問題,即態(tài)度和尷尬,對中風患者的護理,積極與中風患者溝通,獲得中風患者的信任,減少中風患者的焦慮和焦慮。③康復訓練。指導臥床休息患者康復。由于臥床休息時間延長,中風患者易發(fā)生肢體僵硬,靜脈血栓形成,褥瘡等。護士經(jīng)常幫助中風患者為無法自由控制肢體的中風患者移動關節(jié)和被動活動。定期幫助中風患者翻身,改變姿勢,擦拭皮膚,防止壓瘡。在訓練期間,中風患者應該有正確的訓練方法,并在身體重心移動時調(diào)整姿勢。在培訓過程中,醫(yī)務人員應密切觀察腦卒中患者的一般情況,并逐步有序地進行培訓。④培養(yǎng)日常生活能力。指導和訓練中風患者穿衣、洗臉、刷牙、梳理頭發(fā)、吃飯、去洗手間等,每天練習2次。每次完成一個,鼓勵患者使其增加自信。
比較兩組效果;肢體功能改善的時間、其他時間指標;治療前后患者NHISS評分、BI指數(shù)、FMA評分;后遺癥發(fā)生率。
顯效:NHISS評分、BI指數(shù)、FMA評分改善50%以上,癥狀體征消失;有效:NHISS評分、BI指數(shù)、FMA評分等改善25%~50%;無效:NHISS評分、BI指數(shù)、FMA評分改善的幅度低于25%。效果=顯效、有效百分率之和[3]。
采取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 表示,行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療效相對高于對照組 (χ2=6.023,P<0.05)。 其中,對照組顯效25例,有效15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是40例(80.00%)。觀察組顯效34例,有效16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是50例(100.00%)。
治療前兩組NHISS評分、BI指數(shù)、FMA評分相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NHISS評分、BI指數(shù)、FMA評分變化幅度更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 1。
表1 治療前后 NHISS 評分、BI指數(shù)、FMA 評分比較[(±s),分]
表1 治療前后 NHISS 評分、BI指數(shù)、FMA 評分比較[(±s),分]
組別 時間 N H I S S評分 B I指數(shù) F M A評分觀察組(n=5 0)對照組(n=5 0)觀察組前后對照組前后兩組干預前兩組干預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t值/P值t值/P值t值/P值2 1.1 6±2.3 4 7.2 4±1.2 1 2 1.1 3±2.9 3 1 4.1 3±2.4 4 6.5 8 7/0.0 0 0 4.1 5 5/0.0 0 0 0.4 2 4/0.5 2 3 5.5 2 4/0.0 0 0 3 4.5 7±1.2 1 7 8.2 4±3.9 6 3 4.2 1±1.2 6 6 8.2 1±2.2 6 9.5 5 6/0.0 0 0 7.2 4 7/0.0 0 0 0.5 2 4/0.4 1 3 7.9 2 4/0.0 0 0 5 2.2 1±2.4 6 9 0.2 5±2.3 1 5 2.1 3±2.9 6 6 8.1 3±2.7 7 9.2 1 4/0.0 0 0 7.0 1 3/0.0 0 0 0.1 4 5/0.7 8 8 7.0 2 1/0.0 0 0
觀察組肢體功能改善的時間、其他時間指標更好(t=6.981,11.023,P<0.05),觀察組肢體功能改善的時間、其他時間指標分別是(25.21±2.25)d 和(16.11±2.62)d、(20.11±2.66)d,對照組肢體功能改善的時間、其他時間指標分別是(30.25±2.67)d 和(19.57±2.91)d、(25.11±2.68)d。
觀察組后遺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χ2=5.922,P<0.05),觀察組有3例后遺癥,對照組有8例后遺癥。
腦卒中是中老年人中較常見疾病,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高,是導致患者致殘的主要原因。伴有偏癱的腦卒中患者通常具有不可逆的運動神經(jīng)元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通過簡單地應用藥物治療很難恢復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肢體運動功能[4-5]。腦卒中發(fā)生率高,傳統(tǒng)在積極就醫(yī)的基礎上,輔以常規(guī)干預措施,雖然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但并不令人滿意[6-9]。早期干預可以幫助減少殘疾并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同時,心理干預可以緩解負面情緒,幫助患者建立抗病信心,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對抗疾病。腦卒中患者的超早期干預可以促進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可塑性,修復受損組織和器官,通過建立側(cè)支循環(huán)增加病變區(qū)域的血液供應,并重組和補償腦細胞功能。康復訓練還可以預防和減少各種并發(fā)癥,如肌肉萎縮,肩手綜合征等,并提高治療效果[10-14]。
該研究中,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時間介入康復治療,觀察組則采取超早期介入康復。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療效100.00%高于對照組(MA 評分相近,P>0.05);治療后觀察組 NHISS 評分、BI指數(shù)、FMA 評分分別是(7.24±1.21)分、78.24±3.96)分、(90.25±2.31)分,觀察組變化幅度更大(P<0.05)。觀察組肢體功能改善的時間、其他時間指標分別是(25.21±2.25)d 和(16.11±2.62)d、(20.11±2.66)d,觀察組各項指標更好(t=6.981、11.023,P<0.05)。 觀察組后遺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χ2=5.922,P<0.05),觀察組有 3例后遺癥,對照組有8例后遺癥。王祎[15]的研究也顯示康復治療介入時機對腦卒中患者預后的影響更好,對照組總有效78.00%,觀察組總有效率96.00%,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其早期介入后遺癥只有1例,而常規(guī)介入的后遺癥有10例與該研究結(jié)果相似。
綜上所述,超早期介入康復腦卒中的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以及肢體功能,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減少后遺癥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