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榮梅
30多年前,我結(jié)識了益陽籍著名女作家葉夢,她送我一本散文集《遍地巫風》,黃與黑的封面上,有“資水一條河”“遍地神話”“謠言季節(jié)”等字樣,這些是集子里面單篇散文的標題。
葉夢的童年,就是在蘭溪河邊的三里橋小鎮(zhèn)度過的。蘭溪河是資江的支流,離資江不過一里多地。“由拱橋往東去是制作經(jīng)營紙傘的作坊和貨棧。這條街上的油紙傘很有名,產(chǎn)品在這里集中,從資江里用船運到漢口、蕪湖、南京等地……除了金銀首飾,你能在三里橋這條街上買到城里能買到的一切。幾乎家家都經(jīng)商,戶戶都有房產(chǎn)……”在葉夢的筆下,三里橋當年的繁華真是了得。
資水河在葉夢的心中是不可代替的。她行走異鄉(xiāng),總是想念那條終年碧綠清澈的資水河。讀《蝴蝶子過河》時,我才知道,益陽人從前為何對泥鰍之類不屑一顧。益陽是魚米之鄉(xiāng),對于吃魚很有講究,喜歡吃資江河里的清水河魚,春鲇夏鯉,秋鯽冬鳊,還有益陽河里產(chǎn)的大鮭魚,連鰱魚、鳙魚、財魚都不愛吃,何況是滿田畈的小泥鰍呢?在《吃遍長街》里,一條15里商業(yè)長街,流動的都是美味小吃,三堡的“蘇楚江”糯米甜酒甜得迷人,二堡的盛光保米粉湯鮮味美,乾元宮的鹽燒餅金黃噴香,三圣殿的錠子糕糯香軟甜,等等,令人垂涎不已。這條商業(yè)長街就在資江北岸,岸邊已是高樓林立,那些益陽小吃,不知掩藏在哪條街巷的深處?古老的城墻還是那么黑沉沉地存在嗎?
后來,我第一次隨葉夢到她的生長地三里橋小鎮(zhèn)尋訪。她家祖居在蘭溪河石拱橋邊,橋西是紙燭鋪、待詔鋪、發(fā)粑粑鋪、飯鋪、煙葉子鋪,然后就是她家的中藥鋪,隔壁還有豆腐店、米粉館、雜貨鋪、油鹽南貨行等。葉夢在狹窄的街道慢慢前行,邊走邊指點著曾經(jīng)的街坊鄰居的鋪面所在。她的身影在一家家的木門、磚墻上掠過,時而停滯在一架貨柜前,她的雙手與一雙雙青筋突暴的枯槁的手握在了一起,用益陽方言招呼著。三里橋的街景似乎凝固了百年的光陰。
我追隨她身后,一路細致打量,抓拍她的表情,并猜想哪棟房子、哪個人物是她筆下的何種店鋪、什么人物。其實,我最想遇見的是賣麻香糕的店鋪,而走到街的盡頭卻也沒能如愿,不想?yún)s看到了資水河上的標志性建筑龍洲大橋。
龍洲大橋以湖南古代著名書院龍洲書院命名,書院舊址就在橋東側(cè)的龜臺山,曾經(jīng)規(guī)模盛大可與岳麓書院、石鼓書院比肩,現(xiàn)存有三五亭、洞源亭等舊跡,附近還有兔子山遺址公園,完整地保留了楚、秦、漢、三國東吳時期的遺跡遺存。
龍洲大橋西側(cè),有座七級寶塔鎮(zhèn)守江岸,在蒙蒙雨霧中顯得挺拔而凝重。塔基有碑刻題名“斗魁塔”,碑文顯示此塔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1873年重建。塔身八角七級,樓閣式花崗巖結(jié)構,30米高,魚尾狀上翹,底層朝西有門,內(nèi)有螺旋狀石梯可登塔頂??上чT已落鎖,不能登高攬勝。江北還有座三臺塔,二塔隔江相望,也是資江一大景觀。
來到河邊,看見一突兀巨石,像巨大的烏龜頭,鋪伸至河中。我撿拾幾塊小片石,往河面打起水漂,隨手從河里撈起幾個石頭,花紋都很漂亮,我也順勢感受一下資水的溫度與溫柔。
突然看見“三里橋安置小區(qū)”的字樣,我驚呼:養(yǎng)育了葉夢生命與靈魂的三里橋,還有那條蘭溪河,如今又是怎么的一番模樣了呢?
葉夢笑笑,不作言語;我也跟著笑笑,讓葉夢的資水河在我的記憶里繼續(xù)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