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華及影響力| 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MCA)邀請Virgil Abloh在2019年6月的“Figures of Speech”展覽上展出個人作品及合作項目。Virgil Abloh本人與AMO的設計總監(jiān)Samir Bantal共同為展覽制定了創(chuàng)意主題和敘述方式,并將借助MCA的整個四層空間進行展示。AMO提出的設計概念將圍繞著Virgil Abloh涉獵的領域展開,包括建筑、時裝、設計、音樂和藝術。
五顆種子| Estudio Guto Requena為巴黎Terminal 7俱樂部設計的這件裝置營造了一種數(shù)字化的夢幻氛圍——讓人們將憂愁拋卻腦后,沉浸于夢想與解脫之中。為此,設計師創(chuàng)作了一個占據整個舞池的巨大互動性雕塑。其靈感構思是在空間中種下五顆種子,種子生長成五棵樹冠枝丫交織在一起的參天大樹。結構設計應用參數(shù)化建模(電腦計算生成結構形態(tài)),模擬樹木的生長。設計最終形成了一個根莖狀的網絡,將來訪者籠罩其中。金屬樹狀網格由多種顏色變化的LED燈所照亮,使用靈活,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變換空間氛圍。
光色星系| 藝術家Roman De Giuli利用各種顏料、色素和液體創(chuàng)造了名為“光色星系”的流體藝術作品,并通過8K高清短片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這些流淌于紙上的美麗物質仿佛來自另一個星系,吸引我們進入一個不真實的幻想世界。“光色星系”的視頻配樂由Tristan Barton創(chuàng)作。
沉浸式體驗| 多學科設計工作室Ramus近日在悉尼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永久沉浸式作品,將光、水以及交互式藝術畫廊融為一體。沉浸式的體驗起始于空間中央25米長的數(shù)字畫布,它擁有8k分辨率,通過播放來自當?shù)睾腿蛩囆g家、動畫人以及電影人的數(shù)字藝術作品來全面地展示悉尼的光線律動。變化的光線圖像作為數(shù)字畫布的延伸,流動在天花板、墻壁以及空間中的水景當中,將畫布上的內容擴展至整個兩層高的大廳空間。13米高的圓柱形裝置能夠通過編程來呈現(xiàn)不同造型的瀑布,為整個空間賦予一種由光線、鐳射與投影帶來的優(yōu)雅與動感。
燈光 |Persone意式餐廳和酒吧位于新落成的W酒店的裙樓內,能夠俯瞰布里斯班北碼頭的沿岸美景。設計從傳統(tǒng)的意大利街巷中汲取靈感,為餐廳賦予了別具一格的氛圍。餐廳可同時為210位客人提供用餐環(huán)境,包括12間帶有藏酒室的私人包廂,以及帶有休閑區(qū)和餐飲區(qū)的戶外露臺酒吧。設計師通過燈光和精致的細節(jié)為餐廳賦予了一種頗具感染力的氛圍,無形中吸引了更多潛在的食客。
回響森林| 在與資生堂旅游零售及新加坡樟宜機場的合作下,TeamLab于近期開放的“星耀樟宜”展出了兩項最新作品。其中一項作品名為“回響森林”,是多感官藝術裝置Sense的一部分,目前已經可以在夜間的資生堂森林谷進行觀賞。森林谷和迷宮中的樹木看上去像自主地呼吸似的閃爍著耀眼的光芒。當人們從附近經過時,樹木的光線會改變顏色,同時,背景音也會隨著具體的顏色產生變化。每棵樹的光線會擴散到周圍的樹木,以同樣的方式,音樂聲也會在樹木之間持續(xù)地傳播。根據森林谷路徑兩側樹木高度的變化,背景音也會在音調上產生變化。如果光線從中心向外擴散,這意味著有人站在那里。這樣一來,人們也許會比平時更敏感地意識到同一空間內還有其他人的存在。
時間流逝的維度圖像| Vistas攝影系列由多次曝光拍攝的照片和對色彩及溶劑混合物高分辨率的掃描圖像構成,分別代表著對時間和空間的感知。從以前的景觀攝影作品開始,攝影師就一直尋求通過多次或長曝光來創(chuàng)作呈現(xiàn)時間流逝維度的圖像。這表明人們所感知的時間流逝,從本質上講更可能是另一種與眾不同的實體,與人們通常自然而然所感知的事物品質不同,目前人們還未能理解。同樣的,高分辨率給人們帶來了另一種維度——一種人類眼睛無法感知的微小空間。因此,攝影師試圖在這個微觀空間中探求他通常在景觀中所追尋的那種美學品質。
金礦| 藝術家Pejac延續(xù)一貫的獨特作風,近日在西班牙最古老的監(jiān)獄(Penitentiary Center of El Dueso)中完成了一系列藝術作品。這座監(jiān)獄位于Pejac的家鄉(xiāng)桑坦德,四周被沼澤環(huán)繞,能夠俯瞰到坎塔布里亞海。建筑于20世紀初便已建成,其所在的場地在歷史上曾是拿破侖修筑的軍用堡壘。藝術家對這樣一個特殊的場地進行了一次富有詩意的干預:他花費了11天的時間,以墻壁、庭院和走廊為“畫布”進行創(chuàng)作,最終完成了名為“金礦”(Gold Mine)的作品系列。該系列由3個單獨的作品構成,旨在傳達一種對人類生存訴求的關注:對逆境的反抗、對創(chuàng)造的需要,以及最重要的——留下痕跡的愿望。
來自設計師 Andrea Mangone 的一個創(chuàng)意,因為每隔一定時間,丟掉一把牙刷的作法,是一種巨大的浪費,所以設計師想到了更換刷頭,只更換刷頭的話,意味著每次扔掉的塑料后減少87%的浪費,Andrea 的這款設計,還有一個非常巧妙的金屬底座,牙刷的尾部嵌著磁鐵,刷完牙順手就能吸在底座上,非常方便和整潔。
美國Dreamlight石墨烯發(fā)熱睡眠眼罩。戴上它,一股溫熱的暖流涌向眼周,眼睛像享受了一場舒服的SPA,舒緩、放松。石墨烯助眠溫控系統(tǒng),依循人體睡眠生理節(jié)律適宜的溫度變化來制定溫控,3秒快速發(fā)熱,助力更快入睡。均衡發(fā)熱暖而不燙,半小時自動斷電。
德國的工作室Haus Otto 探索了用金屬絲制作低成本“一美元眼鏡”(One Dollar Glasses)的方式。他們研究了彈簧鋼、熱縮管以及聚碳酸酯鏡片等材料加工的多種可能性與局限性,同時將這些材料的成本控制在一美元以下。該項目不僅完成了性價比超高的眼鏡解決方案,同時也突出強調了人們用自己佩戴的眼鏡充分展示自己獨特個性的重要性。
Knack設計工作室設計了一款更加人性化的拐杖,比如把手處使用了圓環(huán)設計,方便多個角度發(fā)力,同時也能掛在手臂上;把手的材質為牛皮,即便是冬天也是很舒適;而拐杖的底座有著寬泛的支撐,直接站立在地面上也不會倒。
日本設計師 Kazuhiro Yamanaka 最近帶來的這款 A4 紙蠟燭,確實是一個非常棒的設計——主體是一張印刷著漸變色的 A4 紙,既美觀,又方便運輸,而蠟燭的功能,則是由一端的紐扣電池和超薄 LED 來實現(xiàn),當紐扣電池被包裹進來,就能接通開關,讓LED 點亮。
Helios Touch,一款高度自定義與方便完美結合的燈具產品,該產品采用模塊化設計,每一片六角結構都可以接入電源,任何兩塊都可以吸在一起并將兩塊的電路進行聯(lián)通。燈具實現(xiàn)觸摸開光,只要手劃過就能將燈點亮或者熄滅。
一年一度的耶路撒冷燈光節(jié)(Jerusalem Light Festival)近日上演。這一盛會匯聚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用精彩的燈光藝術作品點亮耶路撒冷老城的大街小巷,以燈光秀、3D動畫技術等巧妙呈現(xiàn)各種雕像、藝術裝置和表演,帶來一場場流光溢彩的視覺盛宴,讓神秘的耶路撒冷更添魅力!
在這個炎炎夏日,蒙特利爾Mont-Royal 大道上想要休憩一下的行人可以享受L’Aire裝置所提供的陰涼,這是一個處于Mont-Royal高原中心,能夠引發(fā)人們情感共鳴的空中裝置。設計者精心挑選了L’Aire這個名字,希望能夠反映出裝置所含的多重目的:一個讓行人聚集于此,休息、玩耍、欣賞作品趣味幾何形狀的區(qū)域。沿著傾斜高度方向安裝在Fleurs-de-Macadam廣場上,L’Aire由10個沐浴著夏日陽光、色彩繽紛的三角盒子構成,像是對抗著重力的大型風箏。裝置透明/非透明的雙重特征形成白天不斷移動的陰影區(qū)域。這是一個吸引旁觀者透過彩色棱鏡仰望天空的作品,它的存在也提醒著人們去享受此次此刻和擁抱愉悅、無憂無慮的時光。
項目位于法國凡爾賽Sceaux大道的軸線上,一個由擋土墻環(huán)繞的歷史悠久的池塘環(huán)境之中。池塘以前是凡爾賽宮噴泉的輔助設施,荒廢已久,草木叢生?,F(xiàn)如今的場地范圍包含一個四周封閉中心開敞的公共花園——étangs Gobert花園?;▓@家具就安裝在這個封閉空間的中心,設計正是受到這種內向性的啟發(fā),營造了一種既具公共氛圍又有親密感的環(huán)境。
項目地點位于上海南京西路嘉里中心,是Whatever Eyewear第一個實體店形象。設計策略是希望在尊重品牌已有產品元素和品牌魅力的基礎上,找到與之匹配的視覺空間表現(xiàn)方式。設計師通過對Whatever Eyewear 本身產品的特有細節(jié)特點研究,在整體店面的視覺形象的思考上,把Whatever Eyewear 轉化成一種具象的力,通過把這種力進行有形化轉換,形成店面中心的設計語言。
2019.6.15-9.1 | 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展覽基于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的館藏,從中精心挑選出103件作品,全面回顧畢加索創(chuàng)作生涯的前30年,力求呈現(xiàn)出畢加索從早期到中期的藝術成長經歷。此次展覽由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藏品總監(jiān)艾米利婭·菲利普策劃,囊括34件繪畫、14件雕塑以及55件紙上作品。這些創(chuàng)作于1893至1921年間的作品,共同展示了這位現(xiàn)代藝術史上最為大膽、最具原創(chuàng)性、最為多產的天才——畢加索的藝術創(chuàng)作的形成與演變過程。
2019.5.31-2019.7.1 | 故宮博物院
展覽共設三個展廳,以“精湛技藝”為主軸,沿著時間和主題兩條主線,進行多元視角的解讀。展覽集結了800余件藝術作品,最早的展品可追溯至明代。這些展品分別來自卡地亞、故宮博物院、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澳大利亞國立美術館、卡塔爾博物館、瑞士拉夏德芳國際鐘表博物館等。“有界之外:卡地亞·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復特展”是故宮博物院與卡地亞近年來合作成果的展示。展覽分為靈感中國、風范見證、時間技藝三個單元,將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同卡地亞所代表的近代跨越國界的創(chuàng)作結合,立體展現(xiàn)雙方聯(lián)合修復成果。通過展覽,希望能夠啟發(fā)觀眾在欣賞中西方珍寶藝術的同時,領略珍寶藝術所富有的美感,感受技藝與工匠精神的積淀,關注展品背后中西交融的歷史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