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強,劉 杰,劉志剛*
(深圳大學(xué) 醫(yī)學(xué)部,廣東 深圳 518000)
白酒通常是由淀粉或其他含有糖質(zhì)的原料經(jīng)過多種工序而獲得的蒸餾酒[1]。白酒不僅供日常飲用,也是一種重要的藥材,有活血通脈、助藥力、增進食欲等作用,如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記載的瓜蔞薤白白酒湯是中醫(yī)治療胸痹的著名方劑,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也證實瓜蔞薤白白酒湯對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具有保護作用[2]、對冠心病的治療也有很好的效果[3]。醬香型白酒為中國白酒典型的白酒香型之一,其獨特的制酒工藝造就了獨特的風(fēng)味[4]。據(jù)文獻報道,醬香型白酒含有多種吡嗪類化合物,其含量高達63.6 mg/L[5],遠高于普通白酒。人類使用香料作為增味劑具有悠久的歷史,近年研究表明,吡嗪類化合物存在于多種香料中[6];同時,研究顯示部分吡嗪類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如含吡嗪環(huán)的噻唑啉、噻唑烷酮具有優(yōu)秀的抗菌作用[7]、川芎嗪對紅藻氨酸誘導(dǎo)的大鼠海馬興奮性毒性具有保護作用[8]、可保護大鼠大腦免受缺血再灌注損傷[9]及改善體內(nèi)的肝臟炎癥[10]等。
在炎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會伴隨著一系列的理化性質(zhì)的改變,如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等含量變化[11-12],同時花生四烯酸代謝通路中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E2,PGE2)也在炎癥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13]。有研究顯示,誘異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通??捎杉毎蜃雍臀⑸飪?nèi)毒素等炎性物質(zhì)誘導(dǎo)表達,從而產(chǎn)生持續(xù)高水平的NO[14];同樣的,前列腺素E2(PGE2)是由花生四烯酸通過環(huán)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產(chǎn)生[15];細胞因子TNF-α、白細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與PGE2均為引起炎性反應(yīng)的關(guān)鍵因子;而血紅素氧合酶(heme oxygenase-1,HO-1)的表達上調(diào)可抑制多種免疫效應(yīng)功能[16]。
醬香型白酒中含有多種吡嗪類物質(zhì),其中三甲基吡嗪、四甲基吡嗪含量較高[17],但由于乙醇、水及其他物質(zhì)的存在,其相關(guān)生物活性研究鮮有報道。因此,本實驗建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誘導(dǎo)RAW264.7細胞炎癥模型,并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測定細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白細胞介素-6(IL-6)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含量,進而檢測誘導(dǎo)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環(huán)氧化酶-2(COX-2)、血紅素加氧酶-1(HO-1)、白細胞介素-1(IL-1)、IL-6、TNF-α的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mRNA)的表達及對花生四烯酸代謝通路中與有關(guān)生成前列腺素E2(PGE2)關(guān)鍵酶的影響,研究吡嗪類化合物對炎癥模型中誘導(dǎo)型合酶iNOS及相關(guān)炎癥因子的變化等,探討其抗炎機制。
小鼠巨噬細胞RAW264.7細胞株:美國ATCC公司;醬香型白酒(53度):貴州茅臺集團;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美國Sigma公司;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xiàn)BS)、磷酸鹽緩沖液(phosphatesalinebuffer,PBS):廣州瑞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PMI1640培養(yǎng)基:美國HyClone公司;0.25%胰蛋白酶:美國Gibco公司;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試劑盒:碧云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SYBR@PrimeScriptTM逆轉(zhuǎn)錄聚合酶鏈反應(yīng)(reversetranscriptase-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試劑盒:大連TaKaRa公司;活細胞計數(shù)試劑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佰易聚生物商城;2-甲基-3-丙基吡嗪、2,5-二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2,3-二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2-乙基-3-甲基吡嗪、2-丁基-3-甲基吡嗪、2-異丁基-3-甲基吡嗪、2,3,5,6-四甲基吡嗪、2-乙基-3,5-二吡嗪、2-丙基吡嗪、2,3-二乙基-5-甲基吡嗪、2,3-二乙基-5-甲基吡嗪、2,3-二甲基-5-異丙基吡嗪:阿拉丁試劑有限公司。
SW-CJ-IC型超凈工作臺:蘇州安泰空氣技術(shù)有限公司;INCO2108 型CO2培養(yǎng)箱:德國Memmert公司;TECAN infiniteM200多功能酶標儀:美國ThermoFisherScientific公司;2K15型低溫高速離心機:美國Sigma公司;R2487高效液相色譜(highperformance liquidchromatography,HPLC):美國Waters公司;Agilent 1200液質(zhì)聯(lián)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美國Agilent公司;Epics Altra型流式細胞儀:美國Beckman公司。
1.3.1 醬香型白酒中非乙醇類物質(zhì)的提取及吡嗪類溶液的配制
250 mL分液漏斗中加入50 mL白酒、20 mL水和90 mL氯仿,振蕩搖勻、靜置,分離氯仿層,重復(fù)3次,合并氯仿層。用旋轉(zhuǎn)蒸發(fā)儀(4℃)除去氯仿獲得有機層化合物。真空凍干水層得水層化合物,合并有機層及水層化合物為酒中非乙醇類物質(zhì)(Jiu non-ethanol,JNE),-20℃避光保存。參照文獻方法,利用液質(zhì)聯(lián)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法檢測酒中非乙醇類物質(zhì)(JNE)[18],用高效液相色譜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檢測酒中吡嗪類化合物的含量[19]。吡嗪類化合物及酒中非乙醇類物質(zhì)(JNE)溶于PBS,初始質(zhì)量濃度為10 mg/mL,-20℃避光保存?zhèn)溆谩?/p>
1.3.2 細胞培養(yǎng)
RAW264.7細胞培養(yǎng)于含有10%FBS的RPMI 1640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于37℃、5%CO2、90%相對濕度的培養(yǎng)箱內(nèi)[20]。將細胞濃度調(diào)整為2×105個/mL,并按100 μL/孔接種于96孔板中,在細胞培養(yǎng)板中分別加入0.01 mg的吡嗪類化合物及酒中非乙醇類物質(zhì)(JNE),終質(zhì)量濃度為0.10 mg/mL,將處理好的96孔細胞培養(yǎng)板置于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4 h后,每孔加入0.1 μg的LPS,終質(zhì)量濃度為1.0 mg/L,置于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4 h,CCK-8檢測細胞活力。
將細胞濃度調(diào)整為2×105個/mL,并按100 μL/孔接種于96孔板中,將實驗分為6組:①正常組:正常培養(yǎng),未對細胞做任何處理;②LPS組:細胞在96孔細胞培養(yǎng)板中培養(yǎng)24 h后,加入0.4 μg/孔,終質(zhì)量濃度為2.0 mg/L的LPS培養(yǎng)6 h;③酒精+LPS組:96孔細胞培養(yǎng)板中加入0.024 mg乙醇∶水(53∶47,V/V),終質(zhì)量濃度為0.24 mg/mL,將處理好的96孔細胞培養(yǎng)板置于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4 h后,加入0.4 μg/孔,終質(zhì)量濃度為2.0 mg/L的LPS培養(yǎng)6 h;④白酒+LPS組:96孔細胞培養(yǎng)板中加入0.024 mg白酒,終質(zhì)量濃度為0.24 mg/mL,將處理好的96孔細胞培養(yǎng)板置于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4 h后,加入0.4 μg/孔,終質(zhì)量濃度為2.0 mg/L的LPS培養(yǎng)6 h;⑤JNE+LPS組:96孔細胞培養(yǎng)板中加入0.024 mg酒中非乙醇類物質(zhì)(JNE),終質(zhì)量濃度為0.24 mg/mL,將處理好的96孔細胞培養(yǎng)板置于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4 h后,加入0.4 μg/孔,終質(zhì)量濃度為2.0 mg/L的LPS培養(yǎng)6 h;⑥吡嗪化合物-5(Biqin-5,BQ-5)+LPS組:96孔細胞培養(yǎng)板中加入0.024 mg BQ-5,終質(zhì)量濃度為0.24 mg/mL,將處理好的96孔細胞培養(yǎng)板置于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4h后,加入0.4μg/孔,終質(zhì)量濃度為2.0mg/L的LPS培養(yǎng)6 h。CCK-8檢測化合物對細胞活力的影響及流式細胞術(shù)檢測細胞凋亡的情況[21]。采用ELISA試劑盒測定NO、IL-1、IL-6、TNF-α等相關(guān)炎癥因子及PGE2濃度[22]。細胞裂解后收集裂解物,提取RNA,采用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yīng)(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測定iNOS、COX-2、HO-1、IL-1、IL-6、TNF-α等基因表達的量。
1.3.3 RNA提取及cDNA的合成
將細胞濃度調(diào)整為2×105個/mL,并按2 mL/孔接種于6孔板中,在細胞培養(yǎng)板中分別加入0.48 mg的白酒、BQ-5、JNE和乙醇∶水(53∶47,V/V),終質(zhì)量濃度為0.24 mg/mL,將處理好的6孔細胞培養(yǎng)板置于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4 h后每孔加入4 μg的LPS,終質(zhì)量濃度為2.0 mg/L,置于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6 h后,取出6孔板,將孔內(nèi)的培養(yǎng)基吸出,并加入0.50 mL Biozol Reagent裂解細胞,收集細胞裂解液于2.0 mL離心管,室溫靜置2 min后加入0.10 mL氯仿,劇烈振蕩15 s混勻,靜置3 min。在4 ℃、12 000×g條件下離心4 min,取上層水相加入等量異丙醇,漩渦振蕩,室溫放置10 min;12 000×g條件下離心10min,棄上清,沉淀中加入1.0mL體積分數(shù)為75%乙醇洗滌,室溫干燥后加入30 μL的焦碳酸二乙酯(diethyl pyrocarbonate,DEPC)水溶解即得總RNA,其OD260nm/280nm值為1.8~2.0?;パa脫氧核糖核酸(complementarydeoxyribonucleic acid,cDNA)的合成按SYBR@PrimeScriptTMRT-PCR試劑盒操作說明進行,產(chǎn)物保存于-20℃,備測。
1.3.4 PCR擴增
iNOS、COX-2、HO-1、IL-1、IL-6、TNF-α和β-肌動蛋白(β-actin)cDNA參照GenBank中公布的序列,利用Primer5.0軟件設(shè)計引物,由吉賽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廣州)合成。PCR擴增具體實驗采用總反應(yīng)體積10.0 μL體系:SYBR-Premix ExTaqTMⅡ 5 μL,10 μmol/L由吉賽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合成的上述7種蛋白的cDNA引物2.0 μL,cDNA模版1.0 μL,雙蒸水2.0 μL。PCR反應(yīng)條件:預(yù)變性95℃10 s,變性95℃5 s,熒光檢測72 ℃ 10 s,40個循環(huán)。
1.3.5 數(shù)據(jù)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8軟件進行統(tǒng)計。對陰性對照和陽性對照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BQ-5處理效應(yīng)進行回歸分析。P<0.05表明具有顯著差異,P<0.01表明具有極顯著差異,結(jié)果均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
對不同的吡嗪類化合物單體以一定濃度加入細胞培養(yǎng)液中,用CCK-8檢測細胞活性。結(jié)果顯示,吡嗪類化合物質(zhì)量濃度低于0.35mg/mL時,細胞增殖能力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表明吡嗪類化合物的濃度在一定范圍內(nèi)對細胞無明顯毒性(以下研究吡嗪類化合物質(zhì)量濃度均<0.35 mg/mL)。此外,0.10 mg/mL的吡嗪類化合物與RAW264.7細胞共培養(yǎng)24 h后,加入0.1 μg/孔,終質(zhì)量濃度為1.0 mg/L的LPS培養(yǎng)4 h,CCK8檢測細胞增殖,用正常細胞不做任何處理作為空白對照,LPS作為陽性對照。結(jié)果見表1。
表1 吡嗪類化合物對RAW264.7細胞增殖能力影響Table 1 Effect of pyrazines on proliferation of RAW264.7 cells
由表1可知,相比于對照(Control)組,LPS組細胞增殖顯著降低(P<0.05),細胞凋亡率為18.9%,上升18.9%。而相比于LPS組,與BQ-5、BQ-9、BQ-10共培養(yǎng)24 h后,細胞凋亡率明顯降低(P<0.05)。其他吡嗪類化合物則對細胞凋亡率未有明顯影響(P>0.05)。其中,BQ-5處理的細胞凋亡率為(8.5±7.26)%,相比于其他組,對增強細胞抗LPS刺激產(chǎn)生損傷的能力最強。不同于BQ-5組,白酒及乙醇組細胞存活率均低于LPS處理組,推測可能是由于乙醇降低了細胞抗LPS刺激產(chǎn)生損傷的能力。因此,選擇BQ-5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為了便于比較,將正常組的NO、TNF-α、IL-1、IL-6、PGE2濃度設(shè)為1,其他組濃度為相對值,BQ-5對PGE2、NO及TNF-α等相關(guān)炎癥因子的影響結(jié)果見表2,其抗LPS誘導(dǎo)的RAW 264.7細胞凋亡作用,結(jié)果見圖1。由表2可知,LPS刺激RAW 264.7細胞使NO、IL-6、IL-1、TNF-α及PGE2分泌顯著升高(P<0.05)。而BQ-5組與LPS組相比,TNF-α、NO、PGE2及IL-1的含量均顯著降低(P<0.05),IL-6含量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jié)合圖1結(jié)果可以說明,BQ-5能有效的降低LPS誘導(dǎo)的RAW264.7細胞炎癥因子的產(chǎn)生,同時提高細胞抗LPS損傷的能力。不同于BQ-5組,白酒及乙醇組中TNF-α、NO、IL-1及IL-6的含量均高于LPS組。推測可能是乙醇對細胞的損傷作用導(dǎo)致的。有趣的是JNE中TNF-α、NO、IL-1及IL-6的含量均低于LPS組,其原因可能是白酒中的其他物質(zhì)增強了細胞的抗LPS損傷的能力。
圖1 BQ-5抗LPS誘導(dǎo)的RAW264.7細胞凋亡作用Fig.1 Antagonistic effect of BQ-5 on LPS-induced RAW264.7 cells apoptosis
表2 BQ-5對PGE2、NO及TNF-α等相關(guān)炎癥因子的影響Table 2 Effect of BQ-5 on PGE2,NO,TNF-α and other related inflammatory factors
BQ-5對LPS誘導(dǎo)的PLA2、COX-2活性的影響結(jié)果見圖2。由圖2可知,LPS誘導(dǎo)后,PLA2、COX-2的活性顯著增加(P<0.05),而JNE和BQ-5對PLA2、COX-2的活性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P<0.05),但白酒及乙醇組中PLA2、COX-2的活性反而顯著增加(P<0.05),推測是乙醇對細胞的損傷協(xié)同LPS誘導(dǎo)PLA2、COX-2的活性上升的。
圖2 BQ-5對LPS誘導(dǎo)的PLA2、COX-2活性的影響Fig.2 Effect of BQ-5 on LPS-induced PLA2 and COX-2 activities
及誘導(dǎo)型合酶(iNOS、COX-2、HO-1)基因表達的影響
BQ-5對LPS誘導(dǎo)的細胞炎性介質(zhì)及誘導(dǎo)型合酶基因表達的影響結(jié)果見圖3。同樣的,為了便于比較,將正常組的iNOS、COX-2、HO-1、IL-1、IL-6、TNF-α的mRNA表達量設(shè)為1,其他組表達量為相對值。由圖3可知,相比于正常組,LPS誘導(dǎo)后誘導(dǎo)型合酶iNOS、COX-2、HO-1 mRNA的表達分別是正常組的56.2倍(P<0.01)、13.7倍(P<0.01)及3.97倍(P<0.05)。相比于LPS組,BQ-5組的誘導(dǎo)型合酶iNOS、COX-2 mRNA的表達分別下降40.1%(P<0.05)、59.7%(P<0.05),HO-1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
圖3 BQ-5對LPS誘導(dǎo)的細胞炎性介質(zhì)(A)及誘導(dǎo)型合酶(B)基因表達的影響Fig.3 Effect of BQ-5 on LPS-induced cellular inflammatory mediators(A)and inducible synthase(B)gene expression
相比于正常組,LPS誘導(dǎo)后細胞炎性介質(zhì)(IL-1、IL-6、TNF-α)的mRNA表達增加分別是正常組的78.7倍(P<0.01)、35.3倍(P<0.01)及5.63倍(P<0.05)。相比于LPS組,BQ-5組的IL-1、IL-6、TNF-α mRNA的表達分別下降59.6%(P<0.05)、69.4%(P<0.05)、67.5%(P<0.05)。
不同于BQ-5可降低細胞炎性介質(zhì)及誘導(dǎo)型合酶mRNA的表達,白酒及乙醇未表現(xiàn)出類似的作用。JNE對細胞炎性介質(zhì)及誘導(dǎo)型合酶mRNA的表達的影響與BQ-5類似,推測是白酒中的非乙醇類物質(zhì)發(fā)揮的作用。
本實驗針對醬香型白酒中吡嗪類化合物對LPS誘導(dǎo)RAW264.7細胞損傷及對相關(guān)炎癥因子表達的影響進行了研究。首先用CCK-8檢測白酒中含有的各種吡嗪類化合物細胞活性的影響,其中醬香型白酒中吡嗪類化合物(BQ-5)處理細胞后,細胞凋亡率為(8.5±7.26)%,相比于其他化合物,對LPS誘導(dǎo)的細胞損傷的保護性更強。然后將實驗分為6組,用流式細胞術(shù)檢測6組細胞的凋亡情況,其中BQ-5處理的細胞存活率為(8.6±2.28)%,是6組中除空白組外最高,進一步說明BQ-5對細胞保護作用。提取上述各組細胞的mRNA和炎癥因子,檢測其中NO、TNF-α及IL-1的生成與釋放,相比于LPS組,iNOS、TNF-α及IL-1的基因表達分別下降23倍、4.6倍、46.6倍;相比于LPS組,NO、TNF-α及IL-1的釋放量分別下降0.98倍、0.41倍、4.73倍,說明BQ-5能顯著降低NO、TNF-α及IL-l的生成與釋放(P<0.05)。同時檢測COX-2、PLA2的活性變化、COX-2的基因表達情況和PGE2的釋放情況,BQ-5處理組的COX-2、PLA2的相對活性與LPS組相比,分別降低44%和71%,COX-2的基因表達量降低8.18倍,PGE2的釋放量降低42%,結(jié)果表明,BQ-5可通過抑制PLA2活性和COX-2表達而減少PGE2合成,這可能是BQ-5抗炎的另一主要作用機制。由此可以推測BQ-5可能通過調(diào)節(jié)巨噬細胞產(chǎn)生NO及TNF-α等炎癥因子來發(fā)揮作用的。
本研究顯示醬香型白酒中的非乙醇成分及吡嗪類化合物(BQ-5)具有直接的抗LPS誘導(dǎo)的RAW264.7細胞炎癥作用,說明醬香型白酒中的吡嗪類物質(zhì)具有增強細胞抗炎性損傷的能力。其發(fā)揮抗炎作用與減少RAW264.7細胞炎癥介質(zhì)生成與釋放、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途徑PGE2的合成的關(guān)鍵酶活性密切相關(guān)。同時,分析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醬香型白酒及酒精組未顯示出任何增強細胞抗炎能力,推測其中的乙醇降低了細胞的抗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