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焰明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451)
在海洋石油平臺、FPSO、鉆井船以及其他石油生產設施中,由于下雨、噴淋試驗、甲板清洗等生產和維護操作會造成甲板和設備圍堰存在積水現象,因此通常需設置地漏用對上述區(qū)域內積液進行收集進而完成排放及處理,以保證甲板和設備表面的干燥。地漏往往設置一個排放口,排放介質流入地漏,通過地漏出口排出后匯入開排主管,進而收集至開排罐,開排罐通常設置兩個隔腔。
開排系統(tǒng)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該流程含3種操作模式:(1)當罐體液位低于高高液位設定值時,罐內介質通過下方出口排出至開排泵入口;(2)當罐內液位高于高高液位時,罐內介質通過罐上方溢流口排出;(3)當極端暴雨工況時,通過手動對閥門開啟進行切換,開排主管內流體不進罐而直接進行排海。
圖1中工藝流程具備以下的特點。
(1)開排罐的大小根據工作環(huán)境海域雨水量以及石油設施甲板區(qū)域面積決定,當甲板面積較大時,開排罐的有效容積需求也較大,對于甲板面積和層間高要求較高。
(2)當極端暴雨工況時,為避免開排罐容積不足問題,需將地漏所收集雨水直接進行排海,此時,需要手動開啟進罐管線旁路閥門,此時地漏主管內介質將不進罐而直接排放。
鑒于以上特點,因此對開排系統(tǒng)的設計進行分析和優(yōu)化,以減少項目成本和設計建造周期,實現更加便捷操作,具有較大的意義。
圖1 開排系統(tǒng)工藝流程圖
上述開排系統(tǒng)中所有地漏所收集介質,包括大雨工況下的積水,都需要進罐,當收集量超過罐的高高液位設定值時,介質才從罐頂部的溢流口進行排海,該設計原理使得開排罐的設計容積往往較大。實際上,由于大雨造成的甲板積水無需流經開排罐后再進行排海,而可以直接排海。因此,可以通過優(yōu)化地漏設計在地漏位置對排放介質進行分類處理,當雨水量過大時,排放介質直接排海。
圖2中為新型地漏的設計圖,該設計借鑒開排罐的原理。地漏頂部設置格柵和隔板,底部設置斜板;地漏內部安裝三塊隔板,將地漏內部空間分隔為兩個隔腔,每個隔腔設置一個出口;當排放介質匯入Drain Box時,首先匯入圖2中左側的隔腔,通過隔腔出口排出,當極端暴雨工況,匯入介質的流量過大而來不及從左側隔腔出口及時排出時,介質繞過隔板匯入右側隔腔,通過管線匯集后進行排海處理。
圖2 新型地漏設計標準圖
新型地漏相關開排系統(tǒng)工藝流程圖如圖3所示,每個Drain Box相當于一個開排罐,匯入介質根據流量的大小在隔腔內實現分離,初始匯入介質被收集至開排罐,Drain Box隔腔具有“溢流”功能,可實現后續(xù)匯入介質的排海。地漏及相連管線3D設計與現場安裝實例見圖4。
圖3 新型地漏相關開排系統(tǒng)工藝流程圖
圖4 Drain Box及外部管線3D設計及現場安裝實例
該類型的地漏設計具有以下特點:
(1)地漏頂部設有相應的隔板,避免雜物進入右側隔腔而直接排海,避免污染環(huán)境。
(2)該類型地漏尺寸較大,處理能力較強,所覆蓋甲板面積大,能有效地減少地漏及管線的數量,減小現場施工工作量。
(3)降低開排罐容積需求,節(jié)約占地空間。地漏的布置可以有效利用甲板面積,如零散空余面積、甲板外懸空間等,大幅減小集中布置開排罐引起的空間壓力。
(4)地漏具有液封功能,不同區(qū)域分支管線匯入主管時無需另行設置液封,節(jié)約管線彎頭材料,優(yōu)化布置。
(5)大雨工況自動切換排海,避免手動操作,可以有效避免人員操作不及時所帶來的風險。
(6)開排罐所需的檢驗和測試程序較為復雜,所需建造工期較長。相對開排罐而言,Drain Box的建造周期較短。
綜上所述,該應用能降低對開排罐處理能力要求,減小開排罐的有效容積,避免集中預留空間布置開排罐所帶來的壓力,節(jié)約占地空間;相對開排罐而言,Drain Box無論用料,還是施工和檢驗要求都要低得多,能減少施工成本和節(jié)約項目周期。該應用對于后續(xù)大型平臺或其他浮式生產設施項目的開排系統(tǒng)設計優(yōu)化具備較大的參考意義,特別是對于雨水量較大的海域,如南海區(qū)域油氣田開排系統(tǒng)相關設計具有較大的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