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卿
顧客依據(jù)什么選擇餐廳?網(wǎng)上的一個調查顯示,影響顧客挑選的理由按照重要性排列依次為:交通便利,環(huán)境衛(wèi)生,價位適宜,服務態(tài)度,口碑人氣,口味廚藝。飯菜的口味排在最后!我實在看不出這個排序的科學依據(jù),甚至因此還有些懷疑人生。
然而,一位做過餐飲的朋友告訴我,這個調查結果有它真實的一面,“就像你們的收視率排名,你們精心制作的節(jié)目就一定會擁有更多的觀眾嗎?”他問。我想想也是,一般來說高品質節(jié)目的收視率都低得慘不忍睹。于是這位朋友給我分析了大家去餐廳的動機,顧客有的為了社交,有的為了聚會,有的為了擺闊,有的為了果腹,有的為了談戀愛,有的為了談生意……真正直奔著美味去的,只占很小的比例。
這個事實確實殘酷得讓人崩潰。
另一個例子,是我單位附近的一家米粉屋。經(jīng)營這家飯館的,是一對湖南籍唱民歌的演員夫婦,當初他們小有名氣的時候,就把長沙人民熱愛的米粉帶到了北京,而且做得很認真。米粉滑爽,湯汁鮮辣濃郁,一碗粉端上來,蠟黃的筍絲、酸豇豆埋藏在鮮紅的干椒末和翠綠的蔥花之中,襯托著雪白的扁粉和淡褐色的雜骨湯,但我發(fā)現(xiàn),回頭客大多數(shù)都是夫婦倆的湖南同鄉(xiāng)。
后來,米粉屋裝修,兩位老師把自己的大照片掛進了大廳,再加上這兩位開始在電視、包括春晚反復露面,盡管不是最重要的演唱組合,有時甚至和一群演員撮堆兒合作一首雜拌兒歌曲。但是,坐在他們的照片下面吃米粉,或許有恍惚進了央視一號演播廳直播現(xiàn)場的感覺吧?
很多飯館都張貼明星照片,利用的正是顧客的從眾心理。這就像在微博,如果你能被姚晨或是趙薇關注,你想清靜也難。一家餐廳,如果掛了老板和任正非老師的合影,這家店顯然比較有檔次;如果掛的是和沈宏非老師的合影,又放置在彌勒佛的神龕附近,那說明這家飯館不僅上檔次,而且味道也很正點;假如張貼的是老板和王菲老師的合影,天哪,簡直可以不要廚子了,隨便做點兒什么,人都會烏泱烏泱的。
當然我自己也追星。比如從前去上海,我先要去吳江路上的小楊生煎,那是沈宏非老師曾經(jīng)揮灑文學體液的地方。去香港則要找鏞記,因為蔡瀾說那里的燒鵝還遺存著大排檔時期的風韻。在北京我去得最多的“照片餐廳”是漢舍,一家川菜館子,那里張貼著一大幫北京時尚美食達人的大幅藝術照,女的盤新娘頭,男的貼胸毛,每次去都像進了巴黎先賢祠一樣,先對著他們的相片敬杯酒,當然,這里的菜比照片還要討人喜歡??梢?,我是個圖實惠的人,還是先奔著味道。可以掛照片,但照片上的人要大概懂吃才行。自然也有不管味道的時候,比如我一喝咖啡就心律不齊,可去法國,還是顛兒顛兒地跑到塞納河左岸,去找薩特曾經(jīng)抽煙寫作的“倆丑猴兒”,咖啡館嘛,味道一般,但不妨礙它滿足我那曾經(jīng)文青的虛榮心。
我后來很少去前面那家米粉屋,盡管它就在我現(xiàn)在的辦公室樓下,但墻上突然多了那些合影,讓我有攀龍附鳳的觀感。比如我坐在那里吃米粉,墻上是國際奧委會主席很深沉地目視著前方……我沒有辦法完成角色轉換,人家明明說的是“下屆奧運會讓北京張羅”嘛,又不是說“歡迎大家來吃牛肉米粉”。
真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