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達鵬
親情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它陪伴我們一路成長,每每回首,總能在內心深處激起圈圈漣漪。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既是獻給自己父親、母親和兄弟們的書,也是寫給同代人、上一代和更年輕的下一代的書。在書中,展翅高飛的孩子、即將離去的母親和站立在小路這一端目送他們的作者——三代人的情感一樣豐沛,只是各自表達的方式不同。龍應臺以她流暢的筆法寫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讓每一代讀者都能從中有所感悟:再多的遺憾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xiàn)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 送(節(jié)選)
十六歲,他到美國做交換生一年。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他在長長的行列里,等候護照檢驗;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于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乎不見。
我一直在等候,等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現(xiàn)在,他二十一歲,上的大學,正好是我教課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車。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車,我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一會兒公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車子開走,一條空蕩蕩的街,只立著一只郵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讀書筆記
這里節(jié)選了兩個片段:一個是母親在機場送別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的情景,另一個是兒子坐公車去上學的情景。兩個片段都描寫了母親目送兒子的背影漸行漸遠,但是兒子卻沒能感受到母親飽含愛的注視。即使這樣,母親對兒子的愛依然博大,因為她明白,兒子就像一只雄鷹,終將翱翔于天宇,獨自闖蕩自己的世界。作為母親,喜大于憂。
寒 色(節(jié)選)
和人做終身伴侶時,兩個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經(jīng)是異國大學小城里一間簡單的公寓,和其他一兩家共用一個廚房。窗外飄著陌生的冷雪,可是臥房里伴侶的手溫暖無比。后來是一個又一個陌生的城市,跟著一個又一個新的工作,一個又一個重新來過的家。幾件重要的家具總是在運輸?shù)穆飞?,其他就在每一個新的城市里一點一點添加或丟棄。墻上,不敢掛什么真正和記憶終生不渝的東西,因為墻是暫時的。在暫時里,只有假設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兩個人剛好暫時落腳的地方。
可是這個家,會怎樣呢?
很多,沒多久就散了,因為人會變,生活會變,家,也跟著變質……
很多,一會兒就有了兒女。一有兒女,家,就是兒女在的地方。天還沒亮就起來做早點,把熱騰騰的豆?jié){放上餐桌,一定要親眼看著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總不愿拿傘,因為拿傘有損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幾近哀求地請他帶傘。他已經(jīng)走出門,你又趕上去把滾燙的便當塞進他書包里。周末,你騎車去市場,把兩個女兒貼在身后,一個小的夾在前面兩腿之間,雖然擠,但是女兒的體溫和迎風的笑聲甜蜜可愛。從上午就開始盤算晚餐的食譜,黃昏時,你一邊炒菜一邊聽著門外的聲音,期待一個一個孩子回到自己身邊。晚上,你把滾熱的牛奶擱在書桌上,孩子從作業(yè)堆里抬頭看你一眼,不說話,只是笑了一下。你覺得,好像突然聞到梔子花幽幽的香氣。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這個家,會怎樣呢?
讀書筆記
“家”,絕不僅僅是豪華的別墅,也不單單是溫馨的蝸居,“家”是親情凝結的地方,甚至與組建它的“硬件”沒有多少必然的聯(lián)系。幼年時父母精心地呵護,婚戀中愛人親密地相依,為人父母后對孩子悉心地照料……這些才是構成一個“家”的最核心的元素。
就像日出終要日落,花開總會花謝一樣,“家”也必然不會是一個鐵打的營壘。因為父母終將離去,愛人亦會分開,而孩子更是會遠走高飛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天空。縱然父子母女夫妻一場,但最終這也只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個短短的交集?!翱墒沁@個家,會怎樣呢?”傳達出作者對世事無常的無奈和對家、親情、人生的深沉感悟。
既然“家”是如此的美好而又易碎,那就讓我們好好珍惜家,珍惜身邊的親人吧。
尋 找(節(jié)選)
放下書,眺望海面,慢慢地,像一個從昏迷中逐漸蘇醒的人,我一點一點明白起來。讓我心悸、難過、不舒服的,不是海面上萬噸巨輪傳來的笛鳴,也不是那輕柔的海風里一絲絲春寒料峭。是有一只鳥,有一只鳥,一直在啼。
從我高高的陽臺到平躺著的大海水面,是一片虛空。所謂空,當然其實很擠,就是說,有夕陽每天表演下海的慢動作,有島嶼一重又一重與煙嵐互扯,有黃昏時絕不遲到的金星以超亮的光宣告自己來了,有上百艘的船只來來去去,有躁動不安的海鷗上上下下,有不動聲色的老鷹停在鐵塔上看著你,有忙得不得了一直揉來揉去的白云——還常常極盡輕佻地變換顏色,有灰色的雨突然落下來,有閃電和雷交織,好像在練習走音的交響曲,有強烈的陽光從浮動的黑云后面直擊海面,忽閃忽滅,像燈光亂打在一張沒有后臺的舞臺上。
可是整個空間像萬仞天谷。在這萬仞天谷中,有一只鳥,孤單的一只鳥,啼聲出奇地洪亮,充滿整個天谷,一聲比一聲緊迫,一聲比一聲凄厲。我放下書,仔細聽,聽得毛骨悚然,聽得滿腔難受,怎么聽,都像是一個慌張的孩子在奔走相告:
苦啊!苦啊!苦?。】喟?!
怎么會有這樣的鳥,巨大的聲音,跨越整個樹林和海面,好像家中失了火,滿村子哀告:苦啊,苦啊……
我飛奔進臥房里拿眼鏡。我飛奔進書房里拿望遠鏡。我飛奔回陽臺,像潛水艇浮出海面的偵察雷達,我全神貫注,看。
……
兩個月后,一個上海老朋友來訪。我泡了碧螺春,和他并肩坐在陽臺上看海。驀然間,一聲晴天霹靂的“苦啊——”從樹林深處響起。我驚跳起來,朋友訝異地“哎呀”出口,說:“嗄,怎么香港有杜鵑???”
讀書筆記
從古至今,“杜鵑”總是以“啼哭、悲傷”的形象出現(xiàn)在人們的腦海中,在選文中也出現(xiàn)了這樣的詞匯:“啼、苦”,但都沒有明確地提出這個形象,所以文章的標題就容易理解了——一直尋找這只鳥。結尾很有深意,在朋友的不經(jīng)意的訝異間得到答案,而“我”卻是驚跳起來,兩個人截然不同的表現(xiàn),更有韻味。苦苦尋找的東西,有可能就在那么不經(jīng)意間得到結果,人生有時就是這樣,在平淡中寓含驚喜。所以,在苦苦追尋中,不妨慢下腳步,品味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