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
湖南常德原古城外有座楊家牌坊,是皇帝為明崇禎年兵部尚書楊嗣昌賜建的,周圍住著一二十戶人家,抗戰(zhàn)時被日機炸毀,到2015年棚改時僅剩一座窨子房、一座倉庫和一座劇團用房。由于這里是常德人的根,維系著幾代人的記憶,市政府在改造時巧作了一篇建設大文章。
一條早已填埋的古護城河被挖開了幾十米,兩岸石塊壘砌,清水粼粼映著日月。河岸有環(huán)形青石板路,還有彎彎的木橋,點綴著一些用土缸種的花木,頗有一些田園趣味。
圍繞河道建了一圈高低錯落、帶有小巷通道、具有本地窨子房特色的房子。房子都是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玻璃門窗外鑲著木板,墻體用青磚貼成老灌斗墻的造型,看上去就像是有幾百年歷史的老房子,古樸而又現代。外圍的一些高樓為與這里的古風相呼應,在立面造型上也作了渾然一體的設計。
這些老房子有的是服裝店,有的是餐廳,更多的是茶社和咖啡館,還有賣土特產的。這里成了常德人休閑的好地方,外來游客的喜來之處。
在商圈外不遠,在那座老窨子房處建起了一座窨子房博物館。石庫小門,格花屏風,有放在雕花石鼓上的大木柱,還有木梯相連的轉樓。一層有現代化的展示廳,樓上是古色古香的開席包間,展覽與經營兩不誤,別有和諧混搭之風。
湖南人是敢為天下先的,當年革命是這樣,現在建設還是這樣。在一個古跡幾乎不存的地方,僅憑一條挖出的古河道就建成了一處保持古城肌理,可以解鄉(xiāng)愁的老地方,既保持了傳統(tǒng)又面向了未來,在舊城改造中營造出了一個舉國可鑒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