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為紀念李霞卿1939年環(huán)美慈善飛行發(fā)行的明信片,她身后是史汀生SR-9B飛機。
18世紀晚期,索菲.布朗夏爾風靡法國一時。她生于1778年,弱柳扶風沉默寡言是她通常給人們的印象,長大后她第一次與讓-皮埃爾共同搭乘熱氣球升空時,她像解鎖封印一樣一改往昔做派,在氣球上大呼:“這真是好得沒治了”!之后,她也沒治了一般熱愛上了氣球表演,并被拿破侖一世御封為“節(jié)慶飛天卿”,從此,人們數(shù)度目睹她夜間飛行、燃放煙火、高空雜技甚至誘人穿著。
她最后因飛行香消玉殞,19世紀法國《航空》雜志評論她的身故是那個航空時代令人印象深刻的悲劇,可見其影響力之巨。
氣球時代不久為飛機時代所代替。女飛天的角色逐漸確定為女飛行員這一固定稱呼。比起氣球時代科普未完的情境,新的時代中,女飛行員的角色由天空落地人間,為人熟知。
去看一場女飛行員的表演,已然尋常。
事實是,對于中國人來說,女飛行員的時髦意味多過它所蘊含的技術(shù)含量。20年代曾駕機環(huán)飛中國的劉沛泉同夫人舉行空中婚禮轟動一時,而學成歸來的林鵬俠同她所著《西北行》世人則知之甚少;云南航校培養(yǎng)出來的朝鮮人權(quán)基玉后來被譽為“韓國航空祖母”,同飛行社畢業(yè)的女學生楊瑾殉,想飛卻沒人同意,只能按部就班依舊做一個文員而已。
所以當李霞卿學飛完成,再度返回祖國時,她便是一枚絕對的時尚icon(大咖明星),一言一行,都令數(shù)萬少女美婦傾倒。也就是這樣的吸引力,使她成為最具有吸引力的中國近代女飛行員。
李霞卿曾以李旦旦之名風靡滬上影界。至于緣何取名李旦旦,一來她出身革命世家,她的祖母是革命黨中著名的“革命少奶奶”徐慕蘭,姑祖母是黃興的夫人徐宗漢。踏入父親旗下的影業(yè)公司時,不僅接連拍攝大片并任重要角色,其父還以旗下公司雜志頻繁刊登女兒玉照,鄒魯(對,就是那位寫下《中國國民黨黨史》的元老級人物)更專門向世人介紹李旦旦之名的緣由:“人皆知鳳山將軍之死,不知為一弱冠少年所為,蓋即女士(李旦旦)之生父李應(yīng)生也。應(yīng)生既定謀行炸,常抱一乳兒嬉游以避人耳目,此即女士也。”李應(yīng)生為紀念他的革命生涯,因此為女兒取名李旦旦。廣州起義失敗后,李應(yīng)生和同是革命黨人的弟弟李沛基潛入廣州,在黃興的指揮下,炸死了當時剛到廣州的清政府廣州將軍鳳山。
踏入影壇的李旦旦不過年方14歲,她絕對是傳說中富養(yǎng)姑娘的代表作品。童年時,居住廣東一隅,她身旁是各種姨母姐妹,衣香鬢影,環(huán)佩叮當,反倒教會了她最難得的審美。因此,不論她以李旦旦之名亮相銀幕,還是以李霞卿之名一飛沖天,優(yōu)雅的談吐打扮,一直與她女飛行員的稱謂互搶威風。人們一邊驚訝于她放棄五光十色的演員身份而奮戰(zhàn)藍天,一邊又忍不住觀察她的容貌打扮。在當時消息傳播并不通暢的民國,李霞卿已然是絕對的話題人物。
聲名鵲起不久,李旦旦卻歸隱放洋。報紙報道她已同外交人員鄭白峰結(jié)婚,不久赴瑞士定居。一段時間以來,李旦旦便隱沒不見消息了。只是零星的,國內(nèi)報紙還有報道說,她在瑞士習得了飛行執(zhí)照。據(jù)她后來歸國接受《立報》采訪時說,自己在瑞士學得初級飛行執(zhí)照后,赴美國波音公司下屬的一間飛行學校加強學習了一段時間。在接受這段采訪時,她已改名李霞卿,并以女飛行員與教練員的新面貌同國人再度見面了。
14歲的李霞卿,彼時她還是影星李旦旦。
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前,李霞卿以飛行家的身份出席民眾獻機儀式。
環(huán)美慈善飛行中,李霞卿抵達費城,她此時坐著的正是在富蘭克林研究所航空館展出的航空史上的先驅(qū)飛機——萊特兄弟建造的第13架飛機,該飛機此前由格羅弗克利夫蘭伯格多爾擁有,后將其捐贈給研究所。
李霞卿出現(xiàn)在秘魯利馬的一本西班牙譜雜志封面上,表現(xiàn)的是她在南美洲的戰(zhàn)時籌款之旅。
李霞卿執(zhí)教的學校是上海的中國飛行社。1935年成立的飛行社由中國航空協(xié)會倡辦,是當時中央與地方空軍系統(tǒng)外唯一招收學員學飛的學校,可惜開班時間太晚,一期學生畢業(yè),抗戰(zhàn)爆發(fā),因此只辦有一期。當時周至柔曾與監(jiān)事姚錫九商定,畢業(yè)學員若考核合格可入空軍服務(wù)。中國飛行社的教練飛機,一來源于海軍工廠的定制,也有熱心人士的捐機,開班前曾辦過多場游覽飛行,聲勢正旺。李霞卿的加盟,為飛行社又賺了許多“噱頭”,飛行社還有女教練一因為飛社行已有女學員楊瑾殉,從武漢專門赴滬學習飛行的學生,她在接受采訪時曾透露,李霞卿“也在社中同他們一起練飛”,這大概就是為上海市民獻機做準備工作。
1936年10月24日,上海龍華機場.為慶祝即將到來得蔣介石生日,以“行賀壽之名充軍興之實”的捐機大會正式開幕。這天的龍華路,行人擁塞,沿路人家商戶皆懸掛國旗,比起3年前滬上首次捐機抗日大會到場的7萬余觀眾,今日龍華機場及周邊云集15萬人,道路的擁擠,連專門趕來發(fā)言的市長吳鐵城及夫人都無奈棄車步行。到了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不僅機場臨時搭建的看臺全都坐滿了人,停機坪安全范圍內(nèi)也是人山人海,更別提幾萬人徘徊在機場外圍等飛機升天。
這天的捐機大會,上海市民向空軍捐獻10架霍克戰(zhàn)機,命名為“中正隊”,由李桂丹隊長領(lǐng)銜10名隊員組成機組進行特技表演(后編入高志航第四大隊的第21中隊即以此隊為原型),常年飽受日本欺侮的國人對這幕越發(fā)期待?!爸姓牎北硌葜?,由兩架飛機分別做特技表演熱場,第二場是楊兆龍與李霞卿同飛,之后李霞卿同人們一起觀看了后面“中正隊”的表演,并以一身白色飛行服頻頻見報,女飛行家頭銜不脛而走。
李霞卿的這次表演成為輿論焦點,南京《扶輪日報》(民國政府鐵道部的報紙,名字怪誕且象形,奇才)爆料,同機駕駛員楊兆龍聽到李霞卿下機之后同記者談?wù)搫偛诺娘w行表演皆為自己駕駛,怒不可支,直指對方說謊,因為全部過程都是李霞卿坐在那里擺拍,真正的駕駛員是楊氏自己。這消息傳開后很是引起一陣波瀾,此時李霞卿卻踏上歐亞航空公司的容克52大飛機,同機長魯茲(Walther Lutz)考察中國航業(yè)去了;不久又受劉沛泉所邀,赴戰(zhàn)前唯一純國企的西南航空公司考察民航事業(yè)。
在各地考察航空事業(yè)不久,李霞卿返滬。在滬上,她結(jié)識顏雅清、黃柳霜等“女界名流”。顏雅清是外交家顏惠慶的侄女,也有飛行執(zhí)照,但長期在外交部工作。黃柳霜是民國打入好萊塢的中國女星,傳聞因衣著暴露被宋美齡封殺,無緣國人。當時還在國內(nèi)的三人,常常見面,后來李霞卿準備美國與美洲飛行時,與顏雅清合作,黃柳霜對此也有協(xié)助工作。
抗戰(zhàn)爆發(fā)后,李霞卿從上海經(jīng)香港,搭乘“中國飛剪號”赴美,決定以飛行兼演講的方式,引起當?shù)厝罕婈P(guān)注,捐款到指定賬戶,以支援國內(nèi)抗戰(zhàn)。她的搭檔即顏雅清。據(jù)哥莉(加拿大女作家,著有《飛天名媛——中國第一代女飛行家三人傳》)的采訪調(diào)查,李霞卿所駕機初為史汀生SR-9B.后更換為史汀生競速SR-5E機;顏雅清的飛機則是羅斯科·特納所駕的一架單翼飛機,飛機還特地涂寫了“MISSHILDA YEN”的名字。兩個人的飛機都命名為“新中國精神”號。飛機從紐約出發(fā),預(yù)計繞飛全美,以“中華平民救濟會”名義進行募捐。
按照計劃,每飛行一處大城市,兩個人就要對這座城市進行訪問、演講,這樣才能宣傳抗戰(zhàn)、募集捐款。當時國內(nèi)外通訊較慢,而李、顏二人又不在國內(nèi),因此只有飛行中的重大新聞才能見報——比如失蹤與受傷,這是當時飛行條件下十分常見的航空事故,由天墜地,慘烈可想,因此是報道的重點。顏雅清駕機不久便遭遇一次事故,她同《查爾斯頓每日郵報》(The Charleston Daily Mail)的記者在醫(yī)院談話時說道,這次事故幾乎要其喪命;而李霞卿也被報在匹茲堡一紐約的往復飛行中失蹤。幸而二人最后都安全著陸。
1939年《大公報》香港版曾對二人的環(huán)美宣傳評為“備受各地招待歡迎,初期成績極為良好”:
我國女青年飛行家李霞卿、顏雅清,自決定飛美國各地,為祖國籌募賑款后,即分別出發(fā)。李于3月30日自波士頓飛至美亞美,該地市政府即派專車招待,由市長夫人領(lǐng)導之下,舉行空前盛宴,參加者有各界婦女600余人,美亞美市大學有1500余大學生開會,熱烈歡迎。在該地募款時,有格蘭德君,鑒于吾國英勇抗戰(zhàn),平民慘遭(暴)日(屠殺)(括號字開天窗為×××,筆者按經(jīng)驗填寫),或顛沛流離之情況,首先捐助美金1000元,而某夫人亦慨捐5000元,其他零星細數(shù)尚多。初著手有此好現(xiàn)象,可為將來成功預(yù)兆。4月8日續(xù)飛紐奧蘭,當?shù)厥¢L及市長均有極誠懇之招待,并各首先捐款,為眾人表。停留3日期間,全市各報競載我國婦女界之新典型,與新中國之氣象。美國人原有一部分對遠東問題抱漠然態(tài)度者,至是亦多轉(zhuǎn)變,由注意而示關(guān)切,援華空氣因之益趨濃厚。4月11日飛赫斯頓(即休斯頓),李霞卿在當?shù)貜V播臺上曾播講3次,已引起各方熱烈注意。顏雅清女士在華盛頓更換新機后,更積極擴大飛行程序。李女士預(yù)定飛至6月11日為止,顏則延長至7月底。
這次宣傳飛行很快將20 000美金的募款目標達成。良好的宣傳效果,讓李霞卿倍受鼓舞,她選擇與國際醫(yī)藥援華委員會合作,以募捐購藥的名義支持抗戰(zhàn),并將宣傳地點選擇在了南美洲。
1940年的國內(nèi)報道這樣描述:
我國女飛行家李霞卿女士,定4月初只身環(huán)飛中南美各處,作友好訪問,并捐款購買藥品。援華女飛行員之只身飛至中南美者,當以李女士為第一人,其所乘飛機之發(fā)動機,具有450匹馬力,可連續(xù)飛行1200英里(1英里=1.6千米),速度每小時200英里,升高可達30000尺(1萬米)。按李霞卿即10余年前之電影明星李旦旦,當年風頭亦尚不弱,惟僅為一社會紅人,不若今為中國甚至美國之紅人也。當年或不免予人以多少輕薄或喜歡之印象,今則予人以尊崇敬佩之印象,其相去固不可以道里計矣。
李霞卿南美之旅的路線,是“坐其私有飛機‘中國明星號前往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島及拉丁美洲各國作友好訪問”,此時的李霞卿顯然已徹底為“抗戰(zhàn)宣傳名人”,不再困擾于舊有頭銜。1939年環(huán)美宣傳時,她曾加盟好萊塢《岐路》客串一小段拍攝,但自此后卻“再無意上銀幕拍戲”。回答記者問時,她答道:
“我在歐洲曾住過4年,在美國1年。學習航空是在瑞士,期限是4年。因為瑞士和法國比鄰,所以也常到法國去,在歐美兩洲,凡是有航線的地方,大都去過。
我曾寫過一本《中國航路羅曼史》(The Romance of AiFwavs in China)的書,專論航空及自己的航空經(jīng)驗,提倡航空發(fā)展的必要。如果時間許可,可再寫一本《全美飛行記》。
我將來的希望,是能飛盡世界上每個角落,這樣不但對自己所學有真正發(fā)展,即是對中國航空事業(yè)亦有絕大宣傳。不但如此,并且希望終身為航空界努力,更希望每個中國人都有豐富的航空知識,增加國防力量?!?/p>
南美飛行從1940年春季開始,至夏季結(jié)束,十分成功。
此后,李霞卿一直致力于抗戰(zhàn)宣傳。她個人形象好,又以飛行員身份示人,正如報紙所評論,是謂“女性新典型,中國新氣象”。戰(zhàn)后的《中國空軍》曾以《女性走進航空之門》宣傳,說李霞卿是女飛行員,而學習滑翔的女生成績“并不差”“也能和男人一樣在空中跳傘”,也算是此間的“新氣象”。
1936年10月24日,上海龍華機場獻機儀式上,一襲白色飛行服的李霞卿頗為矚目。
在李霞卿以飛行形象示人的年代,無論是國內(nèi),還是身處異鄉(xiāng),關(guān)于她是否真的會飛的傳聞,一直不斷。甚至將她赴美宣傳抗戰(zhàn)說成“不過是赴美再次結(jié)婚耳”,比起民國《中國空軍》雜志宣傳男女平等的新氣象,此可謂真正“舊氣象”。甚囂塵上之下,為祖國抗戰(zhàn)奔波的女性們,留下的點滴身影,也代表著女性意識的最初覺醒。
責任編輯:武瑾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