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桂劍雄
很多年以前,在我國民間曾廣為流行一種深受過路行人、特別是孩子們喜愛的街頭藝術,叫耍猴。操此業(yè)者站在街邊,裝模作樣地揮舞著皮鞭,“威逼”幾只猴子表演騎車、穿衣、做投籃動作;有的時候,某只猴子還會拿起兵器玩具“反抗”,甚至爬到耍猴人的身上拍臉抓頭發(fā)。圍觀者看到猴子們滑稽的表演,都忍俊不禁。
由于大多數(shù)的耍猴者都是子承父業(yè),因而那些猴子通常也是由他們從小養(yǎng)到大。按照這個行業(yè)祖輩的規(guī)矩,猴子們不僅要和全家人同桌吃飯,而且第一碗飯也要先盛給它們吃,以彰顯其功績。在其他方面,主人對猴子們也是悉心照料,比如經(jīng)常給它們洗澡等等,就像養(yǎng)自己的兒子一樣。
話說有戶耍猴人家的孩子,從小就覺得僅憑祖輩傳下來的耍猴技藝很難養(yǎng)家糊口,于是央求父親讓他拜師學一點兒更受人們歡迎的變戲法。父親覺得孩子的想法很好,遂省吃儉用,滿足了他的要求。
因為受經(jīng)濟條件的限制,這個孩子學習變戲法的時間很短。但他善于鉆研,故而對一些簡單的變戲法,皆能熟練掌握。長大成年以后,他聽從父親的安排,干起了自己更為精通、從小耳濡目染的耍猴業(yè)。由于他和猴子們的配合很默契,加之又會變戲法,因而每每出場,都大受路人歡迎。若干年后,他成了遠近聞名的耍猴人。
他很愛那些猴子。但是,有的猴子很淘氣,經(jīng)常犯些讓人難以接受的錯誤。
冬天的一個上午,耍猴人的小孩去一家食品鋪子買糖吃,一只猴子發(fā)現(xiàn)后,不聲不響地從家里溜出來,尾隨小主人鉆進店鋪,接著又悄悄爬上屋梁。
小孩買了幾顆糖后,高興地離開了。猴子趁店家不注意,從屋梁上溜下來,神不知鬼不覺地偷了兩顆糖,隨即迅速離開。不料,猴子剛剛溜出店門,就被手拿小衣、前來尋它的主人逮個正著。
耍猴人看到猴子一手一個捏著兩顆糖,批評它偷別人的東西不對,說只有花錢買的,才能算自己的東西。他一邊說,一邊為猴子穿上防寒衣服。
猴子知道自己錯了,但它不愿店家嘲笑自己是個小偷,于是信誓旦旦地對主人說:“我偷拿別人的東西不對,以后保證改正。但我現(xiàn)在很想吃糖,如果主人能花錢將這兩顆糖買下來,又有法子不讓店家察覺糖是我偷的,我今后一定竭盡全力為家里掙錢。”
耍猴人聽了很高興,滿口答應說:“你能認識自己的錯誤,態(tài)度很好,所以我不僅會設法將這兩顆糖買下來,不讓店家懷疑糖是你偷的,還會加倍獎賞你?!闭f罷,他將兩顆糖拿過來放進猴子衣兜,然后領著它一道走進食品鋪子。
進門以后,他笑呵呵地對店家說:“請您給我兩顆糖。我今天高興,要免費為您表演一個變戲法的新節(jié)目?!?/p>
店家久聞他的大名,聽后非常開心,于是一邊道謝,一邊給他兩顆糖。
耍猴人接過糖,先剝開一顆,讓猴子當著店家的面吃了;接著,他又剝開另一顆給它吃了。
猴子津津有味吃完糖后,耍猴人問店家:“您確定它將您給我的兩顆糖都吃了嗎?”
店家連連點頭。
耍猴人微笑著從猴子衣兜里掏出先前放進去的那兩顆糖,拿在手上問店家:“那您看看這是什么?”
店家見狀,驚嘆不已。
趁店家還在納悶的時候,耍猴人將夠買四顆糖的錢放在柜臺上,然后將手上的糖重新放回猴子衣兜,這才心滿意足地領著它離開了店鋪。
既完美解決問題,又為知錯能改者保留顏面,是一種智慧的處事方式,值得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