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濤 劉祖義
【文題展示】
閱讀下面這首詩,根據(jù)要求作文。
竹 石
鄭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這首詩塑造的竹子形象引發(fā)你怎樣的思考或聯(lián)想?請聯(lián)系現(xiàn)實作文。
要求:圍繞材料的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
近年來,詩歌類材料作文在高考中較少出現(xiàn)。設計這么一道高考模擬題,是出于對高考全國卷命題趨勢的考慮。我們知道,近幾年的高考作文試題形式,有回歸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傾向(有人分析,這是因為高考命題者多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參加高考的)。比如漫畫作文、書信體作文,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屢次出現(xiàn)。
選擇鄭燮的《竹石》做作文材料,能較好地避免押題,而且難度控制也較好,基本上沒有超出一個合格的高中畢業(yè)生應具有的語文水平、思考理解能力。對大多數(shù)考生來說,這首詩歌容易理解并可以引發(fā)豐富的聯(lián)想。從寫作選材范圍來看,可大到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也可小到個人的生活、學習體驗等內容。另外,重視“詩教”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高考作文以詩為試題材料,也是“詩教”的一種有效方式。
《竹石》是一首題畫詩。雖然標題“竹石”牽涉竹子和石頭,但試題在引導語中明確要求考生考慮的是竹子形象,而概括詩歌塑造的形象又是考生必須具備的能力,所以準確概括竹子形象就成了寫作的前提。
這首七言絕句以“咬”字開篇,竹子扎根于巖石的縫隙,經受風霜雨雪的打擊,但始終“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個“咬”字,寫出了竹子的頑強,把巖竹擬人化了。后兩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進一步寫巖竹的品格。經過無數(shù)次磨難,巖竹變得愈發(fā)堅忍不拔,任憑狂風肆虐也毫不動搖。一個“任”字,寫出了竹子的無所畏懼、俊逸瀟灑、積極樂觀。這也可以說是我們中國的氣派——獨立而堅強!
這首詩借竹子的頑強生命力來表達一種堅定的信念:為什么竹子能夠在千磨萬擊之下堅忍不拔,在東西南北風中傲然挺立?答案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竹子的品格,也正像人的品格。為什么一些人為了理想,能“雖九死其猶未悔”?為什么一些人為了事業(yè),能“歷百折而仍向東”?原因就在于,他們有著堅定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信念之于人,就像青山與巖石之于竹子。有了它,人才能向著目標前行,不為困難所擾,不為矛盾所惑,不為利益所誘。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鄭燮筆下的竹子是頑強、無所畏懼、瀟灑樂觀且具有堅定信念的形象??忌梢詮倪@幾個角度入手,選擇一個或幾個,聯(lián)系現(xiàn)實,下筆作文。
【作文示例】
做一枝頑強的竹子
張文悅
這是一枝多么頑強的竹子?。〔皇巧钤诜饰值哪嗤林校菑氖^縫里鉆出來,緊緊咬住青山,無論經歷怎樣的風雨,依然挺立不動。也正是這種頑強,讓它具備了笑傲江湖的資本:“任爾東西南北風?!?/p>
頑強塑造了竹子,頑強也成就了鄭板橋傳奇的一生。本詩的作者鄭板橋也許正是因為具備了巖竹的頑強品格,為官期間才能保持著“烏紗擲去不為官”“寫取一枝清瘦竹”的氣節(jié),才能修煉出“任爾東西南北風”的風骨。
前段時間,一篇18歲女生關于自己、關于貧窮、關于希望的文章引發(fā)了網友的強烈反響。這名女生叫王心儀,她雖然家境貧寒,但面對坎坷命運,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樂觀開朗;遭受貧寒束縛,沒有怨天尤人;身處逆境,卻懂事勤奮。最終,她在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績,被北京大學中文系錄取。有了這種頑強精神,王心儀未來的路一定更平坦。
破巖是竹子的逆境,冷眼是鄭燮的待遇,貧困是王心儀的禮物,但竹子不在乎,鄭燮和王心儀也不在乎。古人云:“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對我們來說,雖然沒有生活在“破巖”“冷眼”“貧困”之中,但困難總是成長道路上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課題,我們要學會把困難轉化為奮斗道路上的正能量和新動能。正如陳毅元帥詩中寫的那樣:“應知天地寬,何處無風云?應知山水遠,到處有不平?!蔽覀儾荒芟萑肜щy帶來的痛苦,消極頹廢,信心崩潰;我們應該在困難中經受鍛煉和考驗,愈挫愈頑強。
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總有一部分人面對困難束手無策,甚至束手就擒。他們不相信“條條道路通羅馬”,卻對“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羅馬”深信不疑;不相信正能量,卻心甘情愿地接受“喪文化”的洗禮?!拔也畈欢嗍莻€廢人了”“其實并不是很想活”“什么都不想干”等散發(fā)著絕望氣息的話語,正成為一些青年的口頭禪。長期在這樣的話語里生活,就難免會沾染消極情緒,難免與這個積極奮進的新時代格格不入。
從價值的角度來說,青年人朝氣蓬勃,有理想,有智慧,有力量,是全社會最富有活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群體,應該胸懷理想、志存高遠,自覺加強學習,奉獻青春,敢愛敢拼,敢試敢為,敢于正視人生的苦痛,與頹廢的生活方式絕緣。有句話說得好:“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闭且驗閾碛辛酥褡右粯拥念B強精神,我們的前輩才能夠在革命年代,前赴后繼,百折無悔;才能夠在建設年代,艱苦奮斗,激情燃燒;才能夠在改革開放年代,敢為人先,勇立潮頭。
相對于鄭燮畫筆下的竹子,相對于戰(zhàn)爭年代的英雄,我們遇到的一點困難算得了什么?讓我們做一枝頑強的竹子——咬定青山,扎定腳跟;不懼風雨,仰望星空。在奔赴與生命的約定中不斷釋放生命強光,成就一種精神,成為一種力量。
點評 文章結構特別清晰,總體上可以說是按照“起、承、轉、合”的順序安排的。開頭緊扣詩意,從鄭燮筆下的竹子的頑強說起,自然而然地說起鄭板橋的頑強。如果不是特別熟悉鄭板橋的人生經歷,很難這么自然地談起作者。由此看出,作者的課外閱讀面還是比較廣的。文章緊接著用了王心儀的例子來說明頑強的重要性。這個例證既具有時代感,又與高三學生密切相關,極具現(xiàn)實意義。文章第三段對前文進行了小結,并提出觀點。接下來筆鋒一轉,展示了當代青年存在的問題。最后,得出結論,照應作文標題。
文章論證充分,手法多樣。鄭板橋、王心儀,一古一今;喪文化、老前輩,一反一正。既有教育意義,又貼近中學生生活;既能反映作者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熟悉,又看出作者對時事新聞的關心。另外,文章語言也比較講究,即使在敘述王心儀的經歷,句式也是整散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