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茹鑫,王志剛*,王春龍,由義敏,王恒煦
(1.齊齊哈爾大學生命科學與農林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2.上海交通大學農業(yè)與生物學院,上海 200240)
鄰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DMP)是一類被廣泛應用的人工合成有機化合物[1]。DMP對生物體具有致畸、致癌、致突變的性質,因此已被美國環(huán)保署及中國環(huán)境保護局列為優(yōu)先控制污染物[2]。DMP與聚合物通過非共價鍵結合,因此很容易滲透到環(huán)境當中。到目前為止,土壤[3]、大氣[4]、水環(huán)境[5]均已檢測出DMP,可見其污染的廣泛性。汕頭蔬菜產區(qū)土壤樣品中DMP的含量已超過美國土壤優(yōu)先控制標準,超標率為38.1%[6];青島市兩種土壤中DMP的濃度分別為 0.07 mg·L-1和 0.04 mg·L-1[7];天津大氣 PM10樣品中DMP占總肽酸酯含量的0.72%~6.72%[8];黃河蘭州斷面[9]水體中DMP最高檢測濃度為6.3×10-2mg·L-1;青島海岸帶表層沉積物中DMP的濃度范圍為1.7×10-3~9.5×10-2mg·L-1[10]。
熒光假單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是一類廣泛分布于自然界的革蘭氏陰性菌,可作為植物抗病菌,其產生的揮發(fā)性化合物、硝吡咯菌素等抗生素可抵抗病原真菌對植物造成的病害[11-12];又可作為植物根際促生菌,促進植物更好地吸收營養(yǎng)物質,同時還能產生各種酶和代謝物用以抵抗各種生物和非生物的脅迫[13-14]。
有研究指出DMP污染改變了土壤中微生物的代謝活性和功能多樣性,增加了與氮素代謝有關的某些菌屬的百分比,從而使土壤有益菌屬的百分比降低,對土壤環(huán)境產生了不良影響[3,15-17]。DMP污染嚴重抑制了黑土中P.fluorescens的生長[3],但DMP對細菌細胞的毒理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本試驗以DMP與P.fluorescens為研究對象,探討DMP污染對P.fluorescens細胞的損傷機制,為探究DMP生態(tài)毒理效應和生物修復技術提供理論基礎。
P.fluorescens ATCC13525由中國普通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提供。
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3 g牛肉膏、10 g蛋白胨、5 g NaCl和1 L雙蒸水,pH 7.0。加入不同量的DMP,使DMP的終濃度分別為0、10、20、40 mg·L-1。
實驗所用主要試劑如表1所示。
表1 試驗試劑Table 1 Test reagents
1.2.1 細菌培養(yǎng)
P.fluorescens 30 ℃,130 r·min-1過夜培養(yǎng),將細菌培養(yǎng)液按1%的接種量分別接種到含有0、10、20、40 mg·L-1DMP的100 mL滅菌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中。以不加DMP的處理為對照組(CK),10、20、40 mg·L-1DMP濃度為實驗組。30 °C,130 r·min-1振蕩培養(yǎng)細菌至對數(shù)生長中期(8 h),進行試驗。
1.2.2 平板計數(shù)試驗
分別取1 mL在不同濃度DMP(0、10、20、40 mg·L-1)條件下培養(yǎng)5 h和8 h的細菌,再分別將其加入裝有9 mL滅菌的去離子水試管中,依次進行濃度稀釋,最終取稀釋度為108和109的菌懸液100 μL進行平板涂布試驗,根據(jù)對數(shù)生長的數(shù)學模型計算細菌比生長速率與代時和DMP污染濃度的相互關系。比生長速率(μ)和代時(G)公式如下:
式中:Nt和N0分別代表時間8 h和5 h時的細胞數(shù)量。
1.2.3 細菌表面Zeta電位試驗
取 5 mL在不同濃度 DMP(0、10、20、40 mg·L-1)條件下培養(yǎng)8 h的P.fluorescens,于 4000 r·min-1離心10 min,收集菌體,用滅菌的去離子水清洗并且重懸,制備成終濃度為OD600=0.8的菌懸液。利用Zeta電位儀測定細菌表面電位[18]。
1.2.4 細菌膜流動性試驗
取10 mL在不同濃度DMP(0、10、20、40 mg·L-1)條件下培養(yǎng)8 h的P.fluorescens,于 4000 r·min-1離心10 min,棄上清,用滅菌的去離子水清洗并且重懸,制備成終濃度OD600=0.8的菌懸液。加入新配制的100 μmol·L-1的DPH四氫呋喃溶液5 –L,室溫避光染色細菌30 min,得到DPH標記的細菌。再利用帶有偏振裝置的熒光分光光度計測定熒光偏振度P。檢測條件:激發(fā)波長Ex=360 nm;發(fā)射波長Ex=427 nm;激發(fā)狹縫5 nm;發(fā)射狹縫10 nm[19]。
1.2.5 透射電鏡(TEM)試驗
取1.5 mL在不同濃度DMP(0、10、20、40 mg·L-1)條件下培養(yǎng)8 h的P.fluorescens,用滅菌的去離子水清洗并且重懸。取菌懸液100–L于錫箔紙上,自然風干后分別在2.5%戊二醛與1%鋨酸中于4℃下固定4 h,然后用30%、50%、70%、85%和95%的乙醇梯度脫水,再經100%乙醇脫水2次,脫水后凍干。將凍干的樣品經Eponate 812環(huán)氧樹脂包埋,超薄切片(70 nm左右)后,經醋酸鈾-檸檬酸鉛雙染,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菌體表面形態(tài)變化[20]。
1.2.6 DMP在P.fluorescens細胞內外的分布
取10 mL在不同濃度DMP(0、10、20、40 mg·L-1)條件下培養(yǎng)8 h的P.fluorescens,4000 r·min-1離心 10 min,收集上清液于干凈的試管中,再加入5 mL滅菌的去離子水洗滌一次,將上清液與試管中的溶液合并,用于測定細胞外DMP濃度;剩余沉淀細菌加5 mL滅菌的去離子水重懸,通過超聲波細胞粉碎機破碎細胞,11 000 r·min-1離心10 min后收集上清液,用以測定細胞內DMP濃度[21]。每個樣品分別用相同體積的乙酸乙酯萃取,取上層有機相于旋轉蒸發(fā)儀中蒸干,再用色譜級甲醇定容至10 mL,取1 mL溶液置于液相小瓶中,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檢測其中的DMP含量。檢測條件為流動相:90%甲醇,10%水;柱溫:30℃;流速:0.5 mL·min-1;檢測波長228 nm[22]。
所有實驗均進行3次平行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數(shù)據(jù)采用SigmaPlot 12.5進行圖表繪制,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數(shù)生長的數(shù)學模型在現(xiàn)代微生物學中的應用越來越重要,它能較明確地表達生命現(xiàn)象的動態(tài)過程。如圖1A所示,與CK相比,隨著DMP污染濃度增加,比生長速率逐漸減小,說明DMP污染濃度越大,細菌每小時增加的數(shù)量越少,即生長速度緩慢。從圖1B可以看出,隨著DMP污染濃度增加,代時(每個細菌分裂繁殖一代所需的時間)越長。此試驗表明隨著DMP污染濃度增加,細菌個體繁殖速度遲緩且生長速率緩慢。這與Wang等[23]研究表明較大的DMP濃度對P.fluorescens的生長和葡萄糖的利用有很大抑制作用的結果一致。
圖1 P.fluorescens在不同濃度DMP處理下的比生長速率(A)及代時(B)Figure 1 The specific growth rate(A)and generation time(B)of P.fluorescens treat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DMP
細胞壁是細菌的重要結構,同時也是保護細胞免受外界損傷的第一層保障[24]。P.fluorescens表面Zeta電位變化如圖2所示,CK的表面電勢為-12.21±0.56 mV。隨DMP污染濃度增加,細菌表面Zeta電位逐漸減小,最低為-18.13±0.67 mV。細菌含有獨特的細胞壁結構,包括肽鏈和氨基糖鏈組成的肽聚糖及其他蛋白質、多糖類物質,這是細菌表面帶有負電荷的原因。Liu等[18]用低濃度全氟辛烷磺酸和全氟辛酸處理大腸桿菌后細菌表面Zeta電位降低,與本研究結果一致??赡苁羌毦庖弋a生蛋白和脂多糖以減少自身損傷的結果,或由于細胞內電荷的內容物流出,附著在細菌表面,降低細胞表面所帶的負電荷,導致Zeta電位的減小[25]。DMP對P.fluorescens的毒理作用機制,在微觀上首先表現(xiàn)為DMP對細菌細胞壁結構的破壞。
圖2 P.fluorescens表面Zeta電位變化Figure 2 Changes of Zeta potential on the surface of P.fluorescens
生物細胞膜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的重要屏障,可維持細胞的基本代謝,保護細胞免受外界干擾,其中流動性是維持細胞膜發(fā)揮正常功能的關鍵。疏水性熒光探針DPH已經被廣泛用于細胞膜流動性的研究,DPH熒光偏振度與目標生物膜的流動性密切相關:膜流動性增加會降低熒光偏振度P,反之亦然[26-28]。如圖3所示,經DMP污染后,P.fluorescens細胞膜流動性明顯改變,隨著DMP處理濃度的增加,DPH的熒光偏振度從0.194逐漸降低到0.174,細胞膜流動性顯著增加。膜流動性的增加可能會破壞細菌細胞的結構,導致細胞質壁分離,同時細胞內含物會暴露在外部環(huán)境中,這也可能是電負性下降的原因[18]。有報道稱化合物全氟辛烷磺酸、蒎烯和四氫萘也會引起細菌細胞膜流動性增加[29-30],因此我們猜測P.fluorescens膜流動性的增加可能是因為DMP導致細菌的脂肪酸鏈排列松散,破壞細菌的脂雙層結構,進而影響膜的功能[19]。
圖3 P.fluorescens膜熒光偏振度變化Figure 3 Changes of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on membrane of P.fluorescens
TEM電鏡觀察結果如圖4所示,可以看出未經DMP污染的P.fluorescens縱切面細胞壁和細胞膜完整;橫切面表面光滑,無明顯變形。而DMP污染后,P.fluorescens縱表面出現(xiàn)明顯的質壁分離、表面褶皺(黑色箭頭);橫切面凹凸變形明顯(白色箭頭);同時出現(xiàn)了某些細胞內容物的釋放(白色圓圈)。TEM圖明顯說明了P.fluorescens受到DMP污染后,細胞壁和細胞膜遭到破壞。
圖4 P.fluorescens的TEM圖(×50 000倍)Figure 4 TEM images of P.fluorescens(×50 000 times)
趙曉松等[31]發(fā)現(xiàn)DMP可以與DNA進行嵌插性的結合,改變DNA的結構。王志剛等[32]研究發(fā)現(xiàn)DMP污染會抑制Bacillus subtilis B19、Escherichia coli K12生長,對細菌產生氧化損傷,引起細菌氧化應激。DMP在P.fluorescens細胞內外的分布見圖5。由圖可知,培養(yǎng)基中的DMP濃度隨著DMP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在DMP處理濃度為40 mg·L-1時,培養(yǎng)基中的DMP檢測值達到最大,檢測濃度為30.52±0.88 mg·L-1。從圖中還可以看出,在10、20、40 mg·L-1DMP濃度處理下的P.fluorescens細胞內檢測到的DMP濃度越來越高,從 0.11±0.10 mg·L-1升高到了 6.78±0.25 mg·L-1。這說明當P.fluorescens受到DMP污染時,DMP會破壞細胞壁和細胞膜后進入到細胞內,并且隨著DMP濃度的增加,細胞壁和細胞膜的破壞程度越大,進入細胞內的DMP濃度越高。
圖5 DMP在細胞內外含量Figure 5 DMP content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ell
(1)DMP污染P.fluorescens,導致細菌細胞膜特性改變,其中膜流動性、通透性增加,同時也導致細胞壁表面電位降低,細胞內容物泄露。
(2)DMP污染導致了P.fluorescens比生長速率減小,代時增加。
(3)DMP可以破壞P.fluorescens的細胞壁和細胞膜后滲透進入細菌內,影響細菌正常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