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 迪
要不要為了一些模棱兩可的信息,將自己的基因拱手交出,顯然就是值得再三思考的問題了。
近一兩年,五花八門的商業(yè)基因檢測產(chǎn)品層出不窮。只需一點兒唾液樣本,就能知道自己有多少異族血統(tǒng)、孩子未來是否具備成為運動健將的潛質,甚至在廣告中將基因檢測宣傳成一個人的“生命說明書”。然而,這些民用商業(yè)基因檢測服務真的靠譜嗎?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基因檢測到底可以用來做什么。
基因,遺傳物質,又稱DNA,已經(jīng)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種信仰—即從科學的角度,我們每個人的存在都可以歸結為一串明確的決定性代碼,這種本質從我們被孕育的那一刻起就固定了,并且可以被預測出來。
人與人之間99.9%的基因序列都是一樣的,正是那不同的0.1%造就了每個人長相性格體質喜好的千差萬別。而基因檢測可以告訴我們自己的基因長什么樣、和其他人有哪些不同,以及這些不同會不會有什么不得了的后果。醫(yī)療健康領域也應用頗廣,從備孕、產(chǎn)檢,到疾病的風險預測、診斷和治療,簡直貫穿了我們整段人生。
想要優(yōu)生優(yōu)育,基因檢測不可或缺—每個家庭都想要個健康的寶寶,然而有些人會攜帶一些遺傳病的隱性致病基因,例如囊性纖維化、血友病、地中海貧血等。如果恰好伴侶也攜帶同樣的致病基因,孩子的患病風險就比較高了。另外,胚胎發(fā)育過程中,基因檢測也可以排除一些常見的異常如21—三體綜合征(又名唐氏綜合征)。
在疾病治療時,基因檢測也用處頗多。任何疾病都講究對癥用藥,例如癌癥,癌細胞里的基因突變不一樣,適合的抗癌藥也不一樣。例如,化療藥愛必妥用于結腸癌的治療,不過如果腫瘤里有KRAS基因突變,藥物就無濟于事了。通過基因檢測,可以甄選出合適的病人,對癥給藥,避免走冤枉路,耽誤病情。
臨床醫(yī)療領域之外,商業(yè)化的基因檢測應用也越來越廣?;驒z測確實可以提前發(fā)現(xiàn)你是否攜帶有高風險的基因突變、知曉患病風險,比如目前已比較成熟的乳腺癌BRCA1基因位點檢測和風險預測方案,在2014年就已經(jīng)獲得公認,影星安吉麗娜·朱莉甚至因此進行了乳腺預摘除手術。
但對其他研究沒那么深入的復雜疾病和健康問題,基因檢測就沒那么有力了—我們花了數(shù)十億的美元去尋找肥胖、心臟病、中風、高血壓、哮喘和其他常見病的基因,但像樣的成功倒是沒有幾個。更令人困惑的是,并非所有的突變攜帶者都會患病,影響患病風險的還包括基因組上其他位點和環(huán)境因素。
比如如今常見的商業(yè)基因檢測,常常會給客戶提供這樣的說法:“基于你的基因型,你有15%的可能性罹患糖尿病。”這里提供的只是一種風險可能性的預估,但一個人即使真的帶有糖尿病遺傳基因,也并不會代表會真的發(fā)病,因為任何遺傳因素在個體的飲食或生活環(huán)境因素面前都十分無力。
疾病,是多個基因相互作用或與環(huán)境互作的結果。即使改變不了自己的基因,我們仍然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勤加運動、長做體檢、將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即使控制不了患病風險,我們卻可以將風險分散,例如多買幾份保險。
隨著近幾年基因相關商業(yè)服務的興起,不禁令人擔心那些交付出自己遺傳信息的人—這樣做會有什么樣的風險呢?再進一步講,基因檢測會暴露我們的隱私嗎?
基因揭示了一個人現(xiàn)在的身體特征、疾病以及其他遺傳傾向等信息,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暴露的信息還會變得更多。這些本該是隱私的信息,被泄露或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利用,都是一種潛在的威脅。在2019年2月,美國的基因檢測公司FamilyTreeDNA向所有用戶道歉,承認了他們在未經(jīng)允許的情況下向FBI提供DNA數(shù)據(jù)。這件事引起了軒然大波,也再次挑起了關于隱私和道德問題的爭論。
因為DNA信息可以長久保留,誰也無法預測這些信息會去哪里、誰將要使用它們,以及一些不法分子想從中得到什么。即便是只上傳了自己的信息,它也可能在某個時候,揭露整個家庭的秘密,可能連后代的基因也一起暴露。想象一下某一天,你的孫子去公司面試,而那個帶著眼鏡的面試官,早已從你現(xiàn)在很好玩的普通測試中,知曉了關于你孫子的一切。這件事已遠遠超出了當下法律所能保護的范圍。
可預測性為我們帶來了想要的安全感,看看現(xiàn)實世界就會發(fā)現(xiàn),把人身上種種的因果關系簡單地歸結為基因作用,實在過于片面。要預測疾病,不但是要檢測基因,還要預測未來的環(huán)境(吃什么、喝什么、呼吸什么、服什么藥物等等),這一點無論是測序公司還是任何“專家”都做不到的。那么要不要為了一些模棱兩可的信息,將自己的基因拱手交出,顯然就是值得再三思考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