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威
摘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與現代文明發(fā)展的有機結合,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的理論成果。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現今人類正在面臨或者可能面臨的共同的生存和發(fā)展問題,提出的既具有歷史唯物主義又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有對“天下”、“天下為公”、“和而不同”等傳統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更有重視物質實踐和普遍聯系的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歷史唯物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雙重理論基礎。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歷史唯物主義;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雙重理論基礎
中圖分類號:B0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101(2019)03-0012-05
收稿日期:2018-10-23
基金項目:安徽理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重點課題(xszh2017-2018-13)
作者簡介:趙威(1986-),男,安徽阜陽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歷史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Abstract:AcommunityofsharedfutureformankindisthenewconceptofGeneralSecretaryXiJinpingsgovernanceofthecountrysincethe18thNationalCongress.ItistheorganiccombinationofMarxisthistoricalmaterialismandthedevelopmentofmoderncivilization,andalsoanewtheoreticalachievementofMarxisminChina.ThecommunityofsharedfutureformankindproposesaChineseprogramwithhistoricalmaterialismandtheessence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forthecommonsurvivalanddevelopmentproblemsthathumanbeingsarefacingormayfacetoday.Thetraditionalcommunityofhumandestinyinheritsanddevelopstraditionalideassuchas“HeavenandManareunited”and“theworldisthepublic”.Italsohasahistoricalmaterialisticworldviewandmethodologythatemphasizesmaterialpracticeanduniversalconnection,withthedualtheoreticalbasisofhistoricalmaterialismofthecommunityofsharedfutureformankindandtheessence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
Keywords:Acommunityofsharedfutureformankind;HistoricalMaterialism;Theessence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Dualtheoreticalbasis
2012年11月,中共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中國政府正式提出“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它標志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正式成為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新理念。2017年2月10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寫入聯合國決議中,這標志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和思想已經漸漸被各民族、各國家所理解和認同,它正逐漸從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轉變成世界共識和全球實踐活動。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是物質實踐活動決定了意識和概念的產生和改變。概念的產生常常是活生生的物質實踐活動和文化背景共同作用的結果。實踐出真知,任何一個概念都有產生它的實踐合理性和理論合理性,有產生它的潛在的時代背景和現實基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也有著產生它的歷史的和實踐的時代背景,有著一定的文化土壤和理論發(fā)展邏輯。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歷史唯物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關系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歷史唯物主義現實觀和實踐觀的體現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實踐活動決定著意識和概念的產生。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時代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它有著深刻的世界實踐內容。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在經濟發(fā)展、政治、國家安全等問題出現全球化特征的時候,基于解決全球范圍內出現的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而提出的概念。從現實性上來看,各個民族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國際現實狀態(tài),是產生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現實基礎。
基于經濟、生產力的全球化和經濟發(fā)展的物質需要,各民族各國必須在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統一的平臺上加強合作,在共同體中實現自身的發(fā)展和危機的共同解決。這是產生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踐基礎和現實要求。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借鑒和發(fā)揚
當人類的物質實踐活動進行到一個特定的發(fā)展階段,就會產生與它相匹配的思想意識或者概念。創(chuàng)造一個概念來表達一個特定的歷史現象時,我們不可避免的會回到自身的文化背景中,去尋找理論支持和靈感。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中的“天下”、“天下為公”“和合思想”等文化基因與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和安全問題全球化等全球化問題所需要的合作要求有內在的一致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是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內容的繼承和借鑒,創(chuàng)造性的提出的概念。
(三)歷史唯物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結合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的可能性與合理性
歷史唯物主義要求用整體的、聯系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歷史事物和歷史現象。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中“天下為公”,“四海之內皆兄弟”,“民胞物與”等思想,均體現出了看待問題的整體性和聯系性視野。歷史唯物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都體現出了整體和聯系的理論視野,這是歷史唯物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共同作用,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理論可能性與合理性。換句話說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共同具備的整體性和聯系性就是產生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理論基礎。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基礎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重視物質生產和生產的組成方式思想
馬克思認為:“隨著分工的發(fā)展也產生了單個人的利益或單個家庭的利益與所有互相交往的個人的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而且這種共同利益不是僅僅作為一種‘普遍的東西存在于觀念之中,而首先是作為彼此有了分工的個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存在于現實之中?!盵1]163現代社會是分工和合作并存的時代,分工與合作的程度和速度都在不斷的提高,可以說,在現代社會如果沒有廣泛的分工和合作的意識,就會被時代所淘汰?,F代化的大生產,就像一部汽車,發(fā)動機可能是德國的,方向盤可能是美國的,要求在精細分工的基礎上尋求最廣泛的合作。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并不是抽象的意識形態(tài)和倫理學概念,也不是建立在強權基礎上的政治口號,而是從經濟全球化時代人類社會相互依存、榮辱與共的客觀事實出發(fā),從各國各民族共同面臨的生存和發(fā)展的命運出發(fā),提出具有時代精神和歷史合理性的人類生存發(fā)展理念,具有鮮明歷史唯物主義特征。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歷史唯物主義世界史發(fā)展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出了民族和國家的界限,視域是世界的整體,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不是‘自我意識、世界精神或者某個形而上學幽靈的某種純粹的抽象行動,而是完全物質的、可以通過經驗證明的行動,每一個過著實際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個人都可以證明這種行動?!盵1]169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特性要求我們以整體的人類狀況和生存狀態(tài)為基礎,站在人類總體性的高度思考問題,尋求人類歷史社會發(fā)展的途徑。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繼承了歷史唯物主義的這種理論特性,它站在全人類的理論視角上,以最大的人文關懷和包容性,去觀照人類面臨的普遍性問題,超出了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超越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具體差異,走向世界的整體和人類共同的命運。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繼承和實踐
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體”思想在《共產黨宣言》里有所體現,他論述到“代替那個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共同體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自然的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個體依附于共同體,缺乏私人自由。二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虛假的共同體”,表面消除了共同體對個人的束縛,實際上卻在更深層次上陷入異化而失去自由。最后是“自由人的聯合體”,只有社會發(fā)展到這個階段,才能實現“以每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個人、國家、國際三個層面上進行統一,在統一的基礎上解決人的自由問題,在實踐的基礎上,在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指向真正的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通過建立利害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等具體的實踐形態(tài),把不同民族和國家的差異性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層面上統一起來,在共同體的構建和發(fā)展中優(yōu)化國際關系,構建以人類共同的命運為目標的國際新秩序。盡管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并不同于歷史唯物主義意義上的真正的共同體,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致力于全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也致力于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不斷向馬克思共同體靠攏,是在認識論領域和實踐領域對真正共同體的偉大實踐和趨近??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真正的共同體”思想和方法論的繼承和實踐。
(四)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踐性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是純粹的抽象概念,它有著現實的物質載體和實踐活動。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印度尼西亞國會演講中指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享譽世界的輝煌文明。這里是充滿多樣性的區(qū)域,各種文明在相互影響中融合演進,為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相互影響、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促進提供了重要文化基礎?!盵2]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作出表率,也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現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僅在國際層面統一協調各國的利益和沖突,還通過“一帶一路”等物質載體,率先踐行和實現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馬克思國際關系理論的新發(fā)展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8月在蒙古國演講時說:“中國愿意為包括蒙古國在內的周邊國家提供共同發(fā)展的機遇和空間,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fā)展的列車,搭快車也好,搭便車也好,我們都歡迎,正所謂‘獨行快,眾行遠?!边@個講話真誠地表達了中國合作共贏和共同發(fā)展的胸襟和期望。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了國界,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3]260。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際層面上,不再刻意強調意識形態(tài)上的沖突和對抗,而是堅持“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3]265,“摒棄一切形式的冷戰(zhàn)思維”,“化干戈為玉帛”,“共同營造人人免于匱乏、獲得發(fā)展、享有尊嚴的光明前景”,“要尊重各種文明,平等相待,互學互鑒,兼收并蓄,推動人類文明實現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3]265,“解決好工業(yè)文明帶來的矛盾,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實現世界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人的全面發(fā)展”[3]276。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演講中指出的:“中國人始終認為,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p>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理論來源及發(fā)展
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文化資源,也是中華民族面對外界各種生存和發(fā)展問題時可以利用的智慧武庫,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更是一個民族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標志性特征。在生產、消費、交往等各個方面都出現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改變了,有些觀念就顯得具有歷史局限性,需要對這些改變作出新的理論概括和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是基于新的社會存在和經濟基礎的改變,借鑒中國傳統文化資源提出的新理念,并且在理論內涵、實踐性和交往關系等諸多方面都體現出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關系。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天下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關于世界秩序和人類文明的獨特思考和整體構想,也是在中國文化基因中如何處理國家關系的政治哲學追求和政治倫理學訴求,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思想構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1.天下觀念表現出了疆域、文化意義的廣闊性。在《尚書·大禹謨》記堯:“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薄渡袝ひ骛ⅰ分休d:“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生,萬邦黎獻?!薄墩撜Z·泰伯篇》中有“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四海困窮,天祿永終”等句。周天子“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構成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天下理念的廣闊性。
2.天下觀念表現出的等級和文化意義上的區(qū)域差別。如《周禮·職方氏》有記載說“職方氏”掌管“天下之圖”,這個“天下之圖”不僅包含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中具有中心意義上的“中國”,還包括“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等所謂的“四海”,從“夷、蠻、閩、貉、戎、狄”等稱謂上又可以看出等級區(qū)分和自我優(yōu)越來。這時的天下,是建立在中國文化、政治、經濟優(yōu)勢基礎上,對周邊國家保持宗主國地位的天下,是有著“華夷之分”和萬國來朝的天下。在明清兩代,更是以“天朝上國”自居,閉關鎖國,盲目自大。總之,在封建社會的天下觀念里,還是能夠看出“天朝上國”等級性和“華夷之分”的差異性的。
3.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天下”觀念的繼承和超越。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觀念,主張“以天下為一家”和“四海之內皆兄弟”,沒有明顯的邊界意識,誠如龔自珍所說:“圣無外,天亦無外者也?!比祟惷\共同體理念繼承了傳統文化中天下觀念的開放性和包容性,融合了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和不同利益訴求,為不同文明的交流和對話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礎和物質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發(fā)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3]267中國改革開放的堅定信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構建提供了道路信心和經驗借鑒,也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構建提供了外在的驅動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尊重各國家的發(fā)展現狀,不以國家的大小、強弱、貧富而區(qū)別對待,強調在平等的邏輯起點上,聯合發(fā)展,協同發(fā)展,合作共贏,這是對傳統文化國家交往關系理論的歷史性超越。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前提下,各文明呈現多樣性和統一性共存的狀態(tài)。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那樣,“一帶一路”是我國實施新一輪擴大開放的重要舉措,“‘一帶一路是開放的,是連接亞歐非的廣闊‘朋友圈,所有感興趣的國家都可以添加進入‘朋友圈”[3]265。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fā)表講話,他談到:“要跟上時代前進步伐,就不能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過去?!敝袊匀祟惷\共同體理念為目標,采用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方式,加強同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具體實踐,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向著更加普惠的方向前進。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禮記·禮運》中最早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思想。“天下為公”的思想,強調了以公義戰(zhàn)勝私欲,推崇人們去私尚公,獻身于國家事業(yè)[4]。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繼承和發(fā)展了“天下為公”思想,推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美美與公,天下大同”。近代以來,為了揭露封建專制制度的弊端,一代代開明思想家力倡“公天下”,反對“家天下”,積極弘揚和傳播“天下非一家之私”的政治哲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豐富和發(fā)展了“天下為公”的國際觀,認為世界各國是相互聯系的整體,利益相關、榮辱與共。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認為,不同國家利益的實現和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有一個基本的前提和實現的基礎,那就是要打造一個不同于以往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這個新秩序要求各國放棄狹隘的自我利益中心主義,要有公正無私、合作共贏的世界情懷和視野。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是要建立一種各民族和國家平等相待的友好關系。在經濟上普惠共贏,在政治上正義公平,在文化上平等共存,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統一目標和實踐途徑上,實現國家發(fā)展和人類整體發(fā)展的協同統一。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家國情懷和人文關懷,他還在《奏上時務疏》中提出:“以德服人,天下欣載;以力服人,天下怨望”、“勿為苛酷,示天下之慈也”、“不興土木,示天下之儉”、“捨一心之私,從萬人之望,示天下之公”。表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yōu)秀特質,就是自覺的憂國憂民情懷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5]。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繼承了傳統文化中的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文關懷,從全人類的視角來考慮人類的自身處境,并通過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行為,為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和自由貢獻力量。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傳統文化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國文化的基因就是反對弱肉強食、叢林法則、零和博弈和各種霸權主義的。正如《孟子·公孫丑》所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誠服也。”否則,最終會造成《荀子·議兵》所說的“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的結果。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倡各國之間地位平等,拒絕叢林法則和零和思維,在合作中尋求共同問題的解決和共同利益的達成,跨越西方文明中出現的“修昔底德陷阱”,追求本國利益和他國利益的協同,達到“協和萬邦”“親仁善鄰”的國際關系新境界。
(四)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和而不同”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在充分尊重各民族、各國家、各文明之間差異的前提下,協同發(fā)展,共同參與和解決人類共同的問題。正如《禮記·中庸》所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薄秶Z·鄭語》上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特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背浞挚隙撕投煌膫惱硪饬x和現實意義,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對“和而不同”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總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僅僅是停留在政治學意義和倫理學意義上的呼吁,更是基于時代發(fā)展要求所提出的具有實踐意義的中國方案[6]?!耙粠б宦贰焙汀皝喭缎小钡冉洕?、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具體措施,就是在實踐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表現。為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秉持普惠原則”、“打造平衡普惠的發(fā)展模式”也是依據當今世界發(fā)展的經驗事實,對涉及到各國、各民族利害相關問題提出的可行性方案。相比起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下”、“天下為公”、“和合”等思想,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多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踐維度和歷史感,因此更有可行性和號召力。
四、結語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首要特征,在于它是基于時代特征和人類經濟政治的發(fā)展趨勢,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當今發(fā)展的時代課題和人類境遇做出的理論回應和應對策略[7]。當前,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都出現了全球化的特征,各國家、各民族的生存發(fā)展問題已經聯系在一起了。當前的時代背景和生產、生活實踐,要求我們只有在解決全球的整體問題的情況下,才能更好的實現各自的生存、發(fā)展問題。在此基礎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無論是在理論的構建上,還是在實踐的可行性上,都為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問題提供了非常有益的中國智慧,而這種中國智慧無疑是具有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和理論支撐的。
其次,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并結合時代發(fā)展的實際,超越了“種族中心主義”和“華夷之分”的世界觀。它對“天下為公”、“四海之內皆兄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傳統觀念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繼承,在視野的寬廣性和包容性上均有了實質性突破。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實踐的載體和對各種文明的尊重上,都體現了具有歷史唯物主義的超越[8]。在此基礎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比儒家“大同思想”、“天下為公”等思想多了實踐的維度和可行性。
總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雙重理論來源,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繼承和發(fā)展,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超越,具有多維度的理論視野和實踐的可行性。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3-169.
[2]習近平.攜手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的演講[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0/03/c_117591652.htm.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60-276.
[4]張靜,馬超.論習近平總書記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超越[J].學術論壇,2017,40(4):150-155.
[5]曲洪波,金夢蘭.“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傳統文化因素解析[J].山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4):27-35.
[6]田鵬穎.歷史唯物主義與“人類命運共同體”[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1):119-127.
[7]劉同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創(chuàng)性貢獻[J].中國社會科學,2018(7):4-21.
[8]周雯雯,林美卿,趙金科.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7(6):21-26.
[責任編輯: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