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彤 趙燁
【摘要】《咬文嚼字》于2018年底發(fā)布了“2018年十大流行語”,其中“佛系”一詞上榜,令人印象深刻。本文從模因論視角出發(fā)認為“佛系”經過廣泛復制和傳播成為強勢模因,并闡述了“佛系”的由來、分析其模因現象、復制傳播方式和動因,期望對“佛系”一詞有更為全面客觀的認識。
【關鍵詞】模因論;語言模因“佛系”;動因
【作者簡介】趙彤(1972-),男,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英文系教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翻譯學、外語教學與研究、跨文化交際;趙燁(1995-),女,漢族,河南新鄉(xiāng)人,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模因”這個詞來源于著名的英國科學家理查·道金斯1976年發(fā)表的《自私的基因》,道金斯去掉希臘語“mimeme”(原意是模仿)一詞的詞頭mi,將其縮寫成“meme”,作為文化基因的最小單位,構建了模因論的基本框架。核心思想是模因通過模仿來復制自己,為了實現自我復制然后傳播。它們的復制特性應具備三個明顯特征:長壽行、多產性、復制的保真度。首先,模因復制模留存時間越長久,復制的數量就越多;其次如果模因復制能力強大,傳播的速度就快;最后,語言模因的保真度很高。總之,模因就是一種具有傳染力的信息模式,這種信息模式的寄生性會影響人的意識,改變人的行為進行復制,從而使信息模式通過模仿、復制等方式得以傳播。模因復制和傳遞過程中需要四個階段同化、記憶、表達和傳播。2003年,中國學者何自然和何雪林將“memes”翻譯為“模因”,指在語言、觀念、信仰、行為方式等的傳遞過程中,基因在生物進化過程種的作用(何自然、何雪林,2003)。模因指的是文化基因,為了讀起來像“gene”(基因),表達由同一基因引起的相似性的含義。他們把“meme”翻譯成“模因”,讓人們自然而然想到這是一些模仿現象,是一種類似于基因的現象?;蛲ㄟ^遺傳進行繁衍,模因則通過模仿傳播,是文化的基本單位。模因屬于抽象概念,它通過復制和傳播來體現自身的存在,其復制和傳播方式是重復與類推。(何自然,2005)
語言既不僅是文化的載體,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何自然教授認為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模因,任何字、詞、句、段落甚至篇章,只要通過模仿得到復制和傳播,都可以成為一種模因。網絡流行語作為現代社會一種流行的語言符號,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播并為公眾所接受,影響著我們的語言和文化生活。(王曉燕、劉富華,2015)
本文運用模因理論對2018年流行語“佛系”一詞進行了分析。“佛系”是外來詞,反映了一種消極的生活態(tài)度,其活躍度高,能產性及可接受度很高,尤其在網絡用語以及年輕人口頭語中出現頻率很高?!胺鹣怠蹦R蚓拖窕虻膹椭埔蜃?,從一個宿主,經過同化、記憶、表達,然后傳播給另一個宿主,周而復始地形成一個模擬、復制、變異和傳播的循環(huán)。“佛系”很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在復制和傳播的過程中,語言模因變異依然存在,但仍然具有長壽性和多產性。本從從語言模因論的角度,闡釋了“佛系”流行語模因現象,復制傳播方式和動因。
1.“佛系”的由來?!胺鹣怠笔且粋€外來詞。2014年,一家日本雜志解釋了“佛系男人”,指的是喜歡獨處,關注自己的興趣,不想與異性相處的男人。2017年底,一篇題為“第一批90后已經出家了”的博文介紹了當今年輕人的“佛系生活”方式,即與世無爭,安之若素的生活態(tài)度。隨后,“佛系”一詞迅速再互聯網上流行起來,顯示超強的構詞能力,如“佛系青年”“佛系生活”“佛系人生”“佛系乘客”“佛系父母”以及“佛系戀愛”“佛系養(yǎng)生”“佛系養(yǎng)魚”“佛系購物”等等。有人說,“佛系”的流行反映了年輕人反感斤斤計較、非理性爭執(zhí),希望構建和諧的生活秩序。也有人說,年輕人用“佛系”自嘲,是因為無助而降低對生活的期望,體現了一種消極生活態(tài)度。我認為“佛系”能成為強勢模因必然有其積極因素,如今生活壓力之大,我們成長過程中會遇到一些無能為力的事情,即使努力也可能達不到預期目的,與其自我否定,給自己施加壓力,不如學會淡然地面對生活。
2.“佛系”模因現象分析?!胺?、系”模因因子組成“佛系”語言模因,它與其他語言模因組合就成為一個模因復合體,用“佛系X”表示。模因復合體指在一定條件下模因因子相互作用和聯系而形成更高一級的模因單位。在復制傳播過程中,“佛系”模因并非一如既往地復制,而是遇到其他模因,相互碰撞、融合并保留核心,形成新的模因復合體。比如“佛系X”結構中,“佛、系”模因因子組成“佛系”語言模因,它與X組合“佛系X”就成為一個模因復合體。(王曉燕、何自然,2017)
在使用“佛系X”模因復合體時,整個語境就相當于一個模因域,“模因域”是語言模因在復制和傳播的過程中,模因因子、模因、模因復合體互相作用、制約和依賴而形成的一個語用環(huán)境。當人們使用語言時,模因域中的模因還包含認知語境、語言的關聯性、事件特征和經驗事實,它們通過“域”的形式來獲取之間的內在聯系。模因域中的模因是人們認知和體驗世界的基本單位,它還促進“域”本身的發(fā)展(羅迪江,2007)。因此,當我們在具體交際語境中使用“佛系X”這個模因復合體時,整個語境就相當于一個模因域,模因域與模因域相互聯系結合,又會構成更大的模因域網。
在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過程中,模因因子、 模因、模因復合體和模因域共存、融合和制約,被置于模因網絡中。我們以最小的模因單位“佛”、“系”為起點,宿主在不同環(huán)境中將其觸發(fā)并形成不同的復合體,其逐漸從潛在模因轉變?yōu)轱@性模因,不斷爭取與更高級別模因單位融合。這樣,諸多模因單位就集結在一起形成模因網絡。(王曉燕、何自然,2017)
模因在復制和傳遞過程中往往要經歷四個不同過的階段。
1.同化,指一個有效模因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劉芳,2016)。通過觀察外部現象或思考,宿主對“佛系”模因感興趣,然后產生認知,考慮它的語義和語用環(huán)境,在某種情況下使用它,表達什么意思。
2.記憶,“佛系”模因在宿主大腦中停留時間越長,傳播機會就越大。
3.表達,如果宿主要把“佛系”模因傳播給其他個體,就要將其轉化成宿主可感知到的有形體。宿主發(fā)現“佛系”形成的模因域,并自動認知反應并進行表達。
4.傳輸,通過這一系列的解碼和復制,“佛系”的表達方法由宿主掌握,滿足宿主自身的認知、心理和文化需要。在特定的語境刺激下,會觸發(fā)宿主先前認知中的同化記憶內容,很可能將它作為自己的語言直接或經過變異表述出來,而接收到模因信息表征的宿主將繼續(xù)復制這個模因并傳遞給下一個宿主,這就形成了“佛系”模因的傳播。這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實現新的模因域,不斷傳播。(王曉燕、何自然,2017)
就像生物中的基因進化一樣,語言模因在進化變異過程中形成的變體也可以區(qū)分出基因型和表現型?;蛐驼Z言模因可以直接復制內容和形式來重復傳播,但也有不同形式的變體只重復相同信息內容。表現型語言模因都是模因變體,它們通過形式基本相同但內容不同的類推變異不斷傳遞出新的語言信息。(何自然,2016)
對“佛系”一詞進行分析發(fā)現,其可以修飾名詞和動詞,在這種情況下主要以表現型語言模因同構異義的方式傳播?!胺鹣怠边€可受程度副詞和否定副詞的修飾,此種情況下,以基因型語言模因相同信息異型傳播。
1.同構異義。同構異義指的是語言模因的結構形式沒有變,但內容不同,是模因表現型?!胺鹣怠笨梢院推渌R蚪Y合成為模因復合體“佛系X”,其中X是個變量,可以為各種詞匯,比如“佛系青年”“佛系生活”“佛系人生”“佛系乘客”“佛系父母”以及“佛系戀愛”“佛系養(yǎng)生”“佛系養(yǎng)魚”“佛系購物”等等。我們可以發(fā)現X項可以是各種不同詞匯,而“佛系”始終保持不變,其搭配廣泛、流傳性廣,形成同構異義表現型的復制傳播方式。
2.相同信息異型傳遞。 ? ?如果要強調突出某人佛系的程度我們可有以下幾種表達:“很佛系”;“最佛系”;“佛系得很”;“再佛系不過了”,這幾種表達可以根據語境將相同信息以不同的“佛系”程度傳遞出去,形象地表達了某人的生活態(tài)度?!胺鹣怠毙问讲辉賳我?,使其更廣泛地使用和傳播。
1.實用性。語言信息實用,才會引起人們注意、使用?!胺鹣怠本W絡流行語不受諸多條件限制,不需要具有基本詞匯性質約束,不僅可以做定語修飾各類詞匯,還可以充當主語、謂語、賓語和狀語。在使用過程中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出現在人們表達的句子或短語中。
2.合理性?!胺鹣怠笔峭鈦碓~,由于借用合理被人們使用,然后得到廣泛復制和傳播,形成了“佛系X”復合體,形式相同,內容各異的模因表現型。佛系”最初用來形容愛獨處、專注于自己的興趣、不想和異性相處的男人,后來在我國流行起來,并有其豐富的含義,如“安之若素的生活方式”、“對美好寧靜生活的渴望或者一種消極的生活態(tài)度”,都符合其核心含義,具有合理性。
3.時尚性?!皶r尚性意味著指語言要有時代氣息?!保惲障?、何自然,2006)人們對時尚的語言會不自覺地模仿起來。語言信息越流行、越時尚,人們越樂意模仿。“佛系少女”一歌,因馮提莫甜美的歌聲,迅速火起來,“佛系”也更為大家熟知、模仿?!奥眯星嗤堋边@款游戲因青蛙外出回家都是隨機的,受到廣大佛系青年的喜愛,因此被稱為 “養(yǎng)生的佛系游戲”。由此可見,“佛系”與流行的音樂、游戲緊密相連,被賦予了不同的形式和內容被人們復制、傳播。
本文闡述了“佛系”一詞的由來,從模因論角度分析了“佛系”語言模因現象,其復制傳播方式主要由表現型語言模因同構異義和基因型語言模因相同信息異型兩種,還揭示了“佛系”語言模因復制傳播的動因主要在于其實用性、合理性和時尚性,使我們清楚地感知到語言模因論的強大闡釋力,可以解釋語言流行和發(fā)展的動因,在語言的發(fā)展與現實生活中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琳霞,何自然.語言模因現象探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2): 111-113.
[2]何自然.語言模因及其變體的應用[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6 (2):133.
[3]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4):54.
[4]何自然,何雪林. 模因論與社會語用[J].現代外語,2003(2):201-202.
[5]劉芳.從模因論的角度解讀流行語“重要的事情說三遍”[J].海外英語,2016(5):197.
[6]羅迪江.語言使用中的模因域[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2):51-52.
[7]王曉燕,何自然.模因論視域下的“X 你個頭”現象分析[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7(5):23-24.
[8]王曉燕,劉富華.網絡流行語“馬伊琍體”模因現象分析[J].新疆社會科學,2015(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