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孫晶巖
陜西華縣歷史悠久,是黃河流域中華民族重要發(fā)祥地之一??h境內有“老關臺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殷商文化”等數(shù)十處古遺址,彰顯著我們祖先在此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歷史,創(chuàng)造文明的軌跡。1975年,我曾經(jīng)跟隨部隊話劇團到這里慰問演出,第一次見到華山。
華縣后來改名為華州,一晃44年過去了,舊貌變新顏。這次來華州講課,我大清早起來晨練,走出賓館,迎面就是巍峨的秦嶺。我想到秦嶺山腳遛彎兒,順便去看看周圍的名勝古跡。
我們驅車來到鄭桓公陵園文化廣場,拜謁了鄭桓公墓。鄭桓公是西周時鄭國的建立者,姓姬名友,周宣王之庶弟。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靜把弟弟分封到都城鎬京附近的咸林,在今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qū)西北一帶,國號為鄭,這就是歷史上最早的鄭國。姬友,史稱鄭桓公,又因為鄭國是三等諸侯國,國君為伯爵,鄭桓公也叫鄭伯友。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1年),西戎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鄭桓公陣亡。戰(zhàn)馬馱尸體返回鄭地,葬身于此。鄭桓公墓是西周時期建立,系陜西省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雖然歷經(jīng)2700多年風雨,仍然保存完好,接受世界各地鄭氏后人的拜謁。
春秋時秦國在此設鄭縣,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設鄭縣為雍州,西魏廢帝三年(公元554年)改雍州為華州,此后至民國二年(1913年)廢除州府,改華州為華縣,沿襲至今。鄭桓公危難受命,回天盡力,治理鄭地,井然有序。寄孥東土,救亡圖存;為國殉職,英烈千古;王室貴胄,鄭氏始祖。叱咤風云炎黃裔胤,播撒文明后稷傳人。鄭姓的血緣脈絡乃炎黃二帝血統(tǒng)之總和,因此稱為炎黃之胤,華州是名副其實的華夏鄭氏之根。我急忙拍攝好照片寄給一位鄭姓朋友,說我找到你們老鄭家的根了。她和家族的人看到照片都非常激動,說一定要去華州尋根。
華州文化底蘊深厚,文物古跡比比皆是??扉_早飯了,我們急忙向賓館趕去,突然看到附近有一個牌樓,上面寫著“勅建唐汾陽王祠”幾個黃色的大字,這個牌樓是為郭子儀修建的。郭子儀是唐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曾經(jīng)多次臨危受命,率軍平叛,平定安史之亂,保衛(wèi)了唐王朝。唐德宗繼位后,賜號“尚父”,晉封太尉,系唐代四朝老臣。郭子儀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如果沒有他,大唐很可能被安祿山毀掉。郭子儀是渭南華州人,中國一部分郭姓也來源于華州。
歷代以來,華州賢哲輩出,涌現(xiàn)了以唐代著名軍事家、政治家郭子儀,清末民初教育思想家楊松軒,現(xiàn)代著名學者楊鐘健,革命先驅潘自力、高克林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物,成為“人文鼎盛之區(qū)”。
1957年的一天,華縣太平莊農(nóng)民殷思義在村東頭犁地,突然聽到咣當一聲響,仔細一看,原來挖出了一件像鳥一樣形狀的陶器,他覺得這玩意兒模樣周正,就帶回家做了雞食盆。一年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師生組成了考古隊來到華縣,發(fā)現(xiàn)了著名的泉護村仰韶文化遺址。太平莊是泉護村的西鄰,殷思義見到考古隊員整天在忙活,就向他們講了自己挖出陶器的故事,并將那件陶器送交考古隊。考古隊員望著臟兮兮的雞食盆,擦掉泥土后,眼睛都亮了,原來這是一件珍貴的國寶——陶鷹鼎。它是仰韶文化的珍貴文物,將鼎形器物特征與鷹的動物美感融為一體,非常驚艷。仰韶文化以精美的彩陶著稱,陶鷹鼎的問世表明此時的人們不但擅長創(chuàng)作彩繪圖案,在造型藝術上也頗有實力。此國寶既是遠古時代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精品,也是5000年前我們的祖先聰明智慧的結晶。
陶鷹鼎
考古隊員們急忙把寶貝擦拭干凈,小心翼翼地包裝好,千里迢迢帶回北京,最終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來華州旅游,一定要留意周圍的景觀,這里三步一個景點,五步一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