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蘆衣順母
原文: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鎮(zhèn)。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蹦嘎?,悔改。
詩贊: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
譯文:春秋時期魯國的閔損,字子騫(孔子的弟子,以德孝著稱),幼年時母親就死了。父親續(xù)娶了后妻,后母又生了兩個兒子。冬天繼母給兩個親生兒子穿著用棉花填絮做的冬衣;因為厭棄閔損,給他穿用蘆花填絮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讓閔損駕馭馬車,閔損因身體寒冷發(fā)抖,將韁繩墜落地上,因此被父親鞭打,打破棉衣發(fā)現蘆花。父親得知閔損受到虐待后,要休掉后妻。閔損求父親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孩子受冷,趕走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崩^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改過。
親嘗湯藥
原文:漢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養(yǎng)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
詩贊: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母,湯藥必親嘗。
譯文:漢代第三個皇帝是漢文帝(與漢景帝的統(tǒng)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名叫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子,最初被封為代王。文帝的生母是薄太后。他即帝位后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一病就是三年,文帝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地親自照顧,給母親服用的湯藥,他要是沒有親口嘗過就不讓母親服用。他(在位重德治)以仁孝之名聞天下。
拾葚供親
原文:漢蔡順,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亂,歲荒不給。拾桑葚,以異器盛之。赤眉賊見而問之,順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辟\憫其孝,以白米三斗、牛蹄一只贈之。
詩贊:黑葚奉萱幃,啼饑淚滿衣。赤眉知孝順,牛米贈君歸。
譯文:西漢末年汝南(今屬河南)人蔡順,很小就喪父成了孤兒,對待母親非常孝敬。當時正遭遇王莽篡漢之亂,年景也是荒年,糧食不夠吃,只得拾桑葚果充饑,并用不同的器皿盛著。一天赤眉軍(漢末義軍)撞見他后就問他,為什么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器皿里?蔡順回答:“黑色熟透的桑葚是供老母食用,紅色未熟的桑葚留給自己吃。”赤眉軍同情他的孝心,送給他白米三斗、牛腿一只,讓其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數獨游戲
在空格處填寫數字1~9,要求每個數字不能重復。包括小九宮格內數字也不能重復。趕緊開動腦筋吧!
(答案在本期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