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714000)
袖珍公園不僅是城市綠地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鑲嵌在城市高密度的建筑中,弱化建筑棱角,延伸建筑外圍空間。袖珍公園大多隱藏在社區(qū)的角落處,能夠給予人們更高的使用靈活性以及適應不同種類的人群需求。研究不同的空間圍合的程度給予人們不同的心理感受,從而迎合更多人們的心理需求。
袖珍公園也稱為口袋公園,其特點為規(guī)模較小,是在較小場地上進行綠化種植,配備休憩設施等,服務當?shù)鼐用袷瞧渲饕δ?,主要呈斑塊狀散落在城市結構中,常見類型有小型街頭綠地、小型社區(qū)運動場、小公園等。
袖珍公園的特點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規(guī)模小、功能少、多樣化活動空間、社會性突出。根據(jù)以往經(jīng)驗,認為袖珍公園的規(guī)模在400-10000㎡之間。袖珍公園的主要使用者的活動,短暫停留如用餐、等待、休息等。
帕雷公園占地約400平米,是一塊12*30米的地塊。公園的主要構成要素包括最內(nèi)部的水幕墻、十七株美國刺槐、東西兩邊被攀援植物覆蓋的墻體、輕便的網(wǎng)制座椅和入口處的小商店。公園整體分為人行區(qū)域、公園入口空間和休息空間。首先是人行空間,除了提供通行,還是公園與街道的過渡區(qū)域,使用統(tǒng)一的鋪裝較為簡明地處理了公園入口邊界問題。其次是由臺階和無障礙通道做組成的入口空間。休息空間由十二棵高大的美國刺槐和最里面的水幕墻組成。帕雷公園的簡單明確的功能分區(qū),是奠定其營造空間成功的基礎。功能要求上,空間的功能明確,看似每個獨立的空間,實際聯(lián)系十分緊密,并通過對比的手法強化空間之間的關系,豐富空間變化。在狹小的平面空間內(nèi)營造豐富和功能完備的空間始終是有限的,由此對于袖珍公園中空間的豎向設計往往是影響空間感受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空間的封閉性,帕雷公園周圍均是高大聳立的摩天大樓,處于大樓夾縫中的帕雷公園顯得空間十分局促。由此,澤恩在設計帕雷公園時將十七株高大的美國刺槐組成了一整面完整的覆蓋面,減弱了場地的壓迫感,同時提高了空間的圍合性。另外,帕雷公園墻面的連續(xù)性和密實程度都很高,三邊連續(xù)圍合的實墻更進一步加強了空間良好的封閉性,有利于形成簡潔、純粹的空間。其次是地面高差劃分空間,改變場地地面的高度進行豎向空間設計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帕雷公園當然也不例外,尤其是改變地表高度來增強場所感的同時,能夠保持整體公園的與外部環(huán)境的銜接感,并不會因為抬升了場地的地面而感到突兀,從而與周圍環(huán)境融為一體。
王府井袖珍公園綠地廣場占地共4970平方米,該公園的設計理念為“墻上痕”“樹下蔭”。公園綠化種植非常有特色,設計師首先做出了“墻上痕”的創(chuàng)作,用現(xiàn)代的鋼為材料,制作出了墻體圖案狀的立體框架。依托場地內(nèi)已經(jīng)存在的高大樹木,種植了胸徑較大的國槐樹與之共同營造了“樹下蔭”的效果,最有創(chuàng)新是“墻上痕”之上的立體綠化和擺放在場地內(nèi)的盆栽植物花卉,雖然形式簡單,但卻賦予了場地一種親近感。即使是再小的場地也需要考慮空間的圍合性,北京王府井口袋公園所使用的鏤空式鋼幕既保證了公園內(nèi)的空間圍合感,又確保了開放性。
約翰?西蒙茲指出,“缺乏有效的圍合是許多不盡如人意的空間或地段的關鍵所在。”根據(jù)以上案例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帕雷公園和格林艾克公園都是有效圍合的空間。袖珍公園應當與街道保持緊密的聯(lián)系,與街道相接的地方應該做到最大化的開放,視線無阻擋,自然連接,過渡和諧。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袖珍公園面積雖小,但是由于其廣泛的適用人群和高人流量的地理位置,由此對空間承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優(yōu)秀的袖珍公園應該具有巨大的人口容納性和人流導流能力,人們能夠在場地中迅速找到自己想要到達的區(qū)域。這依賴于簡單明確的功能分區(qū),合理地組織場地內(nèi)部交通,使交通面積最小化,并配合“金角銀邊、中間留白”的植物配置原則,以高效利用場地。
帕雷公園的成功,與其豐富的豎向空間設計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雖然帕雷公園并沒有在地面上做太多的抬升或下降,但是其利用喬木、攀緣植物和水幕墻的搭配便形成了豐富的豎向空間,使人在不同的區(qū)域內(nèi)感受到了不同的空間變化。
袖珍公園作為城市居民休閑娛樂的公共場所,由于場地面積的相對局促,但又要滿足不同人群場地功能的需求,則主要依靠空間的相對高度來形成。由此,有效的圍合對空間而言是必要的,那么起圍合作用的邊界的高度顯然是很重要的問題。根據(jù)帕雷公園和北京王府井口袋公園的經(jīng)驗,邊界的高度應該滿足空間的相對高度即D/H值。
袖珍公園的面積普遍較小,所以需要合理運用空間對比的手法,來營造豐富的空間層次,避免小空間的單調乏味感,做到小中見大,給人們豐富的空間體驗。
在面積有限的袖珍公園之中利用高差劃分空間是一種高效方式。同時利用植物配合場地空間設計,圍合場地空間,使場地的空間營造更加的深刻,同時還可以增加場地的綠化率,提高場地的生態(tài)效益。應注意空間的劃分要主次分明,層次清晰,變化統(tǒng)一,開合有節(jié)奏,創(chuàng)造簡潔卻豐富并有秩序的空間。
本次方案設計的場地位于上海市靜安區(qū)常德路與康定路交界處,原本是一處場地面積為0.27公頃的廢棄停車場,圍合場地的水泥板占用了大面積的人行道區(qū)域。由于該地塊位于商業(yè)中心附近,周圍建筑密度較大,該場地附近擁有4個地鐵出入口、2個公交站臺以及一個出租車招停點,日均人流量達到5萬人次以上,但是周圍休息的場所較少,所以需要一定面積的集散區(qū)域供人流通行、逗留以及休憩。上海所特有的海派文化、弄堂文化以及石庫門花紋樣式給予該場地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靈感,賦予了該場地全新的場所精神。同時,溫暖的亞熱帶季風性氣候,為場地提供了豐沛的降水量,潮濕的空氣和肥沃的泥土為植物配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該場地位于商業(yè)中心附近,共0.27公頃。場地的南面是一條一級公路,北面是一小片樹林及住宅樓,東面是居民樓,西面是三個地鐵站,周圍還有很多辦公樓,以及住宅區(qū)、購物廣場、學校等,人流量非常大,其中早上的人流量是最大的。在方案設計時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周圍環(huán)境,設計適合該地段的袖珍公園,滿足周圍人群的需求。
該袖珍公園的主要的使用者是附近的工作人員、居民以及過往的市民。其中主要是為了給周圍的人群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綠色空間:讓辦公區(qū)的工作人員能在午休時間來公園用餐休憩、附近居民能在這里散步聊天、過往的市民在這里駐足休息。
根據(jù)空間圍合的營造原則,在上海Greenlies袖珍公園的設計中,場地的西部和東部場地(即人流量較多的場地)設計半開敞的圍合空間。將西部靠近交通設施和辦公樓的區(qū)域設計為可以供行人和辦公人員休息進食的臨下空間即樹陣廣場,并且配有小賣部售賣食物和水景瀑布隔離降噪。將東部靠近居民樓的區(qū)域設計為互動性區(qū)域,外圍有喬木和灌木圍合,內(nèi)部設計有座椅和玉蘭花狀的互動燈光裝置。
以上海Greenlies袖珍公園為例,該袖珍公園面積為0.27公頃,在袖珍公園中算是面積比較大的,所以在功能分區(qū)方面,Greenlies袖珍公園需要做的更加細致,考慮的更加充分。將Greenlies袖珍公園劃分為五個功能分區(qū),在樹陣廣場和居民休閑區(qū)的基礎上,還增加了南部的人流廣場、中部的中心廣場和北部的跌水瀑布。人流廣場是為了滿足高峰時期來往的人流通行,地面采用與街道方向相符的鋪裝線,并采用草坪草進行填充以彌補該區(qū)域綠化率不足的現(xiàn)象。中心廣場是整個場地的中心,除了起到集散的作用,還有引導人們視線的作用,同樣的是以硬質為主。北部跌水瀑布區(qū)域起到降噪和聲音隔絕的作用,設有塑膠跑道可供市民鍛煉休閑。
如在豎向設計方面,Greenlies袖珍公園考慮到地下有地鐵通過,所以整體起伏幅度較小,但是地塊起伏數(shù)量很多,簡單來說80%的地塊都不與零海拔齊平。中心廣場區(qū)以抬升的地塊為主,也是較少的綠化面積,目的是與西部和東部高大的林冠線產(chǎn)生呼應,產(chǎn)生一種“高-低-高”的波動感。北部疊水瀑布的設計是參考了帕雷公園中的水幕墻的設計,但是在Greenlies水幕墻明顯是主景之一,高達三米的水幕墻,多層次疊加,同時我們借鑒空中泳池的設計手法,創(chuàng)造性的采用水幕墻和樹池相結合的設計方式,從遠處看會給人一種植物在水中“生長”的錯覺,同時增強水幕墻區(qū)域的豎向空間感。
本文通過對袖珍公園空間營造的理論研究,結合已又案例,并以上海市Greenlies袖珍公園作為實踐案例,總結了城市袖珍公園空間營造的意義和原則,但案例尚存在特殊性與局限性,但其遵循的營造原則具有一定的普適性,以期對袖珍公園設計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