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明月
生活不像相冊,可以永遠地歲月靜好,美麗相冊的背后是人生的無常。
這是一本流落在文廟舊貨市場的老相冊,裝幀考究的繡花冊子中,記錄了一位生于民國的上海女子的一生。
這位生于20世紀20年代的女子,身上有著那個時代的氣質(zhì)和芬芳。
看相貌氣質(zhì),她的父親似非達官貴人,也不像知識精英,可能是個比較成功的生意人。她還有一個弟弟,他的人生道路與她迥然不同。
雖世多離亂,但在父親的庇蔭之下,生活在上海的她依然快樂幸福。學生時代的她是一個時尚的陽光少女,當時新興的運動都有參與,比如騎馬和游泳。
這張笑得最燦爛的照片拍攝于抗戰(zhàn)勝利初期,是她人生中最美的歲月,整個社會也洋溢著自信和對未來的憧憬。
22歲,照片上的她抹上了鮮艷的口紅,少女長成了女人,即將告別無憂無慮的青春歲月,迎來愛情和婚姻。
1950年,她結(jié)婚了。不過此時的她似乎少了一份少女時期的明媚,眉宇間有種抹不去的憂傷。
其實她的丈夫與她也算門當戶對,要論相貌,也是“男神”級的。
生活在繼續(xù),不知從哪一年起,她有了一份穩(wěn)定而普通的工作一一蕾茜飯店的一名會計,開始了新的人生。她保持了隔幾年甚至每年去照相館拍照的習慣,在那個工資微薄的時代,算是很合得給自己花錢了。
作為一個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中產(chǎn)之家的女兒,她的血液里沒有革命的沖動。她就是一個普通的城市女子,善良、溫和、勤勉、干凈。沒有大愛,也沒有大恨,一定要說愛,那就是愛她的家人,然后就是愛美、愛拍照。
哪怕在人性和顏色被抹到最淡的年代,她都會堅持到照相館留影。當所有“資產(chǎn)階級小情小調(diào)”被剝奪之后,她把拍照當成對生活品質(zhì)的追求,也是她與從前那個浪漫少女的私密聯(lián)系。
這張36歲時的照片,雖然已是“人到中年”,但她就像一個18歲的少女,笑得那樣自然而單純。
步人中年后的她,依然看起來美麗大方、溫婉可親。或許生活時常變臉,沒有一帆風順,但對生活的態(tài)度依舊樂觀積極。
特別遺憾的是,在所有的照片里都看不到她和孩子的合影,或者像她孩子的兒童的照片,由此推測她一生未有生育。在那樣的年代,或多或少是個缺憾吧。所幸,異鄉(xiāng)的弟弟幸福美滿,對她應(yīng)是一個安慰。
不知道為什么,從20世紀70年代起,她就很少拍照了,或許她對自己的容顏不再那么自信,又或許沒有子女家人的陪伴,她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簡單平靜,直到退休。那天,單位專門為她拍了集體照以資留念。其中一張照片,她手挽兩個徒弟,笑開了花。按她的性格,這已經(jīng)算得上開懷大笑了。無論如何,這是一個讓人心安的結(jié)局。
2008年,因為突發(fā)疾病,她匆匆離開了這個世界。對一個平凡女子來說,接受命運,求得內(nèi)心的平安喜樂,也是一件幸福的事。作為一個普通公民,對于社會,她不曾加害,且略有貢獻,這樣的人生,足以驕傲地謝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