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華
摘 ? 要 ? 分析化橘紅落花落果的成因機制,總結土壤水肥管理、樹木整形修剪、人工授粉、施用微量元素和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等方面的?;ū9夹g措施。
關鍵詞 ? 化橘紅;落花落果;?;ū9?對策
中圖分類號:S567.1+9 ? 文獻標志碼:A ?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6.015
化橘紅為蕓香科植物化州柚未成熟果實的外果皮,是一種常用中藥材?;偌t主產于廣東、廣西,其中以廣東化州產者為地道藥材,清明兩代均列為宮廷貢品。目前,化橘紅已實現(xiàn)規(guī)模化種植,但其在生長過程中落花落果現(xiàn)象十分嚴重,影響到化橘紅的產量。為解決化橘紅生長過程中嚴重落花落果的現(xiàn)象,本文研究分析有關化橘紅落花落果成因機制,為提高化橘紅的產量提供技術支持。
1 化橘紅落花落果現(xiàn)象
化橘紅的花屬雜性花,除少數無性花之外,多數為兩性花和單性花。在兩性花中,雌蕊正常發(fā)育,但花藥不開裂,雄蕊敗育;在單性花中,花藥是可育的,但雌蕊中途敗育?;偌t花繁實少,可能與其兩性花少、單性花多的生物學特性有關。
化橘紅的落花是指其在開花不久、花瓣剛謝或未謝時,子房尚未膨大就脫落的現(xiàn)象。落果是指兩性花受精后,果實中途停止發(fā)育繼而脫落的現(xiàn)象?;偌t落花嚴重,但單就兩性花而言落花率較小,只有5.74%,且落花時間主要集中在開花末期?;偌t落果的過程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可分為2~3個階段,第1階段在盛花后的2周內,特點是時間短、落果率高,第2階段和第3階段從盛花后的2周到1個月左右,持續(xù)時間較長,落果較少,其自然著果率僅為2.2%~6.3%[1]。
2 化橘紅落花落果的主要原因
2.1 授粉受精不良
化橘紅柱頭為濕柱頭類型,兩性花開花第1天,柱頭能夠分泌大量粘液,第2天和第3天分泌的粘液會明顯減少,致使兩性花開花第1天授粉的受精率較高,而以后受精率卻明顯降低。因此,花期時的溫度、濕度、大風或陰雨等因素會影響傳粉昆蟲的活動,影響授粉受精;天氣干燥,柱頭分泌液濕度不夠,也會影響授粉,從而導致兩性花大量脫落。
化橘紅的授粉受精需要充足的營養(yǎng),樹體營養(yǎng)不良會影響花器官的發(fā)育和活力,進而會影響授粉受精?;ǚ郯l(fā)育不良,萌發(fā)力降低,子房發(fā)育不良,受精力減弱,會影響受精,造成兩性花大量脫落。有關研究結果表明,自然條件下,化橘紅90%的兩性花都能受精,子房都有不同程度的膨大,只是在幼果發(fā)育過程中大部分停止發(fā)育,最終導致落果。另有研究結果表明,化橘紅自然授粉率只有26%。
2.2 雄性不育
化橘紅的雄性不育主要表現(xiàn)為兩性花花絲不伸長,花藥不能正常開裂,部分花粉敗育,也存在個別雄性不育植株,只有無雄蕊可孕花而無不孕花?;偌t兩性花和單性花的花粉形態(tài)不同,兩性花花粉呈紡錘形而單性花花粉呈長球形,且其長度不同,花粉生活力也有差異。單性花花粉在適宜條件下可以萌發(fā),而兩性花花粉卻不能萌發(fā)或只有很低的萌發(fā)率。兩性花與單性花雄蕊內部結構和組分也存在差異。兩性花花藥絨氈層發(fā)育滯后,細胞延緩解體,花粉外壁缺少萌發(fā)孔,花粉內壁厚,花粉細胞器淀粉貯存明顯不足,且缺乏糖類,兩類花粉中蛋白質多肽的組成及過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也有明顯差異。因此,兩性花花粉敗育的原因可能是花粉中某些細胞器減少及生理生化代謝障礙造成花粉缺乏足夠的營養(yǎng)物質。
2.3 雌性不育
化橘紅的雌性不育是一種選擇性敗育的現(xiàn)象,是雌蕊在單性花的性別決定過程中發(fā)生的。從花蕾形成到開花大約1周之內,化橘紅可孕花的比例下降44%,成為不孕花。從細胞及形態(tài)解剖學角度觀察可發(fā)現(xiàn),化橘紅花芽在經歷一個兩性階段后,雌蕊大孢子母細胞形成前發(fā)生選擇性敗育,這可能與子房中某些同工酶和蛋白質的增加或減少有關。在敗育過程中,雌蕊組織中無淀粉粒且蛋白含量逐漸下降,營養(yǎng)不足可能是造成雌蕊敗育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雌蕊敗育或雌性不育是一個受多種內外因素調控的復雜過程,多因子共同作用導致細胞內發(fā)生一系列基因調節(jié)活動,有的基因表達得以開啟或加強,而另一些基因表達得以阻遏或關閉,從而引起細胞結構、功能和生理生化特征的相應變化,這尚待從細胞超微結構和基因分子水平等方面進行深入地研究。
2.4 氣溫因素
化橘紅具有一定的抗逆性和耐高溫性。生長發(fā)育的適宜溫度為10~35 ℃,最適溫度為22~30 ℃,極端最低氣溫為-2.5 ℃。高溫35 ℃以上,非常適合化橘紅的生長[2]。
2.5 日照因素
化橘紅是一種光照充分的植物,在其生長期間不應覆蓋。在花芽分化和果實發(fā)育過程中,需要更高的光照條件。充足的光照可以提高柑橘的產量和品質。在化州北部,11—12月日照時數為166~184 h,平均每天5.5~6.0 h。良好的日照條件可以促進橘紅花芽的分化,2—4月的日照時數為73.2~93.1 h,滿足化橘紅花期和果期的需要,5—7月平均每月增加155~220 h。日照時間為5.0 h,有利于提高產率和化學形成質量[3]。
2.6 土壤問題
化橘紅幼樹通常每年除草3次,分別在12月至次年1月、4—5月、7—8月。冬春管時,鏟除園地內雜草,以及挖一個長80 cm、深50 cm和寬50 cm的坑。將25 kg有機肥、1 kg過磷酸鈣和底土拌勻,填入坑內的上層和中層。在坑頂回填剩余的碎片,使其比原來的表面高出15 cm[4]。
3 化橘紅?;ū9胧?/p>
3.1 土肥水管理
早春4月對化橘紅施速效氮肥會顯著提高化橘紅的產量。果實采收后及時施肥、灌水,是提高來年著果率的關鍵。但化橘紅不耐水濕,盲目施肥、灌水會形成大量徒長枝,反而會影響其產量。如何根據化橘紅生長習性合理施肥灌水,還有許多技術問題需要解決。施肥量隨樹身的增加而逐年增加。
1)促花肥。嚴寒前施用有機肥和化肥主要是為了提高開花結實率。在冠層滴灌線附近開挖了兩條對稱長60 cm、寬40 cm、深50 cm的圓形溝渠。每株處理20~25 kg家禽和動物糞便和1 kg過磷酸鈣。在與表土充分混合后,將溝渠涂在溝底。中間層施尿素0.4~0.5 kg,氯化鉀0.4~0.5 kg,表層回填。2)化果肥。開花期后3~4個月,滴灌線淺溝主要施用鉀肥,施尿素0.50~0.75 kg,氯化鉀0.75~1.00 kg,復混肥1.0~1.5 kg。3)采果肥。為了盡快恢復樹木的活力,為下一年的高產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收獲后立即施用速效肥料,主要是氮肥。1.0~1.5 kg尿素,0.50~0.75 kg氯化鉀和單株過磷酸鈣0.5 kg。施肥方法與化果施肥方法相同[5]。
3.2 樹體整形與修剪
化橘紅的產量與樹形也有一定的關系,多主枝叢生形和開心形的單株產量高于自然圓頭形和疏散分層形。因此,應依據個體生長情況和樹勢特點,因樹利導,因樹整形。疏花和疏枝是減少樹體營養(yǎng)消耗、提高著果率的有效措施。化橘紅頂生花序的可孕花比例高,著果率也比較高,為此,化橘紅修剪應以疏剪為主,通過疏枝修剪改善樹冠光照條件和樹體營養(yǎng)狀況,從而提高產量。有關學者初步研究認為,樹勢好的果樹可疏除新梢總數的1/3~2/3。疏花也是減少樹體營養(yǎng)消耗、提高著果率的有效措施之一,疏除95%的可孕花和100%的不孕花,可使化橘紅單株著果率提高到對照的4倍多;每個側生花序保留5朵可孕花,可使著果率達到97%以上。樹干環(huán)割技術能夠控制樹體旺長,促使花芽的形成。環(huán)割可增加化橘紅種子千粒質量6.2%~20.8%[6]。但是,化橘紅的愈合能力較差,環(huán)割的時間、方法和技術應嚴格把握。
3.3 人工授粉
既然能否正常受精是影響化橘紅著果率的重要因素,那么人工輔助授粉應當能夠起到提高著果率的作用。有關研究者報道,盛花期對全樹噴灑液體花粉進行人工輔助授粉,可以使其著果率由4.6%提高到13.8%,但有關此方面的試驗案例并不多,化橘紅花粉產量較低,采集比較困難,因此花粉來源不足可能是影響這項措施應用的關鍵問題。
3.4 增施微量元素
果樹果實中的化學成分一般有40種之多,需要量較大的有15種,除碳、氫、氧、氮、磷和鉀外,硫、鈣、鎂、鐵、氯、錳、鋁、硅、鈉9種微量元素的作用也很大。噴施一定量的微量元素,有利于化橘紅營養(yǎng)物質的運輸與轉化?;偌t花期噴施硫酸亞鐵,其落花、落果比對照樹減少5.85%;噴施一定濃度的硼酸、硫酸錳、硫酸鎂和硫酸鋅都能提高化橘紅的著果率。
3.5 施用外源植物調節(jié)劑
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種類很多,它們分別或相互協(xié)調地調控植物細胞分裂與伸長、組織與器官分化、開花與結實、成熟與衰老、休眠與萌發(fā)等過程。因此,植物落果與其內源激素水平的關系密切,可使用外源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或人工合成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以改變和平衡植物體內的生長調節(jié)劑水平,從而控制果樹的落果。在化橘紅開花期或幼果期,噴施赤霉素、萘乙酸鈉、矮壯素和NAA等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對保花保果都有促進作用。
3.6 病蟲害防治
化橘紅的常見病害有炭疽病,常見蟲害有蚜蟲、介殼蟲、紅蜘蛛、銹蜘蛛等。用77%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處理炭疽病。10%吡蟲啉或2.5%撲虱蚜
2 000倍液防治蚜蟲。用40%速撲殺或40%水胺硫磷1 000倍液快速殺滅介殼蟲,然后用30%氯氧銅600倍液防治。紅蜘蛛和銹蜘蛛在高峰期用5%尼索朗或73%克螨特2 000倍液防治。
參考文獻:
[1] 嚴振,曾慶錢,莫小路,等.提高化橘紅坐果率的栽培技術研究[J].現(xiàn)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08(5):11-13.
[2] 曾慶錢,蔡岳文,王玉生,等.化橘紅果實發(fā)育特性和生理落果動態(tài)分析[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9,20(4):804-805.
[3] 陳端.化橘紅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策[J].廣西熱帶農業(yè),2009(6):64-65.
[4] 劉慧燕,蘇薇薇,彭維.生態(tài)環(huán)境對化橘紅道地性的影響研究[J].中國園藝文摘,2015(5):216-218.
[5] 林勵,歐劍鋒,廖觀榮,等.化橘紅道地性的初步研究[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27(2):163-170.
[6] 熊蕭蕭.化橘紅有效成分分析及年份識別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yè)大學,2012.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