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梅 吳荷 高艷波 寇思聰 崔耀鵬 佟鈴
摘要? ? 利用MICAPS高低空形勢場和渦度等物理量資料,分析了2017年1月26—27日發(fā)生在遼寧東部地區(qū)的一次強降雪天氣過程。結果表明,此次強降雪過程主要受低空切變線和西南急流共同影響;強降雪中心位于遼寧東南部,大致有2個中心,分別位于本溪和丹東;此次降雪過程屬水汽東北上型強降雪,低空急流明顯,850 hPa風速和比濕均達到強降雪指標,比濕大值中心與強降雪中心落區(qū)較為一致;強降雪過程發(fā)生之前,遼寧上空500 hPa渦度場出現(xiàn)較為明顯的渦度中心,可作為強降雪的預測指標。
關鍵詞? ? 強降雪;形勢場;遼寧東部
中圖分類號? ? P458.1+2?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1-0191-01
遼寧省地處歐亞大陸東岸,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冬季多降雪。自20世紀以來,遼寧地區(qū)出現(xiàn)多次暴雪天氣,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1-2]。
近年來,有學者針對中國北方地區(qū)降雪進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3-5]。陳長勝等[6]分析了東北地區(qū)暴雪天氣的時空分布特征,孫? 欣等[7]、李青春等[8]分別對不同暴雪個例進行了分析總結。近50年來,遼寧省區(qū)域性暴雪過程呈逐漸增多趨勢,遼寧地形較為復雜,對各地小氣候有重要影響,遼寧東部地區(qū)多為山地,迎風坡對降水過程有一定增強作用,強降雪中心多位于遼寧東部和南部;遼寧區(qū)域性暴雪過程次數空間分布表現(xiàn)為自東南部向西北部逐漸減少,丹東鳳城和本溪市為2個大值中心;暴雪量大致存在3個中心,分別為沈陽—撫順—本溪一帶、鞍山附近、丹東鳳城地區(qū)[9-10]。由此可見,遼寧東部地區(qū)受暴雪影響顯著。因此,研究遼寧東部地區(qū)強降雪天氣過程,分析過程前期環(huán)流形勢對選擇預報指標及進一步提高預報準確率均有重要意義。
1? ? 天氣實況
此次強降雪過程發(fā)生在2017年1月26—27日,遼寧東部地區(qū)出現(xiàn)大雪、局部暴雪天氣過程,強降雪中心位于本溪和丹東。
2? ? 環(huán)流背景場分析
從高空形勢場可以看出,在26日8:00,遼寧地區(qū)位于850 hPa高空槽前,水汽輸送為東北上型,26日14:00高空綜合形勢場見圖1(a)。遼寧東部地區(qū)處于槽前,低空急流明顯建立,有利于西南暖濕氣流向此地輸送,有利于形成強降雪天氣。從地面氣壓場來看,26日早間蒙古氣旋東移,開始影響遼寧,遼寧東部地區(qū)處于低壓帶控制,利于強降雪的形成,見圖1(b)。
3? ? 物理量場分析
已有學者針對遼寧暴雪的物理量預報指標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水汽輸送來源不同,降雪過程的物理量預報指標也有所不同。遼寧降雪水汽輸送來源主要分為北上型和東北上型[10]。如表1所示,北上型水汽降雪過程中出現(xiàn)大雪時850 hPa比濕一般需達到3~4 g/kg,暴雪時需>4 g/kg;風速指標要求在850 hPa有急流建立,大雪風速達6~12 m/s,暴雪風速需>12 m/s。東北上型出現(xiàn)強降雪天氣時水汽指標較北上型稍低、急流強度需強于北上型,出現(xiàn)大雪時850 hPa比濕一般需達到2~3 g/kg,暴雪時需>3 g/kg;850 hPa有急流建立,風速需>12 m/s。遼寧此次降雪過程低空急流明顯,達到強降雪指標,比濕在1.5~2.0 g/kg,大值區(qū)位于遼寧東南部,與實況強降雪中心落區(qū)一致。
強降雪出現(xiàn)前,高空形勢場可能會先出現(xiàn)渦度中心[2],可以作為預報強降雪的一項重要指標。由圖2可以看出,26日8:00遼寧西部上空開始出現(xiàn)渦度中心;26日20:00,渦度中心增強并東移至遼寧上空,中心數值強度達到100×10-5/s,符合遼寧出現(xiàn)強降雪的渦度指標特征。
4? ? 結論
分析結果表明,遼寧東部地區(qū)此次強降雪過程主要受低空切變線和西南急流共同影響。低空切變線和西南急流是本次強降雪過程的主要影響因素,強降雪中心在遼寧東南部大致有2個,分別位于本溪和丹東;此次降雪過程屬水汽東北上型強降雪,低空急流明顯,850 hPa風速和比濕均達到強降雪指標,比濕大值中心與強降雪中心落區(qū)較為一致;強降雪過程發(fā)生之前,遼寧上空500 hPa渦度場出現(xiàn)較為明顯的渦度中心,可作為強降雪的預測指標。
5? ? 參考文獻
[1] 閻琦,蔣大凱,陳傳雷,等.1960—2009年遼寧區(qū)域性暴雪氣候特征[J].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2012,28(4):43-48.
[2] 蔣大凱,喬小湜,張寧娜,等.2009年2月遼寧一次暴雪過程動力條件診斷[J].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2012,28(1):17-23.
[3] BRAHAM R R.The midwest snow storm of 8-11 December 1977[J].Monthly Weather Review,1983,111(2):253-272.
[4] 陳傳雷,蔣大凱,陳艷秋,等.2007年3月3—5日遼寧特大暴雪過程物理量診斷分析[J].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2007,23(5):17-25.
[5] 梁紅,馬福全,李大為,等.“2009.2”沈陽暴雪天氣診斷與預報誤差分析[J].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2010,26(4):22-28.
[6] 陳長勝,王盤興,楊秀峰,等.東北地區(qū)暴雪天氣的統(tǒng)計學劃分方法及其時空分布特征[J].地理科學,2012,32(10):1275-1281.
[7] 孫欣,蔡薌寧,陳傳雷,等.“070304”東北特大暴雪的分析[J].氣象,2011,37(7):863-870.
[8] 李青春,程叢蘭,高華,等.北京一次冬季回流暴雪天氣過程的數值分析[J].氣象,2011,37(11):1380-1388.
[9] 王煥毅,張翹,李冰,等.本溪市大雪和暴雪天氣特征與預報分析[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7(20):194-195.
[10] 蔣大凱,閔錦忠,閻琦,等.遼寧兩類降雪過程的對比及定量降雪預報指標[J].氣象科學,2012,32(2):219-225.
作者簡介? ?韓梅(1984-),女,新疆烏魯木齊人,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業(yè)氣象及氣象觀測。
收稿日期? ?2019-02-25